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黃印章度所含主要色素

田黃印章度所含主要色素黃印章度所含主要色素

組成

度 所含主要色素
主十次+其它 色純度肌質通靈度品級
桔皮紅

深紅+黃

靈、純
極品
煨紅

束紅+黃

半通靈
上品
桔皮黃
微濃
黃+深紅

靈、純
上品
黃金黃

朱+黃

靈、純
正品
枇杷黃

黃+赭紅
中上

正品
銀裹金黃
中 黃金黃+粉黃
中上

中上
桂花黃

枇杷黃+粉黃
中下
半通靈

雞油黃

黃金黃+芽黃

靈度強

熟栗黃

褐紅+黃
中下
半通靈

糖粿黃

熟栗黃+褐黃

微通靈

皂黃

糖粿黃+粉黃

靈度弱

蕃薯黃

黃金黃+粉黃

微通靈

相關知識

從上述可以看出,若以黃金黃或枇杷黃為田黃的“中正之色”,那么,田黃色相的轉向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
——由黃漸向紅的轉化,即紅的色素逐漸増加。枇杷黃→黃金黃→桔皮黃→桔皮紅。
——由黃的主調,逐漸轉化,粉質加多,石質逐漸混濁。枇杷黃→桂花黃→糖粿黃→肥皂黃;或黃金黃→銀裹金黃→蕃薯黃。
——由黃向褐灰,或灰黑調轉變,色質轉灰變暗。枇杷黃→熟栗黃→糖粿黃→灰田→黑田。
——由黃向清白轉換,即黃金黃→雞油黃→白田,等等。
所謂銀裹金,其實有兩種類型。一種則介於白田,田黃之間,外具白田肌質,內心近似黃金黃之質。白田多數帶有黃心,黃心多的,即屬銀裹金。再一種則為白皮之田黃。傳說有一種“金裹銀”田石,極為罕見。筆者數十年來,僅聞其名,而未見其石。近來方見一塊,始信確有“金裹銀田”(如圖示28)。“綠田”石,世有所傳聞,迄今未見。黑田中倒有一種灰黑而帶綠色調的品類(如圖33),似應歸入黑田類,或稱為“灰綠田”較為貼切。此外,尚有一種田石,部分色質類近白田處則較細,其中又渾含黑田質處,則質地稍粗些,或似“灰白田”,或似“灰黑田”,宜列為“灰田”類。黑田實際上並不全黑,而是黑中帶有赭調,仍能透明,唯蘿蔔紋大多較粗。烏鴉皮田,不宜列為黑田類。黑田多出於下坂,而烏鴉皮田則常出於上、中、下三坂。人多數烏鴉皮田,其肌理屬黃色田。黑田中亦多帶黃皮的,也不稱其為黃田。況且,白田中亦有裹黑皮的,通常也不歸於“黑田”類,仍稱作“白田”。可見,烏搗皮和銀裹金兩種田,都具有特殊的色性——多重性。故烏鴉皮田同銀裹金田皆應另列門類為宜。
一塊田黃的肌質,其內外色澤也非一成不變。除白田以外,大都是外濃而內漸黃淡,尤其是人而寬厚的田黃,內外極少是一色。田黃除非格稍多,或形較薄、體積。此段表述十分科學,但與下一段連線起來讀,就又不清楚了!小的方能內外即指還不是完全一色。
田黃以外的其它掘性石,雖多少也帶有些田味,但遠不及田黃石。常見其表面極淺的一層色似田黃,內則或白或紅或雜,不失其本來面目。還有人工蒸煮或藥浸、染色的假田,色不偏紅即偏黃或偏焦,也總有烘染痕跡顯而易見,與田黃的自然色澤相差甚遠。而且,這些假田所選的石材,必須容易進色,即色淺淡、質鬆軟的水坑或山坑石。而這種石往往比田黃通透得多,即使用黃色的石材,也多比田黃透明。因此這種假田,僅僅是外觀色濃。內裹卻反而空蕩,用空蕩比喻前面的“色濃”、很不對應,令人不知所措,更讓人疑點橫生。令人生疑。
