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雞片

番茄雞片

番茄汁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維生素C、維生素K、蘋果酸、檸檬酸、腺嘌吟、番茄鹼、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鐵、鈣、磷等,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特別豐富。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平肝、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等功效。

番茄雞片

工藝:抓炒 口味:酸甜味

主料:雞胸脯肉(300克) 番茄(200克)

輔料:澱粉(蠶豆)(15克)

調料:胡椒粉(2克) 鹽(5克) 味素(2克) 豬油(煉製)(40克)

製作工藝

番茄雞片番茄雞片
將雞脯肉去筋膜,片為薄片,入碗;

雞肉碗內磕入雞蛋清,加鹽、濕澱粉,拌勻上漿;

番茄用開水燙後,撕去皮,擠去籽,剁成米粒大的丁;

蔥洗淨,用蔥白切成末;

炒鍋置旺火,熱後用豬油涮鍋,注入豬油,燒至三成熱,下雞片劃散,取出瀝油;

炒鍋上火,注入油,燒至七成熱,下蔥熗鍋,下番茄、雞片煸炒;

將雞清湯30毫升、鹽、味素、胡椒粉、白糖、濕澱粉10毫升兌成碗芡;

將碗芡徐徐下鍋勾芡,淋上明油,簸鍋均勻,裝盤即成。

工藝提示

雞片上漿後,應加些油拌勻,使之易於滑散;

鍋要燒熱,油要溫,火力要穩定。雞片下鍋後,迅速拌炒,炒散之後,要使火力升高,再下入配料,烹入芡汁;

因有雞片滑油過程,需準備熟豬油500克。

食譜營養

雞胸脯肉:雞胸肉蛋白質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入利用,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所含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祖國醫學認為,雞胸肉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健脾胃、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頭暈心悸、乏力疲勞、月經不調、產後乳少、貧血、中虛食少、消渴、水腫、小便數頻、遺精、耳聾耳鳴等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老人,病人,體弱者更宜食用。

番茄:西紅柿現在已是不少人餐桌上的美味。西紅柿富含豐富的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和維C,其中的維生素P含量是蔬菜之冠,對心血管具有保護作用,可減少心臟病的發作。豐富的番茄紅素能清除自由基,預防前列腺癌尼克酸可維持胃液的正常分泌,促進紅血球的形成,利於保持血管壁的彈性和保護皮膚。西紅柿多汁,可以利尿,腎炎病人也宜食用。同時多吃番茄還具有抗衰老作用,能使皮膚保持白皙。

澱粉(蠶豆):蠶豆中含有豐富的鈣、鋅、錳、磷脂等,是大腦和神經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並含有豐富的膽鹼,有增加記憶力和健腦作用。對於正在應付考試或腦力工作者,適當進食蠶豆可能會有一定功效。蠶豆中的蛋白質可以延緩動脈硬化,蠶豆皮中的粗纖維有降低膽固槨、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同時蠶豆也是抗癌食品之一,對預防腸癌有一定的作用。

食譜相剋

雞胸脯肉:雞胸肉忌與野雞、甲魚、芥末、鯉魚、鯽魚、兔肉、李子、蝦子、芝麻、菊花以及蔥蒜等一同食用;
與芝麻、菊花同食易中毒;
與李子、兔肉同食,會導致腹瀉;
芥末同食會上火。

番茄:西紅柿忌與石榴、螃蟹、冰棒、紅薯、白酒、豬肝、魚肉同食。

澱粉(蠶豆):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

歷史文化

番茄,又名西紅柿。屬一年生草本,在熱帶為多年生。主要以成熟果實作蔬菜和水果用,原產南美洲秘魯厄瓜多等地,16 世紀傳到歐洲。由於它形狀似桃,只有狼才敢吃,故稱“狼桃”,僅作庭園觀賞。約在明代萬曆年間傳入中國,成書於1621 年的《群芳譜》始載,稱它為”番柿”,並且說它“生食之刺人喉”。大約到了18 世紀,法國一位畫家,冒死嘗到了它的美味,流傳開來,於是人們大量開始種吃,1811 年出版的德文植物學辭典有了番茄可吃的記載。從此引起了營養學家的重視。

“番茄雞片”是貴州宴席名菜,色澤粉紅,質地脆嫩,酸甜可口。

健康提示

西紅柿具有解暑消熱消炎、生律止渴、健胃消食、涼血平肝、利尿降壓等食療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