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村

甲寅村

甲寅村隸屬紅河縣甲寅鄉,地處鄉境中部,是甲寅鄉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縣37公里。東鄰老博 ,南靠後山,西鄰他撒,北鄰龍普。轄甲寅、美東、石頭寨等2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63戶,有鄉村人口6146人,其中農業人口6054人,勞動力365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02人。\n 全村委會國土面積14平方公里,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 14.2 ℃,年降水量 1311.8 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黃豆、花生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3595.27 畝,人均耕地0.87畝,林地9052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6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經商為主。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甲寅哈尼大寨甲寅哈尼大寨
甲寅村隸屬紅河縣甲寅鄉,地處鄉境中部,是甲寅鄉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距縣37公里。東鄰老博,南靠後山,西鄰他撒,北鄰龍普。轄甲寅、美東、石頭寨等2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363戶,有鄉村人口6146人,其中農業人口6054人,勞動力365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02人。
全村委會國土面積14平方公里,海拔1870米,年平均氣溫14.2℃,年降水量1311.8毫米,適合種植稻穀玉米、黃豆、花生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595.27畝,人均耕地0.87畝,林地9052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6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6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經商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95.27畝(其中:田2557.26畝,地1038.01畝),人均耕地0.87畝,主要種植稻穀、玉米、黃豆等作物;擁有林地805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69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6畝,主要種植、梨、桃、花椒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41畝,其中養殖面積150畝;草地840畝;荒山荒地2500畝,其他面積21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路燈。全村有1300戶通自來水,有45戶飲用井水。有1645戶通電,有60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7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3.05%和57.8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0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89戶(分別占總數的67.39%和58.75%)。
該村到鄉為水泥路,進村道路部分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村內有車站、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19輛,農用運輸車11輛,拖拉機11輛,機車2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504畝,有效灌溉率為69.6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1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7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21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自然村已通路燈。有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磚木結構、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2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1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2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7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6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9萬元,占總收入的31.57%;畜牧業收入428萬元,占總收入的18.0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592頭,肉牛252頭,肉羊0頭,雞鴨14381隻);漁業收入81萬元,占總收入的3.4%;林業收入81萬元,占總收入的3.4%;第二、三產業收入521萬元,占總收入的22.2%;工資性收入518萬元,占總收入的22.1%。農民人均純收入2016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經商、務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410人(占勞動力的79%),在省內務工246人,到省外務工16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棕絲、養殖、純淨水生產等,主要銷售往縣內外。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38.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1.3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棕絲加工、芭蕉芋初加工、建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經濟林果、純淨水生產產業。擁有企業9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2個;專業合作組織2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32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63戶,共鄉村人口6146人,其中男性3075人,女性3071人。其中農業人口6040人,勞動力3634人。該村以哈尼族、彝族、漢族為主,其中哈尼族5109人,彝族490人,漢族526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0人,占人口總數的0.8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022人,參合率83.1%;享受低保58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有鄉醫生8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9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3615平方米,鄉政府駐地中學有1所,擁有中國小教師108人,在校學生1910人,距離鄉中學1.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910人,其小學生1018人,中學生892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0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8年被評為基層農村文藝先進集體等等。

人文地理

甲寅原名“加依”,古代建村哈尼人名.清康熙二十二年(甲寅年)瓦渣土舍治所由老博山遷此,借諧音更名甲寅.甲寅鄉政府、甲寅村委會駐地。在縣城迤薩南面37公里,甲寅後山北坡,海拔1780—1880米。草房、磚瓦房、水泥房,履合狀分布。甲寅村民族歌舞極具特色,各民族能歌善舞,山歌情歌種類繁多,歌詞內容豐富多彩,鏇律優美動聽,樂作舞竹板舞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舞蹈早已蜚聲江內外。一年一度的甲寅哈尼”長街宴”盛世歡歌使遊人留戀忘返。

新農村建設

2009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本村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162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甲寅六角亭甲寅六角亭
2009年以來,本村緊緊圍繞鄉委、鄉政府提出的《關於認真開展新農村建設活動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加大宣傳發動民眾,精心組織,自我加壓,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結合本村實際,積極開展新農村示範村建設和環境衛生整治工作。通過村“兩委”班子和全村民眾的共同努力和紮實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08年實施的洛瑪壩、二丙丁整村推進項目均通過了達標驗收,各村“髒、亂、差”現象明顯減少。一年來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健全組織訂規劃。為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本村成立了由村主任王正武擔任組長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宣傳發動、規劃編制、協調指導等工作。做到任務到村,責任到人。成立村莊規劃工作組,負責規劃工作,落實了編制兩個創建村的整治規劃,做到科學合理,重點明確,方案規範,布局得當;建村級黨的組織活動場所1個,修繕兩個,創建洛瑪壩魚苗生產基地。新建和改建鄉村衛生公廁6個,硬化道路4200平方米,清理陰溝850米,村容村貌明顯改觀,鄉風更加文明。通過整治,目前本村主幹道路基本上達到了硬化、淨化、綠化標準,村中主要溝渠基本實現無雜草、無漂浮物,村莊面貌有了一個改頭換面的變化。

