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現狀與趨勢

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結構現狀與趨勢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作 者:鄭杭生 等著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4-4-1
版 次:1
頁 數:381
字 數:381000
印刷時間:2004-4-1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300052816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廣州、中山、長沙、湘潭、鄭州、開封、西安、天津、長春、吉林等十個城市的抽樣調查為基礎,將我國城市居民劃分為管理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員階層、工人階層、自僱傭者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和其他難以確切劃分的階層等七個階層,從歷史演變、收入分配、工作轉換、社會心態、有關階層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等方面對當代中國城市社會結構作了深入的研究。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九五”重大課題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鄭杭生,社會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36年生於浙江杭州。1956年就學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五年制本科,1961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進修社會學和現代西方哲學。1984年受命創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1987年建立社會學系。1986年和1993年作為學術帶頭人分別建立“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碩士點和博士點,1998年建立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曾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社會學系主任、副校長(1987年9月-1997年5月)。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社會學學科評審組召集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評審組組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有著作多部、論文多篇。社會學方面的代表作有《社會學對象問題新探》、《社會運行導論》、《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中國社會學史新編》、《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本土化》、《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三版)等。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社會學方面的“七五”、“八五”、“十五”重點課題,“九五”重大課題。作品多次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進行講學活動。1991年10月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榮譽證書。1998年受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聘請,赴日本擔任該校產業社會學部客員教授一年。

目錄

第一章 導論:問題、研究策略與分析框架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策略
第三節 關於中國社會分層結構與分層機制的討論
第四節 關於我國城市社會階層的劃分
第五節 數據說明
第二章 改革以來城市社會結構的變遷
第一節 城市社會結構變遷的動力機制
一、有關理論研究
二、中國社會轉型與城市社會結構的變遷
第二節 城市社會結構變遷的基本軌跡
一、國家政策的轉變
二、社會分層體系的更迭
三、當前城市社會結構的基本格局
第三章 城市居民的工作轉換與社會流動
第一節 工作轉換與社會流動的三重結構轉型背景
第二節 城市居民的從職方式與動機分析
一、擇業動機:轉向自身的工作興趣與發展機會
二、工作獲得方式:從統包統分到自由擇業
第三節 城市居民的社會流動
一、社會流動分析技術
二、代內與代際流動:不同的流動形態
三、相對開放與流動中的階層封閉趨勢
四、討論與總結
第四章 城市居民的財產、收入與生活狀況
第一節 城市居民的財產、收入和生活的基本狀況
一、城市居民的住房狀況
二、城市各階層耐用消費品的占有狀況
三、城市居民的醫療負擔與養老保險
四、階層地位與生活狀況的自我評價
第二節 影響城市居民收入分配的因素
一、變數與模型
二、結果分析
第五章 城市居民的社會心態
第一節 城市居民道德價值觀念的變遷
一、當代中國道德價值觀念變遷研究的簡要回顧
二、對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叛逆與皈依
三、影響道德價值觀念的因素分析
第二節 城市居民的相對剝奪感
一、相對剝奪感研究綜述
二、相對剝奪感的調查結果分析
三、產生相對剝奪感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私營企業主與社會分層機制的變遷
第一節 理論背景
……
第七章 城市中間階層(一)——生活機會與階層意識
第八章 城市中間階層(二)——教育的分層作用
第九章 城市中間階層(三)——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十章 城市工人階層(一)——在崗職工
第十一章 城市工人階層(二)——下崗職工
第十二章 城市社會中的農民(一)——非農化的過程分析
第十三章 城市社會中的農民(二)——社會地位與生存境遇
附錄:2000年10城市調查統一問卷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