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飲食

畲族飲食,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番薯也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

簡介

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番薯也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冬粉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畲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釀”。肉食最多的是豬肉,一般多用來炒菜。竹筍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斷的蔬菜。有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為主。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製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還有一種綠麯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典型食品有:鹵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

各類食品

平時畲族飲食和當地漢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雜糧有麥、高粱、小米、玉米、鴨爪稗以及南瓜、馬鈴薯、芋頭等。副食有竹筍、蔬菜、野菇、野菜、魚、肉、蛋等。節日食品較有特色,主要有烏米飯、菅葉粽和糍粑等。

烏米飯
圖為畲家烏米飯
烏米飯為農曆三月三食用。烏米飯的製法,是用山上的一種野生植物烏稔樹(杜鵑科,烏飯樹)的葉子,放到石臼舂碎後,貯到布袋裡,連袋放到鐵鑊里,加適量的水熬湯,讓它釋出紫黑色的湯汁來,而後去掉袋裡葉渣,將精選的糯米泡進湯進汁里,幾小時後,撈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烏米飯色澤烏黑髮藍,香軟可口。由於烏稔能起開脾、防腐作用。故將烏米飯放在通風陰涼處,數日不腐。食用烏米飯有準備春耕,迎接豐收的象徵意義。
菅時粽

菅時粽俗稱“菅粽”,通常在端陽節和龍節時食用。將精選優質糯米倒入黃鹼水裡浸泡若干小時,拿兩片菅葉對摺成一條槽底,而後舀鹼水泡過的糯米放葉槽中,成為一條20厘米長玉米棒子狀的菅葉粽,放到鍋里煮十餘小時遂成。每逢端午節,菅粽供敬祭祖宗外,還用以饋贈親友。

糍粑
圖為畲家糍粑
畲族過年、做“七月半”和冬節都要制糍,取意時(糍)來運轉,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將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濾乾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搗爛,捏成小團或餅狀食用。

典型食品

畲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鹵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蔔等醃製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髮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日常食俗

畲族的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常統稱為“餜”。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麼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秈米也常被用來製作粉乾,即將秈米磨成粉,加餿飯揉成團蒸熟,再用粉乾機壓擠成絲狀,再蒸透即可食用。也可曬乾長期保存,粉乾味素可口,適於怕油膩者食用。秈米加部分魚米磨成粉可蒸成各種糕。將米粉調成糊狀,蒸成水糕。如加入紅糖蒸熟稱勺糖糕或紅糕;加入鹼水蒸熟稱黃糕;只加鹽稱白糕,統稱水糕,蒸好後可以存放,糖糕表面加上芝麻、花生等,晾硬存放,吃時再蒸軟。黃糕可用灰鹼水浸泡保存,食用時雜以其他菜餚加湯煮食。粳米主要用來製作年糕,製作時先把粳米粉揉成團蒸熟,放入年糕擠壓機加壓即成;也可選用一種當地產的特殊灌木燒成灰,用水出鹼水,把魚米放入水中浸漲,去水後倒入甑中蒸透,再放入臼中舂成團,搓成500—1000克長扁形餜;也可用酒炒軟僅為旅行和勞動中的食品,冷時不硬,可以隨時食用。糯米多用來釀酒,打糍粑。用糯米做糍粑是先把糯米蒸熟,然後置入臼內舂成團,搓成月餅大小的餅子。蘸紅糖和芝麻粉趁熱吃,香甜細軟。民間有“冷粽熱麻糍”之說,意為糍粑只有熱吃才有味道。除米飯外,番薯仍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番薯除直接煮熟外,大都是先切成絲,洗去澱粉,曬乾踏實於倉或桶內,供全年食用;也有先把番薯熟煮,切成條曬成八成乾長期存放。煮熟曬乾的番薯大都作為乾糧,直接食用。民間有的人把生番薯切成片,放入滾水中煮成八成熟,撈出風乾或曬乾,再用沙炒或油炸,過年過節常吃,並用來招待客人。番薯絲洗出的澱粉經過幾次過濾後,曬乾,少部分用作乾澱粉做菜,大部分用來做冬粉,做法是把乾澱粉用水拌成糊,用蒸籠蒸熟,冷卻變硬後刨成絲,曬乾即成。冬粉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
畲家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黃豆洗淨用水浸漲,再用石磨(現在有的地方用電磨)磨成漿,再用溫火燒熟,配以輔料,其味道非常鮮美。還有用辣椒、蘿蔔、芋頭、鮮筍和姜做成的鹵鹹菜,其中以鹵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筍有雷竹、金竹、烏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餘種之多。竹筍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斷的蔬菜。有這樣的說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無筍,用茭白替代。竹筍除鮮吃外,還可製作乾筍長期保存。製作乾筍時先將鮮筍煮熟,撕成兩半,曬乾或熏乾即可。在景寧一帶的畲家製作乾筍時,先將鮮筍切成片,加鹽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乾,裝入竹筒內,用竹殼封口倒置,民間稱這種乾筍為“撲筍”。
肉食最多的是豬肉,一般多用來炒菜。
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為主。

節日、禮祭食俗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如:三月三吃烏飯,清明節吃清明餜,端午節包粽子等,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畲家有句俗語:“大人生日一臼餜,小孩生日一雙蛋。”
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
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乾菜等零食。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製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還有一種綠麯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