(六)田黃的格裂形態
所謂“無格不成田”,為何有“田”必有“格”?又是什麼必然原因造成田黃石一定要會有紅格?道出了田黃的一個普遍性特徵。正由於大部分田黃都或多或少帶有裂格,只有極細小的石材除外。而且,田黃中裂格的顏色和形狀又具有與眾不同之處。
石材的堅硬松軟,用刻刀一試,固然是一種簡易的辦法,但多有不便。而通過石材的手感和觀察裂格的形態、數量,即能審知大慨,田黃石山也不例外。例如,交叉格多,如龜裂,如哥窯的“開片”裂紋,石性則脆,壽山石中以迎江黃、碓下黃最突出,田類中坑頭田、碓下田等這種格居多。格線挺直而利落的,石性則堅,掘性坑頭和通靈度好的鹿日、坑頭田等最常見,田黃有類此格者,質亦堅結。裂格少或無格的,須視肌質通靈否,肌理能透,紋理細勻,則質凝結如凍,材稍小的好田黃亦時有所見;肌理渾濁不透的質多粗硬,如硬田、鹿口、山石等。深藏肌理內的暗格較多,或格粗人而深長的,石性多軟,諸如掘性高山、白田等及上坂的田黃也常見。格紋若斷若續、蜿蜒而長的,石性多松且綿,含此種格的田黃,質較松嫩,時見之上坂田,山坑、水坑石中均常見。格斜淺而短小的,質凝而嫩,中坂田此類格居多,上、下坂好田石也常見。
凡掘性石,多含赭紅色格。山上的石材與田裹的石材,因土質濕潤的程度及礦物質成分的差距,所以兩者裂格有差異。田裹掘的田石類的紅格,多顯褐黃或赭黃色,比山上掘的掘石類的紅格略沉穩,何為“沉穩”?用來形容色彩不倫不類,還要加上個“略”顯。且感覺濕潤、不乾燥。無皮的田黃,紅格則常被作為鑑別的標誌。掘性山石的色格,色略鮮淡,多偏近曙紅色,又時伴有原礦產的岩層色格,且其色格的感覺要較田格乾澀得多。如新近出產的“鱟箕田”,實為掘性高山。黑皮田與白皮田還常見其皮隨格侵入,以致雕制時難以掩飾。黃皮田就沒有這種現象。同時,田黃的肌理內除了紅格和部分近皮層處偶含細黑砂點外,絕少再含其它雜質,而且愈近其心質愈純淨。硬田、鹿目和其它掘山石的肌理內,除裂格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外,還常含有霜紅色塊或雜色大砂點,甚至大硬疤等雜質。
(七)田黃的比重
田黃石密度與它石不同,把握住田黃的比重特徵,便可避免差錯。田黃的比重,是指田黃的重量與同體積的水,在4℃時的重量之比,其比重約在2.53--2.9之間。同體積的掘性石對比,硬田、鹿目的份量最重。三坂之田均較接近,而其中大部分的碓下田、下坂田、坑頭田都比硬田、鹿目等比重稍小。中坂田介於上、下坂田之間,比前者又稍輕些。上坂田接近中坂田就更輕些。掘性高山比上坂田要輕得多。這些都可作為鑑定田黃真偽及優劣的參考依據。
田黃的比重與其它寶石,礦物的比重都取決於其化學成分與內部的結構狀態。結構越緊密,比重則越大。此外生成環境也與比重大有關聯。據有關科學測定,岩漿早期形成的無水礦物就比晚期含水的礦物比重大,原生礦物一般比次生礦物比重大。因此,比重不僅具有鑑別意義,同時也可作為其生成環境的旁證或輔助依據。
計算比重時,可採用各種簡易的方法,如“天平法”;將石件拴在細線上,先在空氣中稱重(W),然後掛在天平的秤盤上,沒入盛水的燒瓶中再稱重(W),那么,W—W即是石件排開同體積水的重(水在4℃時)。
