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理論

發展理論具有不同的知識與時代背景,在不同的時期先後占據了發展理論研究與套用的主導地位。

發展社會學的發展理論
自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面對廣大開發中國家的現代化問題,發展社會學提出了三種不同的發展理論,即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理論。這三種理論具有不同的知識與時代背景,在不同的時期先後占據了發展理論研究與套用的主導地位。不過在此演變的過程中,前者並未被後者徹底代替,也沒有因為後者的出現而最終消失,相反,仍然在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和作用,大致說來,它們之間有一種前後承轉的關係。
第一 現代化理論
現代化理論處於發展理論的第一階段,它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興盛與60年代。現代化理論並非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而是一個基於某種基本觀點的一致的理論流派。現代化理論在對歐美現代化發展進行概括抽象的基礎上,試圖將歐美的發展經驗推廣到開發中國家。它認為,開發中國家由於自身內部原因,而未能實現從傳統到現代化的轉化,仍處於傳統社會階段;而要實現這種轉化,必須引進西方文化價值觀。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對立與轉化是其分析的基本出發點。
現代化理論運用關於歐洲社會變遷與社會進化的經典理論來解釋和指導廣大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許多欠缺和不足。誠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一些共同之處,但是由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所帶來的差異更令人矚目。理論是從西方已開發國家引進的,而進行現代化實踐的卻是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理論和實踐的脫離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
在運用西歐自18世紀以來的現代化發展經驗來解釋和指導當代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的社會現代化發展時,首先遇到的就是理論的適用性問題,即能否用解釋西方社會歷史變革的理論來說明非西方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問題。現代化理論對此作出了完全肯定的回答,而在這一肯定回答的背後隱藏著現代化理論中的一些不言而喻的基本觀點:
(一)西方文化中心論
(二)社會進化論
(三)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和過渡
(四)發展的內因論
(五)發展道路的同一論
總之,脫胎經典社會學理論和結構功能論的現代化理論,基於傳統社會與現代化社會的簡單二分法,不僅沒能很好地解釋西方社會的發展,而且在研究廣大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的發展問題時暴露出了更大的不足與欠缺。
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現代化理論的研究者開始認真考慮批評者的意見,對其原有的理論進行修正,並進行了一些新的研究。經過修正後的理論被稱為“新現代化研究”。修正後的“新現代化研究”較之以前的“經典的現代化理論”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
首先,“新現代化研究”拋棄了傳統與現代的簡單二元對立,認為它們不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傳統對現代化的發展來說不再僅僅是一種阻力,也有一些有利的方面;其次,“新現代化研究”拋棄了高度抽象的類型學研究,而代之以具體的個案研究,重視歷史對某個特定國家的社會發展模式的作用;再次,“新現代化研究”認為第三世界國家可以尋求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是其關注歷史和具體研究的邏輯結果;還有,“新現代化研究”關注外部因素對當地現代化的影響。
儘管現代化理論有各種缺陷,但它畢竟使人們注意到價值觀念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從而也影響著人們對於社會變革的反應。它首先將大批學者吸引進入聯合國及其他發展機構中,將廣大的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作為其理論的實驗基地,這對於拓寬發展研究的領域,總結髮展的經驗教訓,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第二 依附理
依附理論處於發展理論研究的第二階段,與現代化理論利用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的過渡與轉化解釋非西方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發展不同,依附理論主要是用“中心”和“外圍”之間的不平等關係來解釋非西方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為什麼不發達的原因。如果說現代化理論是一種內因論,那么,依附理論便是一種外因論的欠發展觀。依附理論的出現與發展取代了現代化理論在發展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但不久,依附理論又被世界理論取代。因此,可以把依附理論視為從現代化理論向世界體系論過渡的中間理論。
依附理論以馬克思的社會理論,特別是其關於資本剝削與資本擴張的理論以及列寧的帝國主義和殖民地理論為基礎,借鑑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例如:謬爾達爾(Gunnar Myrdal)、普雷維什(Raul Prebisch)等人的理論觀點而形成的。
依附理論彌補了現代化理論單純從社會內部看問題的片面性,它從西方已開發國家與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之間的掠奪與被掠奪的不平等關係著眼,為我們看待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的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當代依附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蘭克(Andre G.Frank)、阿明(Samir Amin)、桑托斯(Santos)等人。
依附理論和現代化理論相比較,在三個方面是相同的。(1)研究旨趣相同,二者都關注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的發展問題,探討其發展的途徑,道路和模式等;(2)理論範式相同。二者都採用二分法對西方已開發國家和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進行概括,在現代化理論中是“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二分,在依附理論中是“核心”與“邊陲”、“中心”與“外圍”的二分;(3)研究方法相同。二者都是在從地區性發展問題的考察中歸納出抽象的理論,並將其推廣到其他地區。
但依附理論和現代化理論的分歧也是很明顯的,其中一些根本分歧如下:
1. 理論和現實背景不同;
2. 分析角度不同;
3. 對不已開發國家的落後狀況的解釋不同;
4. 對發展途徑的分析不同;
5. 對西方化認識的差異;
6. 對發展道路的認識不同;
7. 對發展前景的認識不同。
依附理論的缺陷:
首先,依附理論批判了現代化理論“傳統”與“現代”的二分法,自己卻又陷入了簡單的“發達”與“欠發達”、“核心”與“邊陲”的二分法之中;
其次,依附理論批判了現代化理論在價值觀念即文化方面的內因決定論,同時又陷入了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外因決定論。
再次,依附理論基於“核心”與“邊陲”的二分,在其外因決定論的前提下,認為發展與依附是不相容的。非西方不已開發國家如果要發展,就必須打破西方已開發國家的依附;
還有就是依附理論的普遍性問題。依附理論並不具有普遍性,它與現代化理論一樣有失偏頗。
第三 世界體系理論
世界體系論是發展理論的第三階段,這一理論是沃勒斯坦(Immamuel Wallerstein)及其同事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的,被稱為“抓住了新一代社會學家的想像力”。世界體系理論用體系觀點來分析整個世界及其組成部分的發展與變化,它不像現代化理論那樣只注重單個國家的現代化,也不像依附理論那樣將世界簡單地劃分為中心與邊陲,並從二者的關係中來分析發達與欠發達這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而是將整個世界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探討其總體的發展規律,並從其總體的發展過程中分析作為部分的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中期,東亞的日本、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西方已開發國家同一階段的發展速度,而且在經濟成長的同時,東亞的社會取得了全面進步。這是現代化理論和依附理論都不能解釋了。另外,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因一系列事件而遭受挫折。越戰的失敗、石油危機等給美國以沉重的打擊,70年代後期出現了經濟“滯漲”即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並存的局面,政府財政赤字不斷擴大。這就迫使人們進一步重新審視這個發生了變化的世界。現實呼喚著新理論的產生,在這種情況下,世界體系論便應運而生了。
在世界體系研究中,沃勒斯坦探討得最多的是世界體系本身的整體發展規律。通過對16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的幾百年發展歷史的分析,沃勒斯坦提出了世界體系整體發展規律,即兩種既相互聯繫又彼此不同的形式:周期性節律和長期性節律。
世界體系理論是發展研究中的最新理論,它著重研究作為整體的世界體系發展的總體態勢,並從中探求單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儘管它與現代化理論和依附理論相比有諸多的進步之處,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發展理論的再思索
“二戰”後,發展理論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產生於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受不同的理論傳統的影響,也建構出了不同的理論模式,並先後在發展理論總占據主導地位。但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發展研究中不見了主導理論,這三種理論處於並存互動的狀態,繼續從各自的視角進行探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