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紅[貴州籍作家]

田永紅[貴州籍作家]

田永紅,筆名山月,男,土家族,1953年生,貴州沿河人,中共黨員。省管專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會員,省“四個一批”人才,山峽大學武陵學院兼職,湖北民族學院兼職研究員,銅仁學院黔東文化研究員,銅仁地區作協副主席。

基本信息

簡介

田永紅田永紅

1996年畢業於貴州省委黨校經管系。1974年貴州省思南師範畢業後留校任教,後到思南縣實驗國小、思南第四中學任教,1985年調思南縣民族事務委員會任文化專乾、副主任,1994年調任思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思南報社社長、總編輯,主任編輯。省管專家,省“四個一批”人才。三峽大學兼職教授。縣人大常委委員。

經歷

田永紅長期從事土家族文化蒐集、整理、研究及文學創作領導工作,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較高的領導藝術水平。先後在省內外報刊發表烏江系列中、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作品,並出版有小說集《走出峽谷的烏江》和民俗專著《走進土家山寨——貴州土家族風情錄》、論文集《一個民族的生存與復興——土家族文化與烏江經濟開發研究》、《劍鋒雜談》以及散文集《老屋》。參與撰寫出版了《土家族文學史》、《土家族研究論文集》、《思南儺堂戲》、《思南苗族高台戲》等民族文化研究著作,並在《民族文學研究》、《山東大學學報》、《貴州民族學院學報》、《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吉首大學學報》、《貴州民族研究》、《民間文學》等雜誌發表了學術論文40餘萬字,其作品多篇被編入國家多種文集,並獲獎。

由於研究、創作和管理成績突出,1998年、1999年連續兩年被貴州省新聞出版局、省報業協會評為報業經營管理先進工作者,2002年2月被銅仁地委、行署授予銅仁地區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撰寫的《黔東北土家族服飾文化》、《試論烏江流域經濟開發的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走進土家山寨——貴州土家族風情錄》等論著分別獲得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第二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社科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2002年被銅仁地委、行署評為科技興銅先進工作者。由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走出峽谷的烏江》小說集,先是部分篇目被翻譯成日文在日本發表,2002年又被評為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銅仁地區文學創作一等獎。

2001年12月由貴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走進土家山寨——貴州土家族風情錄》28萬字,該書以較為科學的方法,生動客觀地描寫和展示了貴州土家族風情,有其重要的史科價值和學術價值,豐富了貴州的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填補了貴州土家族風情學術研究上的空白。

《一個民族的生存與復興》一書,2002年6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對日漸為外人矚目的土家族文化和地域經濟的研究,頗有功底,得到理論界的一致好評。

