白文[雲南省少數民族文字]

白文,即雲南省白族的語言文字。

簡介

白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早在唐宋時白族就開始採用漢文,並創造了一套以漢字為主和根據漢字的結構創製新字相結合的方塊白文,用來記錄和表達白語。

古白文的表達方法有四種:音讀漢字、訓讀漢字、自造新字、純借漢字。它主要在知識界和民間使用,沒有成為一種通用的民族文字。

1958年,根據白族人民的意願,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隊擬定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並在第二次全國少數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上通過。198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字研究組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研究室的語言學家修訂了這個方案,並擬定以白語的中部方言為基礎方言、劍川縣金華鎮語音為標準音,適當照顧其他兩種方言的新方案。這個方案採用拉丁字母,在準確表達白語語音的情況下,儘量採用相近的漢語拼音字母表示。計有聲母27個、韻母33個、聲調8種。1986年以來,劍川縣運用這個方案開展雙語文教學試驗和掃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

據《大理叢書·白語篇》記載,唐宋時期有“字瓦”,元代有“以僰(白)人之言……其書甚傳,解者益眾”的墓塔,明代有多塊白文碑刻。明代還存有“《白古通》、《玄峰年運志》,其書用僰文”的典籍。只是被攻克大理的明軍將領“以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簡篇,全付之一炬。”使古白文逐漸湮滅。

有學者認為,今天留傳下來的形如漢字又非漢字,用漢語無法釋讀的部分文字就是古白文,這很有見地。它音、形、意兼備,已完全具備文字的功能。世界上借用漢字字形創製自己獨立文字的民族有的是,如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文、朝鮮文等即類似這種情況。歷史上,白族曾參照漢字字形創製過方塊白文即古白文,這是沒有疑義的。

一般說來,方塊白文有漢字記白音、漢字白讀、白文新字等情況。

漢字記白音,如《蠻書》:“大蟲謂之波羅,犀謂之矣,帶謂之佉苴,飯謂之喻,鹽謂之賓,鹿謂之識,牛謂之舍,川謂之賧,谷謂之浪,山謂之和,山頂謂之路,舞謂之伽傍。加,富也。閣,高也。諾,深也。苴,俊也。”《蠻書》又記“六詔”和“南詔”的“詔”字,原是白語一個壩子,一個地方,進而演化為一個部落,一個國家的代稱。所記“賧”即現在的鄧川,“俄坤”即現在的鶴慶,是漢字記白音。

漢字白讀。有名的《山花碑》即用漢字白讀才讀得通。

白文新字。如旵:白語讀燦,早飯的意思;:白語讀早,說、講的意思;哽:白語讀根,厚的意思等。

解放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法律法規,對白文的創製開展了有效的工作。1958年,大理州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第三工作隊的幫助下,創製了拉丁字母拼音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1982年,大理州和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共同組成白文研究小組,成員主要有張旭、楊永新、李一夫、徐琳、趙衍蓀等,修訂原方案後,開展了白文師資培訓。1986年,劍川縣率先成立少數民族語文指導工作委員會,在甸南鄉西中國小開展白漢雙語文教學實驗,西中村同時開展農村白文掃盲工作,到1989年,實驗取得顯著成效,受到省、州表彰。

據專家考察,白語有8個聲調,而漢語只有4個聲調,所以漢字再豐富,也難以完全滿足白語的需要,這就需要創建一種方塊白文。2006年,鶴慶籍學者張中和在《白族學研究》第16期上發表論文《新白文方塊字構想》,創製了一套規範的、義符同聲符結合的新漢字型白文,有別於拼音白文,很有推廣使用價值。

幾十年來,儘管白文創製工作有進展,有突破,但是,毋庸諱言,白文的創製和推廣舉步維艱,沒有形成氣候。這主要原因之一是長期受一些只懂漢文英文的白族知識分子宣揚的“白文無用論”、“白文多餘論”、“白文過時論”的影響。不掃除這種影響,白文的創製和推廣是很難成功的。因此,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加大投入、加大宣傳力度,使“白文有用論”深入人心,同時組織一支獻身於白文創製的隊伍來完善白文方案和推廣白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