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為一種遺傳有密切關係的皮膚疾病,是指因遺傳導致皮膚異常因而病變,會反覆發作且搔癢難當即異常敏感,好發於嬰幼兒時期。異位性皮膚炎癢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的特徵,同時易伴隨其它過敏性體質,目前發病機制仍然未解。初次發作多於嬰幼兒時期,總病患大約占總嬰幼兒3%~5%,約30%的病患於1歲~5歲時發病,約有20%氣喘病童會同時有此病症,更約有5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合併帶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的問題,此類病患通稱異位性體質。

基本信息

概述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即為:移位性皮炎。異位性皮炎(Afodicdermafifis)又名異位性濕疹遺傳過敏性濕疹。異位性皮炎這一病名為1933年由瓦也斯(Wise)及蘇茲伯格(Sulzberger)最早提出的。而“異位性”一詞為柯卡(coca)於1925年首先倡議,其含義是:患者或家族成員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熱、過敏性鼻炎蕁麻疹、濕疹等疾病史;對異種蛋白過敏;病人血青中lgE值增高;患者血青中嗜酸性白細胞增多。

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與遺傳有關的皮膚炎,有些人會稱之為"嬰兒濕疹",通常濕疹若分布在特定的部位、經常反覆發生,並且有家族過敏史或者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疾病的發生時,就極有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而隨著年齡的改變,發生的部位也不相同,從嬰兒期主要分布在臉、頸部,幼兒期容易遍及全身、四肢皮膚皺摺處等,而患處容易越抓越癢,而造成抓傷或抓破的惡性循環。

發病機制

異位性皮炎病因和發病機制頗為複雜,至今為止尚未完全闡明。
該病原因之一遺傳性過敏素質格外惹人注意,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成員對某些體內外物質的敏感性往往高於正常人。據統計表明:雙親皆有“異位性”表現者約70%後代也可呈“異位性”;若父母中僅一方見“異位性”則子女大致半數可見有“異位性”;然而在“異位性”病人中還有40%的父母未發現“異位性”。
本病的變應原以食物,特別是蛋白質食品尤為常見。另外,通過呼吸道吸入的各種物質,如屋塵、花粉、動物之毛及皮屑等亦不能忽視。通常認為嬰兒期似乎是以食物過敏為主,而兒童期後卻對吸入物過敏居多。
除上述以外,季節氣候變化、精神緊張、強烈搔抓刺激、出汗等均易使本病病情加劇。
異位性皮炎發病機制既可以是變態反應,也有非變態反應。其中有許多問題尚未獲得一致結論,而且有些是相互矛盾的。對此需要今後努力實踐,積極去探討研究 。

臨床表現

異位性皮炎可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和成人期三個階段。
一、嬰兒期異位性皮炎
本型臨床表現與嬰兒濕疹相同,兩者難於區分。患兒可在2歲左右症狀逐漸緩解,甚至自愈。其中有些患者至兒童期或成人期可再次復發;還有部分病人遷延不愈,可持續發展到兒童期,直至成人期。
二、兒童期異位性皮炎
此型多見於嬰兒濕疹愈後,到6~10歲時再次發病;也可以自嬰兒期持續演變而來;還有少數患者至兒童時期方始發病。
兒童期異位性皮炎又可分二型,即濕疹型和痒疹型。
濕疹型多發於四肢屈側,特別是肘窩和膕窩。皮損表現與成人的亞急性或慢性濕疹酷似。常見為多數密集小丘疹、丘皰疹和小水皰,往往相互融合成片,部分呈苔蘚樣變。
痒疹型好發於四肢伸側及背後,皮疹表現為全身性疏散分布的米粒至黃豆大丘疹、損害處乾燥,陳舊皮損小而硬。病變處抓痕累累,往往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
兒童期異位性皮炎自覺奇癢,以痒疹型尤甚,可因搔抓以至繼發細菌感染。病程呈慢性經過,常反覆發作,可逐漸痊癒或發展遷延為成人期異位性皮炎。
三、成人期異位皮炎
本期病人多有嬰兒期或兒童期異位性皮炎之病史。皮損慣發於四肢屈側、頸部、也可發生於前額、眼瞼、手背等處。還偶有全身泛發者。病變較局限,皮疹多呈苔蘚樣變或淡紅色丘疹性片塊,表面可見細鱗屑附著和色素沉著
患處瘙癢非常,往往因瘙癢劇烈而繼發感染。病程為慢性經過,病性時輕時重,最終亦可逐漸痊癒。
異位性皮炎典型患者要經歷上述三個階段的表現,即嬰兒期,兒童期和成人期。但也可不出現嬰兒期而直接進入兒童期或成人期異位性皮炎。有些患者僅有異位性皮炎表現,某些病人除有鼻炎外,還可伴發其他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個別患者可伴發白內障和視網膜剝離,此外,本病患者往往伴有皮膚乾燥、毛囊角化、掌紋增多及皮膚白色劃痕征現象。異位性皮炎易引起細菌感染或並發病毒性皮膚病。