創作簡論

在當代貴州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史上,田永紅無疑是要占有一定地位的,他的文學創作獨特而極具個性,成績斐然。十多年來,田永紅一直筆耕不輟,在省內外報刊發表了眾多烏江系列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及散文作品。
先後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小說集《走出峽谷的烏江》、《燃燒的烏江》,以濃郁的民族情和地域特色,細膩形象地反映了烏江沿岸土家人在迎接西部大開發中的心態以及新舊觀念的衝突,立即引起了文壇的關注,幾家新聞媒體進行了評價,部分篇目被譯成日語在日本發表,於2002年獲得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銅仁地區首屆文藝創作一等獎,2003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藝獎榮譽獎。
地域寓言的書寫與建構
什麼是地域寓言?學界尚無明確定義。筆者也無意去定義它,這裡只對它的內涵做個探討性質的說明。地域寓言,與通常意義上的“寓言”不同,它不偏重講故事,而著力於對某一特定地域的地理特徵、風土風情和人情人事的書寫與審視。但它與 “寓言”又有一定關聯,作者講述與記錄下的“地域”具有“寓言色彩”,有鮮明的獨異性,有作者的思索和特有的寄寓意在其中。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許多作家熱衷於地域寓言的建構,如沈從文筆下的湘西,賈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李杭育的葛川江等,都很有特色。我覺得,當代烏江作家群對烏江風情的記錄與“烏江”寓言的書寫也毫不遜色。烏江,一條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河流。它挾帶風雷之氣,一路上開山辟嶺,過峽穿壁,湧入長江。烏江是滇、黔、鄂、渝三省一市近2000萬人民的母親河。由它哺育出的當代烏江作家群,自幼與它耳鬢廝磨,對它的記憶刻骨銘心,對它的呈顯水到渠成又異彩紛呈。田永紅,一個喝烏江水長大的漢子,一個當代烏江作家群中的佼佼者,與其它眾多優秀的烏江作家一樣,將目光始終聚焦烏江,一生關注烏江。他的《走出峽谷的烏江》、《燃燒的烏江》,取材烏江,直面烏江,寫烏江兩岸的山川風物,寫烏江人、烏江風土人情,其小說的地域文化特徵、地域寓言色彩相當突出。
1、烏江畫卷的繪製者
烏江美,首先美在山水。對烏江水墨山水畫的臨摹、繪製是幾代烏江作家的共同主題與自覺追求。作為烏江之子的田永紅,當然也不例外。首先,田永紅將烏江水的風情萬種、千姿百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田永紅的筆下,我們既可以看到烏江的詭異與奇崛:“燈走在古鎮的小街上,在他眼前的是白浪滾滾的烏江,悠長的峽谷不斷神秘地永遠伸去,仿佛扭曲的懸崖絕壁的岩層,這映證著大自然以及人心的不可思議”(《信號燈》);又可看到它的狂暴粗野與男子漢的雄渾傲氣:“烏江水流得很急,灘長而寬,曬席大的波濤,一涌一涌的,象千百匹馬擁擠在一起飛奔而去,發出轟轟聲響如火車開過”(《尋》)。 在寫出烏江冷峻兇險的同時,田永紅也寫出了烏江“蒙娜麗莎”式的美,烏江的溫順與寬厚:“烏江……進入一個稍寬一點廊場,喘一口氣,就織成一塊碧藍碧藍的地毯,似乎顯得深沉而凝重”(《燃燒的烏江》),“天氣好的時候,他站在高處,可以見到眼前這條藍藍悠悠的江,一直流進那藍藍悠悠的天空”(《灣里》)。烏江還有多情的月:“月亮出來了,又圓又亮……月光懶洋洋的……月光如洗……一道長長燦爛的月光……女人漸漸消失在白茫茫月光下……月亮高高懸掛中天……” (《炸灘》)。還有夢幻般的霧:“江上此時的霧,薄薄的,如蟬的翅膀,遠遠看去,像浸泡在紅太陽里的紗巾”(《燃燒的烏江》)。烏江還有險惡的灘:“鬼王灘……水下坡陡浪高,水流湍急,漩渦山洞一般,如虎張開血盆的大口,水緊得要命” (《炸灘》);倔強的樹:“橫生在絕壁上的岩柏樹,畫了一道弧線,頑強地向上延伸,丈把高的枝桿,竟有碗口粗的虬根裸露在懸崖上” (《灣里》);悠長的峽谷與崢嶸的江岩。烏江人有“烏水梵山”的說法。烏江不僅水美,山也美。“雨後天晴,梵淨山顯得更美了。峰巒疊翠,雲蒸霧騰” (《行走的婚床》),“蓮花山是一個漂亮的地方,站在高處任何一個地方往下看,它都是一朵盛開的蓮花”(《蓮花山》)。
