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研究與學術神話

當代文學研究與學術神話

研究的源起,並不是文學研究對於神話化現象缺乏認知,而是由於對之缺乏自覺系統的理論自省。 這恰恰是真正的神話性之所在,它不同於一般的、很容易就被戳穿的神話,而是順應我們的理性的神話。 對神話化現象的批判並不是簡單的反神話的態度。

圖書信息

作者:徐翔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
頁數:255
開本:32開
定價:25.00
ISBN978-7-5309-5804-9

內容簡介

《當代文學研究與學術神話》主要是對文學研究中學術神話現象的系統梳理與理論反思。涉及到文化傳播與接受中的潛在機理問題,尤其針對的是在學術理性的自身邏輯下所生成和自我異化的學術神話現象及其內在機制。著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先生為本書作序,對本書的主題和內容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對文學研究中的神話化現象表達了認同和自省意識,尤其認為該書“對於理性本身的缺陷這一點,則道人所未道,見人所未見,且層層深入,具有獨創性。”[i]全書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隨著理性和學術的進展,神話逐漸從人類社會中隱退。但是當下已有的諸多理論和研究告訴我們,學術研究尤其是文學的研究,並不具備超越於神話的優越地位。無論是從權力、話語,還是從意識形態等角度,它們認為文學研究不是客觀的、中立的,而是滲透著偏見、虛構和扭曲,它在正確的、客觀的外表之下,隱藏著謬誤和對這種謬誤的缺乏自覺,實際上依然只是充滿自己心中之物的神話。我們要面臨的問題是:文學的學術研究,在何種意義、何種程度上成為神話,這種神話化以什麼樣的機制進行運作,應該如何認識與應對這種神話化的內在現象。本文的研究所面臨的深層次的問題,不是為了簡單化地質疑、顛覆文學研究中一些學術的神話化現象,也並非試圖勾畫避免神話化的一勞永逸的方法論,而是對之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考察,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於學術神話性的認識,正確地面對這種處境。或者借用康德的詞,我們在此所採取的是一種“批判”的態度,它不同於休謨式的懷疑,也不是回到對學術的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明確文學研究中學術的可能性所具有的界限,並進而明確學術自身的局限和範圍。
本研究的對象不是學術生產中的一般的謬誤或假象,不是一般的臆想或虛構,而是以學術的方式、在充分的理性下所產生的神話化。所謂學術的方式,指的是符合理性、邏輯,講究證據、材料,追求確鑿和真理的知識生產方式。它不同於神話式的想像、虛構。換句話說,它是以理性的方式生產出反理性的知識,以非神話的方式製造神話。首先,它不是一種“外部”研究而是“內部”研究,聚焦的是理性自身所造成的神話化現象,而不是外部因素帶來的扭曲和誤識、幻象;其次,它關注的不是“偶然性”的層面而是“實然性”和“必然性”的層面。
