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舞

竹板舞

“竹板舞”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作品,1885年隨關東移民王德傳入豐寧朱首營村,在豐寧已傳承100多年,1956年在第一次民間藝術普查時被發現,引起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竹板舞”使用的是竹板,它既是道具又是樂器。

簡介

“竹板舞”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竹板舞
的民間舞蹈作品。昨晚,記者在江門幼師的排練現場,一睹這種節奏明快奔放的舞蹈。據了解,“竹板舞”屬於東北地秧歌類,其基本動作極似地秧歌,但舞姿、動律、連線動作及節奏,不光有地秧歌的穩勁、浪勁、美勁和潑辣勁,還有男性動作的英武健美,陽剛之氣,帶有明顯的地方特徵。

歷史淵源

“竹板舞”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作品。1885年隨關東移民王
竹板舞
德傳入豐寧朱首營村,在豐寧已傳承100多年。1956年在第一次民間藝術普查時被發現,引起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幾十年來,“竹板舞”的傳承人帶著屬於自己的舞蹈參加了各種表演,並得到了觀眾專家的一致認可。到目前已有了包括王德在內四代傳人。從區域上看,“竹板舞”屬於東北地秧歌類,可它又獨具風格獨具地方特色,其基本動作極似地秧歌,但舞姿、動律、連線動作及節奏,不光有地秧歌的穩勁、浪勁、美勁和潑辣勁,還有男性動作的英武健美,陽剛之氣,帶有明顯的地方特徵。同時“竹板舞”道具的使用也和地秧歌沒有一絲相似之處。

樂器節奏

“竹板舞”使用的是竹板,它既是道具又是樂器。演員一手持大板,一
竹板舞影像
手持小板,舞起來以後隨著節拍,打著雙板,上下翻飛。其中“叫板”、“振板”是“竹板舞”打板的基本動作。在流傳過程中它在有著鮮明滿族特色的同時也明顯地融入了漢民族的舞蹈文化,音樂文化元素,可以說它是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結晶。
從表演特點和表現手段上看,“竹板舞”屬情緒舞類,它動作粗獷、詼諧、流暢,音樂明快奔放。樂手伴奏隨意性強,想吹什麼就吹什麼,什麼時尚就吹什麼,只要不破壞節奏就行。演員手持竹板,邊舞邊打,氣氛熱烈喜慶。也可邊打邊唱,這個時候的動作舒緩,節奏放慢,根據歌詞要表達的意思進行表演。伴奏器樂有嗩吶、打鼓、小鼓、戰鼓、戰鑼、手鑼、鐃鈸等十幾種。

智慧結晶

“竹板舞”是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作品,它為研究北方民族特別是滿族民間舞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同時它又是北方民族文化特別是滿族文化和漢族文化大融合的結晶,因此對於研究民族學民俗學來說也是舉足輕重。目前,豐寧人正以搶救的姿態和速度對“竹板舞”進行整理保護。本著“搶救昨天,保護今天”的原則,從確立保護重要傳承人、保護作品、保護文化表現形式三方面內容上,加強了對傳承人資料的系統整理存檔和培養,使之能夠全面掌握原汁原味的“竹板舞”的語彙、動作、技巧。同時,根據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保護政策,為在縣內中國小傳承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爭取到2010年在全縣普及,讓“竹板舞”這種古老的民間舞蹈再現當年的風采,以留住民族的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