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人類學隨筆

出版社: 天與人 九“他者”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9月1日)
叢書名: 人文田野叢書
平裝: 38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105095964
條形碼: 9787105095964
尺寸: 20.8 x 14.6 x 2.2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銘銘,福建泉州人,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人類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社會人類學研究,對社會史、鄉土中國研究、城市文化史也進行了有影響的探討。著述除了社會人類學理論述評之外,還有《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1998)、《逝去的繁榮》(1999)、《王銘銘自選集》(2000)、《草根權威》(2002,英文,合著)、《漂泊的洞察》(2003)、《走進鄉土上》(2004)、《溪村家族》等專題性學術論著及隨筆。

內容簡介

《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人類學隨筆》中具體包括了:《腹與蛇——“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觀念國際》、《中國學術的“語言時尚”問題》、《從教室空間的“小處”人手,改革大學教育》、《從“新生事物拜物教”看“破壞性建設”》等文章。 《由此及彼由彼及此》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目錄

致謝
一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故鄉在他處
“我討厭旅行”?
游離
地圖——漂泊於故鄉的方法
人與魚
結構與性格
時問旅行
作為“異邦”的歷史
“三點一線”
在海與土地之間
古船
二反思與批評
《溪村家族——社區史、儀式與地方政治》
自序·反思性的緒論
照片這個“會說話的孩子”
三山街:信仰·人生
去山街
宗教與文化危機
醫治心靈
關於“神異權威”
山街的群體動力學
記憶山街
四記西行
柏林圍牆的價格
被現代性包裹的肉身
雅典娜的風姿
印度九日記
五記“蠻界”
滇行二題
悍婦與鄉約
遠山的呼喚
動物園的公共性
保住我們的“處女江”
在保護中求發展”
六記鄉村
小地方敘事
村曲緣何輓歌調?
撥開小崗村迷霧
林權改革:“莫把森林當蔬菜”
“新農村”敘事中的“團體主義”迷思
“指標壓力”的禿峰與“黃河”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個使教授尷尬的村子
七遠去的前輩
記費孝通先生
李濟給張光直的一封信
神話對於我們時代的意義
馮友蘭: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八初入“藏彝走廊”記
費孝通與白馬人

所謂“藏彝走廊”
民族學一盤棋
一次學術研討會
西南中國學術區
白馬人小村
天與人
走廊內外
古道上的禮儀與軍事
第三方記憶
九“他者”
在他處思考
腹與蛇——“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觀念國際
學術研討會”歡迎詞·引言
十時代與文化
我們的“祖先”吃人嗎?
中國學術的“語言時尚”問題
學習壓力——兒童不易承受之重
學位大躍進的憂心
質疑博士論文匿名評審
“孟母堂事件”——“文化自覺”的悲哀
從教室空間的“小處”人手,改革大學教育
社會科學一夜變“社會的科學”
博士生待遇背後的“怪現狀”
“人才外流說”等於得了便宜又賣乖
教授“叫窮”為哪般?
“教師集體離婚事件”發出了什麼信號?
標語口號這“玩意兒”
從“文革遺產說”想到我們時代的精神缺憾
如此“修舊如舊”等於破壞
韓國申遺與中國何乾?
從“新生事物拜物教”看“破壞性建設”
警惕遺產保護的“運動化”苗頭
如何為中國演藝拓展空間?
文化遺產不能有殼無魂
紀念“9·11事件”,不能忘記“文化自覺”
撿破爛作家與值得珍惜的“喪家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