研究的源起,並不是文學研究對於神話化現象缺乏認知,而是由於對之缺乏自覺系統的理論自省。這種自省的缺乏,主要表現為:首先,對文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只觸及到學者個人的品性、學術失范等表層、外層的偶然性的問題,而未觸及到學術內部製造真理化的謬誤的神話化的機制,這個層面是深層的、帶有必然性的,它不是牽涉到一些具體的諸如個人品性、“商業化”、“雷同與浮泛”等偶然與外在因素,而是深入到方法論甚至認識論的層次。其次,在關於學術神話的理論資源較充分的基礎上,未及時充分地把這種對學術神話的批判真正地引入對文學研究學科自身的研究和批判,而在目前這種工作卻是有必要由本學科去結合自己的實際來完成的。再次,即使充分承認文學學科中的神話化傾向,也缺乏詳盡系統的梳理論證及對其具體的特徵和機制的闡發,多是限於具體的案例中對於神話化的並非自覺的涉及和處理,而不是真正明確地意識到文學研究中神話化現象的內涵、嚴重性及其理論意義,不是從方法論甚至認識論等理論層面上自覺的反思。
無論是從哲學、方法論的基礎來看,還是從對於具體文學問題的研究看,對於神話化現象,我們的認識都是充分的。但是這兩個層面是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是過於理論化以至於是哲學而不是文學理論,比如康德、培根等;一個是過於具體化,只關注於文學研究中具體問題的爭論,而缺乏方法論層面的自覺性,比如對於“錢鍾書神話”、“國民性神話”等諸多神話化現象的批判,只是著眼於具體的史料、證據,卻忽視了對於這些神話化現象背後的深層機制的思考。本研究從這兩者的“中間地帶”著手,既立足於文學研究的文本與現實,又力圖從理論與方法論層面上對文學研究中的學術神話現象予以系統化、自覺化的考察分析。
二、學術神話研究與批判的理論基礎
學術神話作為理性的神話,指的是,它是理性機制自身而非僅是其中的非理性成分所製造的幻象;是在充分的學術規範及其理性之下,遵循邏輯準則並且經過充分的學術機制檢驗之後而生的神話。即使是充分的理性也並不能擺脫神話,而是始終伴隨著它,充分的理性中常常蘊含著內在的非理性、反理性的可能。
(一)理性的“神話”。以理性面目出現的現代神話與神話有著充分的交點。首先,看見“心中之物”。神話化的根本在於按照自己的法則或圖式組織經驗,它不是“看到”什麼,而是把對象“看作”什麼。這不僅僅是關於學術的方法論的問題,更是認知論的問題。其次,真實的非真實性。正如榮格曾指出的,原始人不是在想像神話,而是在體驗神話。而現代的學術神話同樣是被體驗而不僅僅是被想像,它在真實的名義下製造非真實的幻象。第三,理性的非理性。並非出自純粹的臆造、幻想而是具有充分的理據作為支撐,只是不同的神話背後有不同的理據它們,是當時代的心智所能達到的高度所製造的合乎理性的非理性。第四,時代性。如果神話是過去的學術與理性,而學術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現代神話。現代的文明時代與原始時代的區別不是在於多大程度上清除了神話,而是在於這種神話是否變得越來越精巧、複雜。我們清除的只是原始人的神話,但是這不等於我們不是處於一個神話的時代。總而言之,學術的神話性之所以被從神話中剝離開來,實際上乃是因為我們心中存在著一個關於神話本身的神話。在這種神話的神話中,神話被從現代、歷史和真理中剝離,被打入一種“他者”的位置,使得現代凌駕於神話之上。這實際上是“現代中心主義”的迷思,原始的神話與現代的理性被人為地對立起來,而未注意到神話本身在一直在向現代推移。文學的學術研究作為現代理性籠罩下的一片疆土,在以嚴謹和確鑿製造知識的時候,同樣也會製造著不易自知、不易消除的幻象,其中雖有明顯的謬誤,但也有和更有不易察覺而且即使察覺了也不易迴避的神話。這不是由於學術的神話性,而是由於神話性在學術內不可避免的體現。