筆者在長期與田黃石材接觸中,悟感到上、中、下三坂田石及白田、坑頭田等各色田黃與掘高山、鹿目之類掘石手感份量均有微妙差別。一些田石拿在手上,憑其份量,基本上可判斷出屬於何地開採的何類田石。又當作數百例實驗,從中測定如下數據:
白高山的比重較小,約在2.5左右,掘性高山的比重約在2.5---2.53左右。大部分上坂田黃、坑頭田、白田及色彩淺淡的田,比重一般多在2.53---2.6之間。
中坂所產質優、色好的田黃,比重約在2.6--2.65之間。
下坂田,九手田的比重,一般在2.65--2.7左右。
黑田的比重約在2.6---2.65之間。
硬田、鹿目的比重大多在2.75以上。
掘性連江黃的比重約在2.85---2.9之間。
溪蛋的比重約在2.53---2.55左右。
牛蛋的比重約在2.8左右。
其中比重在2.6——2.65之間的田黃,約占田黃總數的絕大部分。
(八)田黃與其它掘石
田黃的採掘,有史以來,可謂近十年來產量最多。但以假亂真,魚目混珠也是屢見不鮮。一些人上當受騙,多屬未諳石性或粗心大意不加細辨之故。
易與田黃類混淆的石材,多為掘性高山(鱟箕田)、掘性坑頭、鹿目、掘性碓下黃、碓下黃、蛇匏、水黃凍、溪蛋、牛蛋黃、連江黃以及近年新出的新品種荔枝翠、雞母窩等。
1、掘性高山與田石
掘性高山有的極似田石,但質多鬆軟。而“溫”不及田,尚缺乏寶氣;“潤”不如田,亮度差;“膩”更遜於田,整日手漬浸摩也達不到田石的油光欲滴的效果,且石材要經常泡油保養,只要一段時間不上油,即粗澀變態,失去光潤。掘性高山雖有蘿蔔紋,若橘裹紋或老蘿蔔皮下的纖維紋,比田黃或白田的紋要略粗而且更顯露。掘性高山凝度不夠,比重稍輕,比田要差得多。並且,掘高山僅外表一層黃色似田黃,但不如田黃的顏色穩定,燈下照射,內則泛白。掘高山亦多紅格,但色略鮮,如血縷,或如白海蜇皮中的紅絲,既乾又燥,與田黃迥異。(圖43)掘性高山稍比原礦產凝潤,雕刻其裹多與礦產本色無大差別。掘性高山質地松綿,通透過於田黃。掘性高山的內心常含有較大的紅色斑點,或霜紅如粉質的石塊。帶皮的掘性高山,皮多顯赭黃而且極為稀薄,皮質鬆散如土,乾澀乏亮。“鱟箕田”即產於高山的西北麓,無論從產地、肌質來看,均應屬於掘性高山類。
2、掘性坑頭與“坑頭田”
掘性坑頭,皆為塊狀獨石,常見其外形稜角畢露,多無裹皮。掘性坑頭有雨種類型:一種外表酸化層薄、極似掘性高山,無皮、或無紋或帶綿花圍紋、質地比掘性高山略脆結,亮度優於掘性高山。石色淺黃的,比掘性高山更通透;色帶灰黑的,質渾而硬,紋更粗,另外一種類型酸化較透,肌理內外色質均極似下坂田黃,色黃而略偏褐,有蘿蔔紋細勻極近田黃而羅列略顯齊直且較顯現,或有紋路略粗如稷粒未化將化。少數有皮的,皮顯黃色稀而且薄。這種石材質較結脆,碎裂格多,格線比較挺直,溫細近田,潤亮與田黃無異,惟膩尚不如上、中坂田、與下坂的部分田石不相上下,價值與三坂田等同,人們習慣地稱為“坑頭田”(圖44)。坑頭田重量有時可達上斤,但山石氣重,多粗劣含有砂礫,如鹿目,山石中的雜質。整塊石中往往僅能取一小部分質地較純優的。故能成材而色質又好的坑頭田,確難求得。坑頭田的產地,雖靠山,但位於壽山溪的發源地,得天獨厚,具有與沿溪田黃所必須的客觀培育的同等條件,故質地優於其它掘性山石,但大部分仍帶有掘性山石的特徵。
