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梢紅雉

白尾梢紅雉

白尾梢虹雉(學名:Lophophorus sclateri)是雞形目雉科的大型雞類,屬虹雉屬(Lophophorus)。白尾梢虹雄雉,鳥上體大都呈金屬藍綠色,下背部純白,尾棕而具白端,下體純黑。鳴叫為單調的“gha”聲,有如沙、啞的家鵝一樣,因此當地民眾把它稱為“雪鵝”,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丹巴江上游山脈,東達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和西部騰衝,為留鳥。

基本信息

概述

白尾梢虹雉(學名:Lophophorus sclateri)是雞形目雉科的大型雞類,體長58-68cm。雄鳥頭頂無明顯羽冠,羽冠短而捲曲,顏色藍綠色而具金屬光澤;尾紅棕色而具白色端斑;下體黑色。雌鳥自頭至上背深栗褐色,尾深栗褐色。
棲息於杉樹苔蘚林及竹林邊緣、亞高山針葉林、高山竹林灌叢、杜鵑灌叢或草甸,冬季下降至2500m的低山。繁殖季節多單個或成對活動,冬季結群活動。食物主要為野百合、蕨根、竹葉、葉片等,偶爾也吃少量蠕蟲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外形特徵

白尾梢虹雉白尾梢虹雉
白尾梢虹雉的雄鳥頭頂、耳羽以及鼻孔下緣有一小簇羽毛黑色而具藍綠色金屬光澤;頭頂有短而捲曲的羽冠,呈金屬綠色。後頸和頸側紫銅色;臉大部裸出,顏色為海藍色,上背和肩輝藍綠色,肩綴有輝紫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純白色,尾上覆羽具黑色羽乾紋;尾棕色而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尾羽基部黑色而雜以白色橫斑和棕白色斑點;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呈金屬青銅色,具紅銅色光彩。大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呈金屬藍綠色;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黑色,外翈邊緣略具金屬綠色。下體黑色,喉具藍色金屬光彩。雌鳥自額至上背,包括翅上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深栗褐色而具棕色羽乾紋和橫斑;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土白色,密雜以褐色波狀橫斑及少許白色斑點;尾深栗褐色,具6條不甚規整的棕白色橫斑及寬的白色端斑和棕色羽緣;外側次級飛羽淺栗褐色,具棕色波狀
橫斑;初級飛羽及其覆羽赭土褐色。頦、喉棕白色,其餘下體淡棕色,密雜以栗褐色細紋,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色橫斑或斑紋。虹膜褐色,嘴角色,腳綠褐色,雄鳥具一短距。
體重♂2100-2800g,♀2000-2500g;體長♂640-700mm,♀580-628mm;嘴峰♂31-34mm,♀30-32mm;翅♂290-310mm,♀267-285mm;尾♂195-230mm,♀ 180-217mm;跗蹠♂68-75mm,♀69-73mm。
(註:雄性—♂;雌性—♀)

習性、繁殖

白尾梢虹雉白尾梢虹雉

1、生活習性
白尾梢虹雉是留鳥。除繁殖期外常呈小群活動。白天活動,晚上棲於低枝上或岩石邊。主要以野百合、蕨、天南星、半夏、崖花海桐、高山箭竹等植物的葉、莖、幼芽和根為食,偶爾也吃少量蠕蟲和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2、生長繁殖
白尾梢虹雉每年4月開始繁殖, 繁殖期為4-6月。築巢於岩石縫隙處、林中地面的倒木下或樹洞中,每窩產卵2-5枚。 卵的大小為平均63.2mm×45.4mm。

分布範圍

白尾梢紅雉(分布圖)白尾梢紅雉(分布圖)

白尾梢紅雉分布於緬甸東北、印度阿薩姆北部。中國於西藏東南部丹巴江上游墨脫、察隅,以至雲南北部高黎貢山和西部騰衝一帶。

亞種分布

白尾梢虹雉亞種(2種)
1.白尾梢虹雉指名亞種 (Lophophorus sclateri sclateri)
2.白尾梢虹雉滇西亞種 (Lophophorus sclateri orientalis)
指名亞種雄鳥的白尾梢較長,雌鳥的嘴峰也較長,在中國僅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的墨脫、米林、察隅等地;滇西亞種雄鳥的白尾梢和雌鳥的嘴峰均較短,在中國僅分布在雲南西北部的騰衝、瀘水、福貢和貢山一帶。

保護等級

白尾梢虹雉是一種珍稀鳥類,分布區域狹窄,數量稀少,據1985年5-8月在中國雲南省的調查,種群密度在碧羅雪山為1對/1.0-1.2平方公里,在高黎貢山為1對/0.8-1.0平方公里。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
列入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