(二)“理性”的神話。這是指對理性本身的話語霸權的存疑和懸置,之所以把理性納入製造神話的機制,其中重要的哲學資源也正是對於理性本身的懷疑、修正、批判等的態度與反思。總的說來,大致存在著三種態度。一種是否定的,如古代的懷疑主義、尼采、費耶阿本德等,認為理性會製造謬誤和幻象,而且一般說來不會產生正確的、“真實”的結果。另一種是肯定的、修正的,如培根,認為目前的理性雖然產生著許多不合乎“學術”的假象,設定著種種陷阱和誘惑導致我們偏離認識真理的軌道,但是我們可以改善方法論從而使學術得以進步。第三種則是限制的、批判的,這以康德為代表,他認為理性超出其適用範圍的使用會造成幻象,我們對於對象的認識受到形式(範疇、圖型)的制導,認識不可避免地會導向辯證論,把理性導向形上學,導致幻象。但是康德為代表的批判理性的態度對於理性並非像懷疑主義那樣一味地否定,而是一定程度上承認其合理性,也希望規範理性的使用從而減少它的謬誤。但是不論哪種態度,他們都承認並闡述理性是否以及如何在理性的機制下製造幻象和謬誤。這也是本文的“‘理性’神話”所立足的理論上的一個基礎。
三、神話化現象的運作
本部分以關於周作人女性觀的研究成果為中心來分析神話化的學術運作機制。本研究對神話化機制的分析,從內層、中層、外層三方面切入。內層運作完全在對象本身的內部進行,涉及的是對象與其自身的關係,它指的是在認識對象本身的時候對對象的扭曲、修改、誤識,從而把虛假的幻象作為客觀的對象。外層運作則是涉及對象對其自身之外的其他對象的關係,它在處理認識對象時不是象內層運作那樣僅僅局限於對象自身,而是把對象與其他對方關聯在一起加以綜合性的統握,比如對於對象之間的因果關係的虛構。而中層運作則是介於前兩者之間,它不是單單局限於對象本身的內容、性質,也不是外加進其他對象加以整體性的考察,而是把外部的其他成分誤作為對象本身的內容加以把握,比如把主體外加的價值判斷、情感傾向等因素作為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屬性。因此在中層運作中,主要涉及的是對象與研究主體之間的關係。總的說來,神話化現象中的內層運作、中層運作、外層運作,它們分別涉及的是對象與對象自身的關係、對象與研究主體的關係、對象與其他對象的關係三方面,處理的分別是質、模態、關係三大範疇。這三個層面的劃分,本身也可以有神話性,它並非是唯一的劃分,甚至不一定是正確的劃分,但是通過對它們的考察,的確能讓我們有效地加深對神話化現象的存在以及運作機制、效果的了解。
正是在這三個層面的種種神話化運作,最終的結果是按照自己所看到、所需要的本質,建構出關於“周作人的女性觀”的各方面的形象與神話。在這個神話世界中,可以看到樹立起來的三個典型神話的謬誤性:神話一,周作人女性觀是“哀婦人”,要求女性的獨立、解放;神話二,周作人女性觀具有重要的思想性和歷史意義;神話三,周作人女性觀受到藹理斯等人思想的影響而成形。由案例而得出的是:“周作人的女性觀”是一種營造“心中之物”的建構,它們體現著神話思維的現代形態或現代思維的神話性,它們通過學術的運作在客觀、真實的外衣下蘊藏謬誤和虛構。需要說明的是,之所以選取周的這個案例,是因為它已經有比較多的成果,一些結論也都趨於成熟,在情感和思維兩方面都儘可能達到了“中立”、“客觀”,顯得更為靠近理性而遠離神話,這滿足成為學術神話的兩大重要特點:表面上的客觀性和無傾向性。對於這種所謂的客觀、公認的成果中神話化現象的分析和解剖,能更有效地展示出神話化現象在學術深處隱藏並沉積的普遍性。
通過對周作人女性觀神話的分析,可以看到關於質、模態、關係等三個方面的神話化運作和表現機制。對這三個方面的神話,我在書中作了詳細而深入的文本分析與歷史解讀,幾篇相關的論文先後在刊物上發表或轉載,篇幅所限,本處不再贅述,研究的結論概述而言主要是如下方面:1,就質的神話而言,研究者以周“哀婦人而為之代言”這樣的性質禁止、過濾了其它與之相悖的異質性成分,把材料整合到自己想看到、需要看到的“周作人的女性觀”的框架中。在給周作人的女性觀預設了一個本質和“中心”之後,常常為了它的完整性、一致性,不得不建構、整合出一個“周作人”而犧牲、遮蔽其他的異質性的“周作人”成分。