3、鹿目格
鹿目唯皮與外表肌層通透,色澤似田黃,比重大。其肌理若為黃色而透明的,多少會帶有蟹灰色調,無蘿蔔紋、只有少數帶有層紋。如若皮下多帶霜紅粉狀色暈,山石氣又重,多含硬砂的,人稱“鴿眼砂”。鹿目中有色濃黃如桐油地田石,堪為上品,俗呼:“鹿目田”。鹿目上斤的不少,常裹黃皮,皮或薄或厚,但以薄者居多。皮質凝細,多挾硬砂。肌理通常皆渾濁不透,尤其內心極硬結乾澀,鹿目質若通透,多帶縱模交錯之大格,又稱“鹿目格”,其材積偏小。鹿目材積較大的,質皆渾濁,格少,甚至無格,易於辯認(圖45)。
4,碓下田和掘性碓下黃
碓下坂中,偶爾採得帶青的黃色皮,肌理接近田黃石材,外層肌質色濃。黃而紅褐,似部分下坂的田黃色,至其裹則逐漸趨淡。有較明顯而細密的蘿蔔紋,紋行稍直, 外表肌層中常滲雜白色虱卵狀渣點,乾裂較多,也常有紅格,質靈透如上坂田,溫潤細膩接近於下坂田,而稍感松澀,欠乏凝結(見圖36)。另有一種碓下坂所掘的通透如下坂田黃,通靈度略遜於前者,無皮或有稀薄曦小塊皮,質細嫩,無法尋見蘿蔔紋,顏色與下坂田黃無異,裂格少,碓石的溫潤比下坂田要差些,外層肌質中也偶有星散小白點如虱卵。這兩種石材,特徵、價值均接近下坂田黃,通稱為“碓下田”。
碓下坂中有肌理不甚透明的石材,質硬而澀,無蘿蔔紋,亦少有裂格,無皮、質色似連江黃或糖粿黃,多含虱卵狀白泡點,重比前兩者大。雖屬掘性,但無溫潤之感,屬“掘性碓下黃。”此石系碓下黃石,為本地段所產之石。而“碓下田”是來自上游的石材,性發們擱溜田而不被曝曬。與碓下黃黃石性回異,兩者應有所區別(圖46)。
5、蛇飽
蛇飽皆為獨石,質餼稍近掘性杜陵,亦有似田黃的,但比田差得遠,此石帶紅、黃顏色的不常見,屬稀品,多見的倒是肌理呈灰白色石塊,乍看極似白田,但通靈度較差,也偶有粗紋如破絮,色質多不純,肌理常含有雜色點或白砂點,格較少,山石氣特重,質地粗細不勻,刀感頓挫不暢,但比杜陵稍松綿,亮度不及杜陵。燈下照,其裹灰白,不泛紅黃。溫、潤、細、膩、凝、結皆遠不及白田。比重也大於白田(圖47)。
6.牛蛋黃
牛蛋黃,產高山支對面的旗山南麓的溪澗,質粗、皮硬、不通靈、無蘿蔔紋,比重大,易於辨識(圖48)。
7.溪蛋
溪蛋外觀略似田,無皮,稍向其裹即粉白,無蘿蔔紋,靈度差,僅有微弱透明感,無紅格,其質地屬芙蓉石性,與田黃回異(圖49)。
8.掘性杜陵
掘性杜陵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格不多見,質細凝剔透,有紋如量如絮或如水流,不像常見的絲網狀蘿蔔紋,山石氣頗重,質結而堅,刀刮,則石屑微卷,肌理多雜而不純,時挾有細小雜點。此石色近枇杷黃的較佳,但內心多顯灰氣。
9、白水黃
白水黃產於高山背面,質多乾裂,下刀易崩,其中較明嫩的石材,則黃色淺淡,僅附表面,一經磨擦即消失,易辨認。
10、金獅峰獨石
金獅峰所出的獨石,均為黑色裹皮,極似烏鴉皮,但比田石的烏鴉皮更加烏黑,厚密,肌理不大通透,無蘿蔔紋,含雜質砂點較多。燈照微通靈,但內心灰而渾。溫潤感極差,肌質與皮質均粗雜乾澀,充滿山石氣(圖50)。
