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影惡跡

畏影惡跡

畏影惡跡,拼為wèi yǐng è jì,比喻為人愚蠢,不明事理。出自《莊子·漁父》。

基本信息

簡介

【發音】wèiyǐngèjì

畏影惡跡畏影惡跡

【釋義】比喻為人愚蠢,不明事理。
【出處】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典故】
一個人害怕自己的影子,討厭自己的腳印,想擺脫它們,便快步跑起來。可是跑得越快,腳印越多;影子追得越緊。他自己認為還跑得太慢,更加拚命地跑下去,最後精疲力竭累死了。
這個人不知道在陰暗的地停下來,就不會有影子;靜止不動,就不會有腳印,可悲呀,真是太愚蠢了!

原文

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uò)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

譯文

(從前)有個因為害怕自己的影子厭惡自己的腳印而逃跑的人,(他)抬腳次數越多腳印就越多,跑得再快影子還是不會離開,(他)自認為自己跑得還不夠快,快跑不停,用盡氣力後死去。
(他)不知道呆在陰處就沒有了影子,靜止不動就沒有腳印,實在是蠢得可以啊!

注釋

去:除去,去掉。
走:跑。
舉:抬起。
愈:更加,越發。
數(shuò):屢次,多次。
而:表示承接。
跡:腳印。
疾:快。
尚:還。
遲:慢,緩慢。
絕:斷,斷絕。
處:停留,止息。
休:停止,結束。
靜:靜止不動。
息:消除。
亦:也。

出處

戰國·莊周《莊子·漁文》

釋義

比喻為人愚蠢,不明事理。世上沒有鬼,猜疑過了頭,就會疑神疑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