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帶鵐

白喉帶鵐

白喉帶鵐(學名:Zonotrichia albicollis)屬小型鳴禽,頭部有獨特的標記,背部褐色,有黑色條紋,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通常棲息於半開放的地區的灌木叢。主以草子、種子、果實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和蜘蛛。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由雌鳥在地面或樹上、灌叢內築碗狀巢,卵藍綠色或淡綠色,12至14天孵化。雄鳥幫助餵養雛鳥。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白喉帶鵐體長16 -18 厘米,翼展20-23厘米,體重22 - 32克。體羽顏色多態,成鳥白色條紋和棕褐色條紋相間,頂蓋黑色,由一個狹窄的白色條紋分成相等的兩部分。喙基有一塊明亮的黃色區,延長至廣闊的白色眼眉,形成黃色眼端。耳覆羽和胸部灰白色,灰色尾羽。喉部白色,內襯緊密黑色羽毛,尤其是下部。有些品種或個體喉部亮色有黑色條紋。胸部有灰色或棕褐色條紋,條紋一直延續到側翼,但腹部通常是淺灰色。翅膀為紅褐色,有兩條白色條紋。兩性形態相似。該物種幾乎總是相反顏色配對繁殖。虹膜黑色,嘴黑色,腿粉紅色。

棲息環境

無內容

生活習性

白喉帶鵐生活在針葉林和混合林地,榿木和樺木林區,森林邊緣和灌木的空地的開放地區。在冬季,它們出沒的地方是灌木林地,花園,庭院,也經常至市區。在他們活動的區域,明顯的偏好灌叢和森林景觀。
在灌木叢下或接近地面低植被區域覓食,素食,以植物材料為主,占選單近90%。在草叢中覓食種子,或在濃密的林間空地,有時爬上灌木叢採食漿果。春天啄食昆蟲,占飲食很大的份額。小鳥幾乎完全以昆蟲餵食。

分布範圍

白喉帶鵐分布圖
白喉帶鵐是北美特有的物種。主要分布於加拿大,墨西哥,波多黎各,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美國。遷移至阿魯巴,丹麥,直布羅陀,冰島,荷屬安的列斯群島,英國。這種鳥在西歐很罕見。

繁殖方式

白喉帶鵐繁殖季節外,和其他鵐類混合成大群活動,其中主要有白冠帶鵐暗眼燈草鵐。它們是候鳥,短期或中期遷徙。從9月離開自己的住地,遷移到美國南部,一些流浪達到歐洲,特別是在英倫三島。春天返回出生地。在地面上或者落葉或混合林灌木築巢,
繁殖期是5月至8月,在地面上建巢,通常隱藏在植被的凹陷處,鳥巢一般建在樹或樹樁下,這樣雙親棲息時便於瞭望監測環境和天敵,以確保鳥巢的安全。巢用草、樹枝、樹皮、松針和苔蘚構築,內部軟草和毛髮。雌鳥產3-5個卵,淡藍色或綠色,有許多褐色或白色斑點。由雌鳥單獨孵化,持續12至14天。幼鳥離巢期約7至12天。

亞種分化

無內容

種群現狀

無內容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