其主要機制包括建構性和排除性的雙向運作:一方面是建構性的整合、組織與塑造,另一方面是對異質性成分的排除、過濾機制,包括無意的忽視、有意的迴避、不迴避但不承認其重要性、承認其重要性但不把它納入周作人的女性觀等方式。2,就模態的神話而言,研究者賦予周的女性觀以誇大的評價,強行拔高了他的思想意義和地位。這是對現有材料和史料的有意的放大,把周想象為特定領域旗幟性、神話性的文化英雄。其機制主要是隱喻和轉喻兩個維度,或者把周作人與某些群體性的、無意識的“原型”聯繫起來,使之無意識地扭曲和趨向於符合原型的形象;或者是受到周作人其他方面的光環的影響而導致對周女性思想的認識和評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3,就關係的神話而言,研究者在對周女性觀的生成原因、思想來源進行解釋的時候,會陷入“相似因果性”和“單線因果性”等的錯誤圖式,在材料之間建立起不當的因果關聯。如艾柯所說:“從理論上說,人們總是可以創造出某種體系使原本毫無聯繫的東西產生出合理的聯繫。”[ii]要強調的是,從周本身的現實經歷、從它所接觸的思想和作品來探討其女性思想的形成,其大的方向當然沒錯。但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材料分析,我們卻發現這樣的探討有一種奇怪的、似是而非的意味。在這些因果關係中,其模式過於機械,聯繫雖然都言之鑿鑿卻有牽強甚至謬誤之嫌。
這三個方面的神話並非是由於材料不實、證據不詳,而是由於誤用了我們的理性。無論是對對象本身的整合,還是對對象的之間關係的構造,以及對象對於主體的價值和意義,都不是居於對象本身,而是理性根據自己的圖式,使得對象按照所想、所需要的方式而呈現為“心中之物”。同時,這些神話都是很難清除的,即使在我們對它們進行重新剖析和解讀之後,類似的神話也很容易在其他的學術和認識領域再現。正如康德所指出的,它“不是某個生手由於缺乏知識而陷入進去的,或者是某個詭辯論者為了迷惑有理性的人而故意編造出來的,而是不可阻擋地依附於人類的理性身上。甚至在我們揭穿了它的假象之後,它仍然不斷地迷亂人類理性,使之不停地碰上需要隨時消除掉的一時糊塗。”[iii]
四、對神話化現象的反思
前面的分析顯示了學術神話機制在文學研究中的潛在性和泛在性。這不僅僅是文學學科的現實問題,也是理性機制的理論問題,不僅僅是理性機制的理論問題,還是文化層面的精神問題。神話化現象還不僅僅局限於文學研究這個範圍,它對於理性和文化都帶來影響,助長了理性自身的非理性和文化的神話化成分。對於神話的反思,我們從學科反思、理性反思、文化反思層面進行,這三個層面也是逐漸遞進、提升的過程。
(一)學科反思:文學研究的神話化。
學術研究中神話性成分和非神話性成分的對立也是一種虛構,神話不是學術的偶然產品和次品,它恰恰是以嚴格的學術機制製造出來的,它就深深地蘊藏在學術本身之中。對於文學學科來說,這種神話化的傾向給文學的學術研究帶來了非學術、反學術的成分,會對文學研究的學術性以及學術本身造成損害,影響其進步和發揮社會作用,而且批著理性外衣的學術領域所製造的神話尤其容易被接受,這使得學術研究更加容易成為滋生神話的土壤。前文關於周作人女性觀研究的案例中所列舉的三方面的運作機制並非特例,事實上在文學研究中有其普遍性,我們依然容易找出這些機制推衍後的泛化表現,例如各種質的神話、模態神話和因果神話。本書的研究顯示,文學研究依然是一個比較具有普遍性的神話化生產機制,它在許多時候仍然在無意識或有意識地製造學術神話。這些製造神話的機制,由於我們自身的阻力而難以輕易就可迴避,它深深地紮根於我們的外在與內在諸多因素中。雖然神話化在學術中難以避免,有時也並非無益,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我們縱容它的原因。不能停留於“學術失范”、學者的人的品質低下或商業化的入侵等道德譴責,而忽略對於學術的神話性從理論深度的嚴肅反思。正如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揭露也不能停留於砸機器或對資本家個人的道德譴責。否則,它甚至可能是抱著良好的意圖卻導致粉飾現實,導致現實中最核心的部分被加以掩蓋和隱藏。
