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人

先秦時期散布於東南沿海等地。屬古“百越”一支。早期的歷史沒有用文字記述下來。秦以後,隨著中原漢人的大批南遷,疍人逐漸失去了他們的陸上營地,長年漂泊海上。

分布

“疍人”被中原漢人稱為“南蠻”之一,先秦時期散布於東南沿海等地,珠江三角洲是先秦時期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演變

嶺南人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族群,屬古“百越”一支,亦稱“疍民”、“水上人家”等。疍人由於“不諳文字”、“不自記歲月”,早期的歷史沒有用文字記述下來。先秦古地理書《山海經·海內南經》雲:“雕題、北朐,皆在郁水南。”古郁水即今廣東西江。西江由西北往東南經珠江三角洲流入南海,西江下游的佛山、南海一帶應屬古“雕題國”範圍。嶺南著名學者屈大均認為,疍人是嶺南土著“真粵人”。當年正是這些“真粵人”為反抗暴秦,“逃入叢土,與魚鱉同處”、堅持抗秦鬥爭,並最終大破秦軍,“殺(南海)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秦以後,隨著中原漢人的大批南遷,疍人逐漸失去了他們的陸上營地,長年漂泊海上,部分人被漢人同化,上岸開墾沙田種地,成為農民。仍有部分民不願放棄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堅守“以舟楫為家,捕魚為生”的古老傳統,歷史上被南下中原漢人視為低賤的“疍民”。直到新中國成立,南海縣的西樵、官窯、三山等地仍有不少疍民。1987年2月,南海縣人民政府專門設定一個“鳳鳴鎮”,以安置“祖輩原是南海、鶴山、高明、三水、東莞、番禺、廣州等地的漁民(即民間所稱的疍人)”。疍人是南海最古老、最原始且延續時間最長的土著族群之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