癟三

癟三

癟三,吳語詞,原僅為上海話辭彙,後通用於吳語太湖片,而民國時期作家們的文學創作更將其帶向了全國,現已收錄至國語辭彙中。“癟三”通常指城市中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遊民。癟三,泛指三癟:無良好生活狀態、無謀生職業、無家業。癟三者,生存狀態很不好的人。據傳,“癟三”源於當初英國租界一紅毛侍衛,趕一個安徽逃難而來的小乞丐時口呼:“捺死你〔nasty〕癟三(beg gar )”,意思為討厭的乞丐,因小男孩討不到飯而潛入廚房偷了只法國麵包,結果被發現而被追趕,小男孩一邊跑一邊吃麵包,後來到底被追上,遭到暴打,虧得寧波一姓周魚販出手相救。

簡介

吳語詞,原僅為上海話辭彙,後通用於北部吳語區(吳語太湖片),而民國時期作家們的文學創作更將其帶向了全國,現已收錄至國語辭彙中。“癟三”通常指城市中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遊民,他們通常是很瘦的,穿得破破爛爛。

注音

國語拼音:biē sān

注音符號:ㄅㄧㄝ ㄙㄢ

吳語音:pih sae/pih saen

“癟三”一詞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大多認為是英語的音譯詞。有人認為該詞來自洋涇浜英語中的beg say(或begsir,乞討、乞丐之義),後音譯為“癟三”。也有認為來自洋涇浜語的empty cents(或penniless),初讀作“癟的生斯”(或作“畢的生司”),後簡為“癟生”,又因吳語中“生”、“三”音近,而被稱為“癟三”。

也有人將“癟三”解釋為衣、食、住三者皆缺,故稱為“癟三”,但多認為這是後人的附會而已。

由來

據傳,“癟三”源於當初英國租界一紅毛侍衛,趕一個安徽逃難而來的小乞丐時口呼:“捺死你〔nasty〕癟三(beg gar )”,意思為討厭的乞丐,因小男孩討不到飯而潛入廚房偷了只法國麵包,結果被發現而被追趕,小男孩一邊跑一邊吃麵包,後來到底被追上,遭到暴打,虧得寧波一姓周魚販出手相救。而那侍衛不停口呼之語被周姓魚販流傳市井,被上演變更為廣義的貶義之詞。

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當時的上海受英語影響較大,產生了很多音譯的洋涇浜用語,英語中的“begger sir”音譯過來就是上海話裡面的“癟三”,其含義跟上面是一樣的。但是說其為外來語,應當更準確些。

釋義

民國時期上海上流社會蔑稱社會閒散人員、下等行業者以及乞丐為“癟三”,後為世人所用。通常稱呼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城市遊民。現已皖北遊牧民為代表。他們通常是極瘦的。 例:

魯迅《且介亭雜文集·說面子》:“不是有一個笑話么?……有一個專愛誇耀的小癟三,一天高興的告訴別人道:‘四大人和我講過話了。’人問他:‘說什麼呢?’答道:‘我站在他門口,四大人出來了,對我說,“滾開去!”’”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上海人叫小癟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們的黨八股,乾癟得很,樣子十分難看。”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 上海解放以後,朱延年窮得像個小癟三,到處伸手借點錢吃喝,生活一天比一天艱難。”

其它

癟三者,生存狀態很不好的人。

泛指三癟:極度貶義!舊歲會的世態炎涼.

①生存狀態很不好的人錢袋一癟,便會成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居無定所的人,有一癟三落空之意,此其一。

②沒有正規求生職業,外表形象落魄,此其二。

③無家業者,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人窮得無飯可吃必然要想法生存,可惜窮人在舊歲會的軍閥混戰, 租 界橫行的上海窮苦人很難得到同情和包容,外國列強欺負,於是乎求生之道各式各樣由生而來,此其三。

在上海癟三們是社會最底層一個群體,但範圍較模糊;有單體的,也有二三人和伙,還有結幫的,幾個大的流氓幫派,癟三們是主力軍。可以說,癟三們當時在上海灘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到真是當時上海的一道風景線。他們欺、蒙、拐、騙、搶、詐、偷樣樣來。為上海的普通市民(正人君子也)深惡痛絕,哪家小孩不聽話,就會被嚇“去做垃圾癟三”。癟三在上海話里是句蠻厲害的罵人話。一般搭配:小癟三,戇(gang)癟三,拉稀癟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