(二)理性反思:理性的辯證法。
對於理性的反思,一直以來其聲音就沒有斷絕過,可以從外部和內部兩大方面進行。外部反思不是就理性本身的機制、運作及其不足而進行,而只是就理性所造成的結果和作用來對理性提出質疑和批判;或者是反對理性的濫用,認為理性只能是在限定的範圍內才有效。而內部反思則是就理性自身的不足而指出濫用、過度信任理性所造成的謬誤和尷尬。從內部反思來說,符合理性的理性也可能恰恰導致謬誤和幻影,理性本身可能就是我們現時代製造神話的有力機制。按照內部反思的反理性的徹底程度,可以分為弱命題、中命題、強命題三個層面。弱命題認為,學術產品中的謬誤是由於理性中偶然的錯誤造成的,它只是可能的;中命題認為,它們是由於方法論的不足所造成的,是實然的、現實性的;而強命題則是把之歸於理性自身根本的不足,它不是由於理性中不好的方面而就是由於理性自身所造成的,是必然的。本文的分析要揭示的理性的辯證法所帶來的幻象和謬誤,不是偶然的錯誤而是帶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不僅是方法論的而更多的是認識論的。“反”神話所要做的,不是用理性對抗神話,而是用理性對抗理性自身。反神話,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使神話向理性提升,而是使理性意識到並儘量超越自身中的非理性,從而不至於偏離它本來所要追尋的方向。
(三)文化反思:神話時代
神話在學術和理性機制之中的普遍化,使得它有充分的理由泛化到廣闊的文化領域中。因為學術和理性通常被我們認為是最遠離神話的文明成果,如果它們同樣都難以擺脫神話化的陰影,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證實現代社會其它領域中的廣泛的神話化現象,比如政治、大眾文化等領域。神話導致種種誤識和偏見,對現實進行自然化和合法化。人們容易受到各種神話的迷惑和誤導,從這個角度,說現代文化依然處於神話時代、說我們尚處於一個“神話社會”,也許並不未過。人類不僅僅是“理性”的動物,同時也是“神話”的動物。清除“正確”遠比清除“謬誤”要艱難,這恰恰是人作為“神話動物”的弱點。神話的現代化在現代文明和文化中依然有著充分的體現。“現代神話’改變了古典神話某些特徵以適應現代語境,某些神話元素、象徵符號、敘述模式、表現形態有所修改,但是其根本的思維方式和無意識的心理結構所構造的神話文本和審美意象,繼續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和發揮潛在的功用,深刻地影響著市民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iv]大眾文化領域和政治領域的神話,具有與學術神話的虛構真實、看見“心中之物”、時代性等相類的特點,在文化中塑造著真實、典範和價值意義,這樣的神話為人們所深深接受,塑造著它們的信念、信仰和對於生活世界的想像。
五、結語