實驗室檢

本病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白細胞計數增多;病人血液清中lgE升高,用被動轉移試驗可測知;用特異抗原做皮試可呈陽性即發反應。

治療原則

儘量尋找發病原因並去除之,但較困難;注意調整飲食,切忌過飽,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餵食牛乳、雞蛋白、柑桔等;哺乳母親以清淡飲食為好,貝類食物及酒類應禁用;儘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鬆、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本品忌種牛痘,避免接觸新近種過牛痘或單純皰疹患者,以防發生牛痘樣疹或水痘樣疹

中醫治療

春季天氣陰晴冷熱變化大,同時空氣中容易出現很多過敏原,如黴菌、塵蟎、花粉等等,這樣的季節里各種過敏性皮膚疾病容易被誘發,其中常見的如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初始在臉頰及頭部發病,慢慢地擴大到四肢及軀幹,特別是關節彎曲部位的內外側及身體皺摺部位最容易產生。腕關節也常有慢性濕疹的現象。主要症狀就是劇癢,引起反覆搔抓後,局部的皮膚會出現增厚,顏色變深、脫皮龜裂,有些會造成出血甚至細菌感染。患者的皮膚多半較為乾燥,對於溫濕度變化的調節能力不佳,對癢的忍耐度也較低,因此在氣候不穩的初春天氣容易復發。每年三、四月間,早晚溫差大,也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的高峰期。
身心康中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病因是正氣不足,濕邪引起。急性、亞急性發作期常是風、熱、濕邪相合所致,可泛發全身,重則濕熱變成濕毒,皮疹紅腫,滲水不止。日久轉為慢性濕疹化,多因病久傷血以致因虛生風生燥,或由脾胃虛弱,運化不作,水濕堵留,進而化為寒濕所致。
在治療上,急性、亞急性期以袪風清熱利濕為主,處方如越婢加朮湯、消風散加減;慢性發作則宜佐以養血或健脾之品,處方如當歸飲子、胃苓湯加減。此外,急性期可用黃芩、黃連、黃柏、銀花、連翹、生地、甘草煮水放涼後拍洗,可有效改善患部病灶及止癢。如果不喜服用藥物者,亦可採用中藥做成的藥餅,外敷於相關穴位的穴位敷貼方式治療。症狀緩和時可搭配如紫雲膏、玉紅膏等塗敷促進皮膚的修復及保濕。

護理事項

1、忌食生冷、冰涼、烘烤、辛辣、油膩、燥熱、腥臭、菸酒及海鮮。
2、洗澡避用過熱的水或鹼性肥皂。
3、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及熬夜、晚睡、過勞。
4、患者皮膚發癢時避免用手搔抓。
5、患部皮損滲水糜爛者,忌用油膏塗抹包紮,以免堵塞毛孔,引起發炎。
6、衣著宜通風並避免毛製品。
7、皮膚注意保濕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