城鎮化建設

甲寅寨列入紅河州40個重點小集鎮建設之後,立足鄉情,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小城鎮建設步伐。投入40萬元對集貿市場進行場地平整硬化,新建進場公路。投資10萬元架通甲寅文化中心至甲寅中學2公里長公路照明工程和主街道的綠化、美化、亮化工程,並在主街道醒目位置撰寫公民文明道德規範用語10條。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櫥窗每月定期宣傳我鄉的文明小城鎮創建工作。
積極修復集鎮內的別則塘子和阿波羅塘子,重建六角亭和水上橋亭等娛樂設施。按照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要求,原老電影院拆除重建甲寅宣傳文化中心、花園廣場,既改善全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提高了集鎮的綠化美化效果。有效實施集鎮人畜飲水工程,集鎮已實現水錶計費收費。
甲寅村是世界最大的哈尼山寨,為宣傳和打造哈尼梯田文化品牌,本村每年都在十月年期間舉辦盛大的“長街宴”民間文化活動。2003年的世界阿卡節在甲寅成功舉辦,有來自東南亞國家和省州縣周邊的四方賓客歡聚一堂,隆重歡度“阿卡”文化節。共設“長街宴”1000餘桌,一萬餘人參加了這次歷史以來最盛大的哈尼傳統文化節。從而有力地向世界宣傳了甲寅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梯田文化,讓世界了解甲寅,讓甲寅走向世界。

旅遊資源

本村旅遊資源豐富,民族歌舞極具特色,各民族能歌善舞,山歌情歌種類繁多,歌詞內容豐富多彩,鏇律優美動聽,樂作舞、竹板舞等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舞蹈早已蜚聲江內外。村境內風景點較多,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他撒、阿撒的哈尼梯田,精巧別致,線條優美,在雲海、蘑菇房、棕櫚、水庫森林的襯托下顯得更為動人心魂,美若仙境的後山水庫風景,猶如人間的瑤池,四周懷抱著4000多畝的的森林,天然草坪和松毛地毯,每逢春暖時節,“妥垤瑪依”(啼血杜鵑)和紅山茶花在林中競相開放,紅花似火,碧水藍天,綠樹成蔭,春遊者絡繹不絕。他撒十二龍泉長年清泉長流不斷,加之這裡神奇的傳說故事,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俄垤水庫的秀麗風光影襯著作夫哈尼蘑菇房,無不透出無限的誘惑。雄偉壯觀的歷史建築“文星閣”、土司遺址“四合院”和保護完整的烈士陵園,總是勾起人們追塑歷史的懷舊情緒。老博“阿波羅陀”的山泉瀑布,自懸崖峭壁處長流直下,恰似彩鏈當空。龍普彝族的竹篾手工藝令遊人讚不絕口。作夫哈尼風情園,使你邊賞梯田美景,邊品嘗哈尼風味。一年一度的甲寅哈尼“長街宴”盛世歡歌使遊人留戀忘返。

發展重點

發展思路及發展重點是打牢基礎、鞏固傳統產業、培植後續產業,發展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實效,特色產業優勢明顯,形成一批能帶動全村經濟發展的拳頭產業;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我村根據年初確定的工作思路,即:“突出一個主題,即突出以發展為主題;培育兩項產業,即重點培育綠色產業和民族文化與旅遊產業;提升三個優勢產業,即種植業、養殖業、勞務業;突破四個難點,即整體與局部的發展問題、投入與產出的效率問題、願望與現實的矛盾問題、短期與長效的管理問題。具體為:全村各項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齊星寨之作夫岔路口的水泥路全面驗收;集鎮的各項功能不斷完善,供水、住宿、餐飲、客運、購物等機構初步具備;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為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整個甲寅寨處於厚積博發的階段。所以要始終突出發展之一主題。
兩項重點培育的項目主要為棕櫚種植、翻新和民族文化保護及旅遊景點的開發。五年內新種棕櫚1500畝和翻新2000畝。其中規模種植兩個點,各500畝。全面對村境的民族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制定出規劃。
提升的三項優勢產業主要為種植業、養殖業、勞務業。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595.27畝(其中:田2557.26畝,地1038.01畝),人均耕地0.87畝。老百姓已有悠久的種地傳統,但種植的方式科技含量低,種類單一。在傳統的優勢上,提升種植、管理的科技含量。引進優良品種,進行科學種植示範。地點選在龍普村。養殖業方面,利用我村豐富的稻田資源,可實施稻田養魚的有2100畝。充分利用魚苗繁殖基地,做好科學示範、技術引導,推廣名優良種。創新畜牧發展思路,採用集中辦廠飼養和聯戶連體飼養多種方式,不斷提高產值。第三項就是利用勞力優勢,採用本地培養或輸出培養方式,認真分析內在優勢,不斷培養特色人才。通過網路或其他信息平台,有質量的輸出剩餘勞動力。
突破四個難點。首先是整體與局部的發展問題,主要指基礎設施,包括交通、水利、電力。現全鄉還有兩個自然村還未通路,還有大部分的通路也是晴通雨阻,質量不高。部分村子時常斷水,飲水常受影響。投入與產出的效率問題、願望與現實的矛盾問題、管理與制度的問題。
緊緊圍繞縣委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進一步爭取縣裡重點扶持的棕櫚、甘蔗、木薯、芭蕉芋、稻田養魚、冬季農業開發等傳統優勢產業的資金支持,完成和上馬一批事關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爭取縣上各大局的支持,在交通、農業、水利、生態環境、能源、工業、城建、旅遊、商貿流通、社會事業等十大領域,抓緊謀劃和集中力量“可研”一批關係全局、意義深遠、帶動作用強、增強長遠發展後勁的重大項目,認真搞好搞實每一個項目的銜接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