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五月二十三日家書

是一首由清代作者章炳麟創作的散文。

基本信息

名稱:《甲寅五月二十三日家書》
年代:清代
作者:章炳麟
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湯夫人左右:不通函件幾四旬,以吾蕉萃[2],知君亦無生人之趣。幽居數月,隱憂少寐。飲食僕役之費,素皆自給,不欲受人餧養[3],今遂不名一泉[4],延之六月,則槁餓而死矣,亦不欲從人告貸及求家中寄資,蓋如勞瘵之人[5],不可飲以人參上藥,使纏綿患苦,不速脫離也。烏乎!夫復何言!
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為記志,觀之亦如對我耳。斯衣制於日本,昔始與同人提倡大義[6],召日本縫人為之。日本衣皆有員規標章[7],遂標漢字。今十年矣,念其與我同更患難[8],常藏之篋笥,以為紀念。吾雖隕斃,魂魄當在斯衣也。亡後尚有書籍遺稿,留在京師,君幸能北來一撫[9],庶不至與雲煙俱散。自度平生,志願未遂,惟薄宦兩年[10],未嘗妄取非分,猶可無疚神明耳[11]。
先公及太夫人墓,在泉唐留下村九條沙[12]。自更患難,東竄嵎夷[13],違冢墓者八歲矣。辛亥旋歸,半載中抵杭三次,皆以塵事迫促[14],又未及躬自展省[15],違離塋兆[16],遂十一年。今年八月四日,則先公九十生辰也,自去歲初春,已擬及時為營佛事[17],以抒永懷,今果不得遂願。君於是日,當為我謁祭墓前,感且不朽。
吾生二十三歲而孤,憤疾東胡[18],絕意考試,故得研精學術,忝為人師。中間遭離禍亂[19],辛苦亦至矣矣,不死於清廷購捕之時,而死於民國告成之後,又何言哉!吾死已後,中夏文化亦亡矣[20]。
家本寡資,諗君孤苦[21],能勤修自業,觀覽佛經以自慰藉[22],此亦君之所能,而尊舅氏谷臣先生之遺教也[23]。長老如湯蟄仙先生[24],至戚如龔未生[25],皆宜引以自輔。此二君者,死生之際,必不負人,其餘可信者鮮矣!
言盡於斯,臨穎悲憤[26]。炳麟白。

作品注釋

[1]甲寅:1914年。章炳麟於1913年8月被拘禁,直至1916年袁世凱死後才獲釋。其妻湯國梨,浙江吳興烏鎮人,曾任吳興女學校長,辛亥革命後在上海任神州女學教師和《神州女報》編輯。1913年6月與章太炎結婚。[2]蕉萃:同“憔悴”。[3]餧:同“餵”。拘禁期間,袁世凱多次送錢和贈物表示關心和拉攏,都被章太炎痛罵擲回,甚至燒毀。[4]名:占有,有。泉:錢。[5]勞瘵(zhài):亦作“癆瘵”,即肺結核,肺癆。[6]大義:指資產階級革命理論。1906章太炎流亡日本時,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7]員規:圓形。員,通“圓。日本服裝上往往有圓形標記,用以標寫姓名等。[8]更:經歷。[9]撫:安排。[10]薄宦:官職卑微。1912年章太炎曾任東三省籌邊使,駐長春。當時財力人力皆乏匱,他不辭辛苦地努力這國開創實業。[11]神明:指人的精神、心靈。[12]泉唐:即錢塘,今杭州市。[13]嵎夷:古書上的地名。《虞書堯典》:“宅嵎夷,寅賓出日。”此指東方的日本。1903年章太炎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替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朝廷,被捕入獄。1906年出獄後逃亡日本,直至辛亥革命上海光復後才回國。[14]塵事:俗事、雜事。[15]展省:展拜省視。[16]兆:墳域。[17]佛事:指延請僧人為亡靈誦經之事。[18]東湖:古族名。此指清朝。以與漢族區別。[19]離:遭受。[20]中夏:中原。此猶言中國,華夏。[21]諗(shěn):知悉,了解。[22]尉:“慰”的本字。[23]舅氏:此指作者岳父。[24]湯蟄仙:湯壽潛,字蟄人,浙江紹興人。近代立憲派,辛亥革命時曾任浙江總督。與張謇組織統一黨,後游南洋,歸國病死。[25]龔未生:作者的女婿,曾任職浙江圖書館。[26]穎:筆。

作品簡析

1913年袁世凱在竊取了臨時大總統職位,建立北洋軍閥政權後,兇殘鎮壓革命黨人,章炳麟也被袁誘騙到北京,加以軟禁。這封信是囚禁期間毅然決定絕食之前給妻子的訣別信,囑咐家事,抒寫伉儷情深。通篇沒有一句乞憐和喪氣話,充分體現了這位民國革命元勛的錚錚鐵骨和坦蕩胸襟。

作者簡介

章炳麟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年),又名章太炎,初名學乘,字枚叔,因敬慕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學者顧炎武,更名絳,號太炎,後又改名炳麟,漢族,浙江餘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學者、書法家、 語言文字學家、思想家,散文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