(九)偽造田石
田黃石自問世以來,就有人採取各種手段,假冒偽制,尤其近年為烈,作假手法日趨成熟與高明,花樣百出。對於那些不熟知田石的、鑑識經驗不足的人,往往上當受騙。以下介紹幾種作偽情況:
最常見的是利用壽山石中一般品種,色近田黃,似有蘿蔔紋的石材,將其整成卵石狀,並用硬器點鑿或置於硬砂中翻滾,然後再沾上土或色,或再加蒸煮,使其外表色形似無皮的田黃,這樣就能或多或少遮掩肌理的破綻。乍看,酷似田石,細加觀察,則其外表密密麻麻,鑿痕新著,終不自然。而且,只要透過外表悉察肌理便知其為何物(圖52)。
另外,常見的還有,假造石皮,或用顏料塗染,或用膠水調石粉塗抹其表。諸如假的黃皮、白皮、也有黑皮,磨亮後,就像緊裹著石皮的田黃。造假者還故意稍露出部分質好、色佳,又好像有紋的肌理。
然而,這種假石皮,皆松且脆,顆粒粗大,渾濁不透,乾結如疤,難以受刃,遇刀即脫。還有用更“高明”的手段,即使原石改變色澤,類似田黃,又“巧妙”地使表層肌質變換成田黃各色“裹皮”(如圖51)。此石不但是偽造的烏鴉皮田而且連作品也是廢品。其皮層淺薄如紙,且皮色過於透明,皮質也過於細柔,分明為高石類的肌質,內心特徵更是顯然。
近年,有關地質研究部門,從研究角度出發,他們在實驗“福壽田”中發現,用某種科學的方法,已能將一些石材的分子結構改變,使其色澤與內部結構接近於田黃,但終不能溫潤其質,增其絲紋(圖53)。可見田黃的麗質並非人工所易亂。
另外還有用掘高山或掘山石作原坯,在其某些部位粘上或鑲嵌一小片或數片真田黃石,以作幌子,騙人耳目。筆者曾見兩例;有人在掘山石印材的朱文印底部,順邊線內的下刀處,整圈挖掉後,幾乎絲毫不差地嵌入一片同樣形狀的田黃石薄片,然後再刻印文,使之與印邊渾然一體,不著痕跡,讓人以為其石表雖無蘿蔔紋,質地差,而其裹乃貨真價實的田黃。初遇此石,見其外層肌理無蘿蔔紋,外表微有土壤酸化痕跡,又時溢山石氣、頗疑、隨即置燈光下透照,始見其心白而不泛黃,內心含渾渣點,明顯為掘性山石。在旁某友不解地指著印底問:“其心為何有蘿蔔紋?”那么一石之中,怎會有山石與田黃兩性同存呢?即疑石底有詐,一經細察,就真相人白。另一例,山是掘山石,在底座下橫貼一塊有皮的田石片,其正面與兩側再粘接數片有皮而形不規則的田黃薄片,粘接的縫隙均按裂格雕制處理,巧妙地使石身大部份顯露出田黃的“肌質”,又有“皮”、也有“紋”、可謂貨真價實的田黃,使人一時難以分辨真偽。但是,粘與嵌者,必有平直的縫線,與自然裂格迥異,接縫再密山總有破綻,有的會露出膠痕,有的因刻飾過程要加深其縫,雖再刀巧,也不可能毫無痕跡。
故檢驗田黃印章, 必先檢驗其材質. 極品田黃印章已達一兩田黃萬兩金之水平, 不可不慎之!
編輯詞條

開放分類:

珍寶、文物、古玩、印章、田黃
參考資料:
1.聽雨小築之文房四寶網路
貢獻者:
許愛靈
本詞條在以下詞條中被提及:
田黃印章
關於本詞條的評論(共1條):
·從照片上看這若是田黃,那么,田黃就太多了。連先生怎么也會看田黃? wgyz 01-20 13:54
對本詞條發表評論:
最多不超過1000字
返回頁首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