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的故事

發明的故事

《發明的故事(中文導讀英文版)》內容簡介:Man the Miracle Maker的中文譯名為《發明的故事》,書中以通俗的語言敘述了關於人類一些最基本的發明故事,《發明的故事(中文導讀英文版)》由荷蘭裔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房龍編著。房龍的作品在當時可謂飲譽世界,荷蘭、德國、法國、瑞典、丹麥、芬蘭、挪威、日本、印度、蘇聯、西班牙、義大利、波蘭、匈牙利、希臘等國都翻譯出版了他的作品。房龍深入淺出的通俗文風和百科全書般的淵博知識,對與之同時代的中國讀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發明的故事(中文導讀英文版)》內容簡介:Man the Miracle Maker的中文譯名為《發明的故事》,書中以通俗的語言敘述了關於人類一些最基本的發明故事,《發明的故事(中文導讀英文版)》由荷蘭裔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房龍編著。

為了生存,人類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發明了第一件衣服、第一根繩子、第一座橋、第一隻碗等。發明使人類的手、腳、嘴、眼、耳等基本器官的功能得到進一步擴大,使用棍棒使人手的力量變得更有效了,藉助車輪使人們“走”得更快,藉助飛行器可以將人的身體牽引到空中……人類又是如何從簡單的發明到發明機械、建造房屋、發明飛機的呢?《發明的故事(中文導讀英文版)》將對這些奇蹟的產生娓娓道來。

無論作為了解發明基本歷史的讀本,還是作為語言學習的課外讀物,《發明的故事(中文導讀英文版)》對當代中國的讀者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為了使讀者能夠了解每段故事的概況,進而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水平,《發明的故事(中文導讀英文版)》在每段故事的開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導讀。

作者簡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荷蘭裔美國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科普作家和文學家。

房龍始終店在全人類的高度在寫作,他擯棄了深奧理論,卻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體系,他的論述主要是圍繞人類生存與發展等本質的問題,貫穿其中的精神科學、寬容和進步,他的目標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他採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識和真理,使它們成為人所皆知的常識。

圖書目錄

前言/Foreword

第一章 人——發明者

Chapter 1 Man the Inventor

第二章 從動物的皮到摩天樓/

Chapter 2 From Skin to Sky-Scraper

第三章 馴服之手

Chapter 3 The Taming Hand

第四章 行走——從腳到飛行機器

Chapter 4 From Foot to Flying-Machine

第五章 各式各樣的嘴

Chapter 5 The Thousandwise Varied Mouth

第六章 鼻子

Chapter 6 The Nose

第七章 耳朵

Chapter 7 The Ear

第八章 眼睛

Chapter 8 The Eye

……

編輯推薦

《發明的故事》為趣味科普叢書之一。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風箏自古在戰爭中就立過汗馬功勞。

公元前202年12月,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把西楚霸王項羽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韓信精心謀劃,八面埋伏,項羽的軍隊拚命抵抗,兩軍對峙,一時難解難分。一天,韓信正在營帳中為楚營久攻不下而著急,忽見有^送來謀士張良的一封信。韓信拆信一看,大喜。原來,張良為了瓦解楚兵鬥志,專門送來一批會唱楚兵家鄉歌曲的人。韓信依照張良的計策,派人找來竹子和木料,做成一個骨架,再在E面蒙上絲綢,製成了一隻大風箏。

夜幕降臨,西風搖動枯樹陣陣作響,兩軍陣地上都顯得格外寂靜。這時,漢軍營地的一塊開闊地上,有些人正在悄悄地忙碌著。只見一個身材瘦小的漢兵被綁在這隻大風箏上,幾個身強力壯的兵士又抓著繩子飛快地向遠處跑去。慢慢地,這隻大風箏飛了起來,飄向楚軍營地的上空。接著,一陣低沉淒涼的歌聲從風箏上飄來,時高時低。此刻埋伏在楚營四周的漢兵,聽到風箏上的歌聲也隨著唱起來,越唱越動人,被驚醒的楚兵紛紛走出營帳。當他們聽到漢兵唱的是楚國歌曲時,不禁牽動了思鄉之情,望著飄浮不定的風箏,心潮起伏,熱淚滿面,很多人都扔下武器偷偷地開了小差。

韓信在攻打未央宮時,也曾放過紙鳶,利用鳶線的長短來測量距離。據《獨異志》記載,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時,叛將侯景圍攻台城,大臣簡文和羊侃在城中放出了風箏,把告急文書縛在風箏上,但被侯景軍隊發現,用箭射落而沒有成功。

序言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荷蘭裔美國人,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科普作家和文學家。上世紀20年代開始,他的著作陸續被介紹給中國的讀者,翻譯者把這個荷蘭名字漢化為“房龍”。此後,這個名字為我國讀者所熟悉,流傳下來。

房龍1882年1月出生於荷蘭鹿特丹。幼年時對歷史、地理、船舶、繪畫和音樂感興趣,這種興趣終其一生也未放棄。房龍10歲時便立志要當一名歷史學家。父親對他專橫偏粗暴,而母親卻百般溺愛。從8歲起,房龍先後進入一些著名的寄宿制學校,學習了拉丁文、希臘文和英文,他的才智迅速提高。1902年20歲的房龍來到美國,進入康奈爾大學,並在康奈爾大學完成了本科課程。1911年房龍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房龍求學前後,當過編輯、記者、播音員,也先後在美國幾所大學任教,遊歷過世界很多地方。房龍多才多藝,能用十種文字寫作和與人交流,拉得一手小提琴,還能畫畫,他的著作中的所有插圖全部出自他自己手筆。

1913年,房龍編著並出版了第一本歷史書《荷蘭共和國的衰亡》,雖然銷路一般,但受到書評界的讚揚。1920年聖誕節期間,房龍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書《古代的人》,這是一部帶插圖的通俗歷史讀本,市場反應良好。經過知識、閱歷、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積累,房龍於1921年出版了他的第三部歷史著作《人類的故事》,並一舉成名,從此房龍迎來了他創作豐收期。之後,房龍陸續出版了《發明的故事》、《聖經的故事》、《美國的故事》、《房龍地理》《人類的家園》、《人類的藝術》、《寬容》、《與世界偉人談心》、《倫勃朗傳》、《荷蘭共和國興衰史》、《太平洋的故事》等二十多部著作。房龍的作品在當時可謂飲譽世界,荷蘭、德國、法國、瑞典、丹麥、芬蘭、挪威、日本、印度、蘇聯、西班牙、義大利、波蘭、匈牙利、希臘等國都翻譯出版了他的作品。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房龍的主要作品幾乎被同步介紹給中國的讀者。房龍深入淺出的通俗文風和百科全書般的淵博知識,對與之同時代的中國讀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因為,一方面是房龍的文風正好適合於當時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生活化的白話文,房龍的書也為中國求知者提供了關於人類和自然的啟蒙知識;另一方面,房龍的寫作技巧也給中國當時的作家以很多啟發。

媒體推薦

房龍的這一種方法,實在巧妙不過,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么一寫,無論大人小孩,讀他的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房龍的筆,有這樣一種魔力,但這也不是他的特創,這不過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講述科學而已。

——郁達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