本文所分析的文學研究中的神話化現象紮根於心靈和理性深層的機制,即使我們想全力地在自己的研究中消除神話的痕跡,但是由於認識機制本身的特點,它依然可能會悄悄地改頭換面地出現。這就使得文學研究中的神話化現象是具有普遍性的,它並非周作人研究中才出現的幾個孤案、特例。同時,神話化的幻相併非無實在性,它是適於我們心靈的需要,並且一定程度上也是正確的。這恰恰是真正的神話性之所在,它不同於一般的、很容易就被戳穿的神話,而是順應我們的理性的神話。這也正是它之所以難以避免的深刻之處。而且,在學術中,由於理性機制的強大,神話的力量尤其被放大。假如如約翰·F·甘迺迪所說,“真理的最大敵人往往並不是故意編造的謊言,而是長期流傳的似是而非的神話”,那么在此我們應該說:比長期流傳的似是而非的神話更頑強的敵人,是遵循理性和學術內部機制所製造出來的神話。這種神話源自我們的合理的思維機制,它並非由於對材料和外在對象掌握的不夠,而是從我們自己心中所釋放出來的。
本研究從整體邏輯上會帶來泛神話化、自身神話化、反神話化等幾個重要問題,有必要加以補充說明。一是泛神話化,認為神話化現象蘊藏在所有的我們對於現實的認識之中,現實和世界圖景是由神話機制建構的。但是本文所指的神話化是受到限定的概念,涉及的主要是理性如何在其自身的理性機制之下製造謬誤和幻象,它的重心在於學術研究中的方法論、認識論層面的內容,而不是直接針對世界、事物的本體論問題。本研究所指的神話化在各個領域廣泛存在,但是並不是指它在每個領域、每個認識現象乃至每個語詞中都普遍存在,不能泛化為一切現象都是經由神話化建構這樣的命題。二是自身神話化,也即本研究對神話化現象的學術反思和批判是否自身也是神話化的構造,是否屬於它自身邏輯所批判的邏輯範圍。對此要指出,存在著一些文學學術研究是神話化的,不等於本研究本身是神話化的;而且本文的寫作主要是針對現實問題,希望以對神話化現象的批判來對目前的學術研究中製造謬誤和幻象、不切實際的空洞言論、似是而非的奇談怪論進行反對和清理,如果本文能激發起對這些學術現狀的繼續的思考和反思,那么它的實踐意義也就達到了。文學研究也不應因其神話性而受到譴責,應該譴責的它對自己的神話性的掩蓋和無知。三是反神話化。首先,理性的神話性不等於它不能完成自我批判,康德對於純粹理性的批判就是成功的例子。其次,本研究並非對神話一概的反對、清除的態度,正如尼采說的好:“真理是謬誤的一種,舍之一定類型的生物便不能生存。”學術未嘗不能理解為在不斷的神話和反神話的運作中自我前進。反神話化的運作不是針對神話本身,而是針對阻礙著特定時期學術進展的現實;不是一概的反對神話,而是要求與神話保持適當的距離。本文所努力完成的工作,只是揭示文學研究由於其自身的學術性所帶來的神話性,消除學術與神話、理性與神話之間二元對立的幻象,並希望對此問題有明確的認識之後,對於文學研究界嚴肅認真的自我反省有所裨益。
對神話化現象的批判並不是簡單的反神話的態度。它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是從沉湎於神話到斬斷神話之紐帶,而是力圖在與神話、理性的張力中推進文學研究的進展。從根本上說,在當前的文學研究中,其神話性是不容否認的。我們仍處於神話之中,學術不是消弭而是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神話,賦予了它作為一種現代神話的理性根基。通過對神話化現象的強調和梳理,可以加強學術研究對自己的審視和方法論反思。反神話不是走向不負責任的消解和虛無,而更多地是一種針對現實學術發展問題的積極的立場和態度,要求保持對自身、對神話的警惕和審慎,就像保持對於啟蒙的不斷再啟蒙,對自身的產品保持一種自我審視的距離。

本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神話化現象批判的理論基礎
1、理性的“神話”
2、“理性”的神話
第三章 神話化現象的運作
1、從對象與對象自身的關係來說
2、從對象與研究主體的關係來說
3、從對象與其他對象的關係來說
第四章 神話化現象的反思
1、學科反思:文學研究的神話化
2、理性反思:理性的辯證法
3、文化反思:神話時代
第五章 結論及餘論

該書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