更有特色的是烏江邊的一個個少數民族山寨。作者熟悉家鄉的山水風貌,具有自覺的民族意識,對生養自己的民族土壤情有獨鍾,因此偏僻、封閉的土家族村寨是他大多數小說的敘事場景。圪??井、洋荷坳、灣里、老司城、仰天窩、鮎魚寨、峽谷鎮、蓮花寨……這一個個光鮮的寨名就透著濃郁的地域色彩。且看作者如何呈現這富有個性的山寨。“烏江支流的青龍河,走到這裡開始發胖了,胖成諾大一個湖泊。從梵淨山看下去,就像一個大腳盆,腳盆邊上是兩條騰龍走蛇似的黛青色的山脈,如剛洗刷過的雙腳,腳背上就是黑麻麻的兩個山寨,這山寨叫洋荷坳……這廊場柴方水便,田土肥沃,衣食不愁”(《剎廣》);“一條名叫相思河的河流從中間穿過,(蓮花)寨子就圍著河畔建在觀音的盤腿上,依山傍水,清一色的吊腳樓、石階陽、石院壩,石巷子深不透底,飛雪下雨,行人打從上面踩過,濕不了腳”(《蓮花山》)寥寥數語,烏江邊富有地域與民族特色的山寨就躍然紙上。最讓我驚嘆的是對撐山魚寨的刻畫與雕琢:“撐山魚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也是一個古老的漁寨,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象徵。撐山漁寨就鑲嵌在烏江深深的峽谷里。像撐山漁寨這種靠打魚興盛起來的山寨,在千里烏江上,不下於幾十個……撐山漁寨,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和烏江邊所有的漁寨一樣,依山臨水,水路更比旱路暢。寨子背後是光禿禿的懸崖峭壁……寨前是一汪藍悠悠的烏江……盛產一種味美絕佳的魚,它就是鮎魚。所以撐山漁寨又叫鮎魚寨……寨子不過百來戶人家,全是上好的木料修建的青一色吊腳樓……寨子中央有一條悠長的小街,街不寬,但特別悠長……這撐山漁寨的名兒,其實來源於一個傳說……”(《撐山魚》)山長水遠,我好像來到了沈從文的“邊城”世界與戴望舒的“雨巷”里,歷史感、夢幻色彩與現實體驗一股腦兒群集,民族地域特色及寓言色彩立時鮮明彰顯,我不得不佩服田永紅這支如椽之筆。
有人將田永紅譽為“烏江通”,稱他為烏江神奇壁畫的繪製者,看來所言非虛。正是他這種風格鮮明的地域特徵,使我們在文學版圖上看到了一條風情萬種的烏江,一幅布滿地域文化特徵的烏江畫卷。
2、烏江風情的詮釋者
以土家為代表的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在農事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都有著自己特殊的慶典儀式,都善於唱歌跳舞。一個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對此都會主動涉獵。烏江土家族作家林照文與我談起過,他說當代烏江少數民族文學都受沈從文的影響,我深以為然。沈從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說,如《神巫之愛》、《鳳子》等篇什中,對湘西土家族、苗族的習慶節日做了大量的橫移融合,使作品增色不少。當代烏江少數民族作家群對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也做了忠實的記錄與自覺的傳承,凸顯了烏江地域民族特色。田永紅是思南烏江作家群的代表作家,長期在思南工作、生活,對以思南為代表的烏江風情非常熟悉。思南有土家族20多萬,是構成武陵山土家族的重要部分。思南土家人有古樸的儺文化、悠久的花燈藝術,精美的工藝品,動聽的山歌,多姿多彩的風情等。如伴隨著生產勞動所產生的就有“打鬧歌”、“薅草鑼鼓歌”、“烏江號子”、“上樑歌”、“踩門歌”、“放牛歌”,狩獵活動以及伴隨而產生的有“八音”、“打溜子”,吹木葉、花燈戲、龍燈、獅子舞、包穀燈、金錢竿等藝術。這些都顯示出土家人的古風習俗對生產、生活和文藝現象的強烈滲透,無不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作為一個出生成長於烏江岸邊的土家族作家,田永紅將土家民族這些特有的農事習俗和節慶民歌有意識地揉進自己的小說,並對之進行了淋漓盡致地演繹與恰如其分地征顯,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如《圪??井》中用洋洋灑灑2000多字的文學語言對“祭井”這種帶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儺忌儀式進行了再現與復活,讀來很有點沈從文《神巫之愛》的感覺;作品中還有對神秘的“拜儺母求子”儀式的交代,也很有特色。《燃燒的烏江》對“薅草鑼鼓”熱鬧、活潑而又充盈著生命力的場景的臨摹活靈活現,如在目前,讓讀者感到新鮮又好奇,整個作品也泛溢出生機與活力。還有《沉重的航道》中弄船人江神爺令人盪氣迴腸的“烏江號子”,且看作者如何寫歌聲:“歌聲節奏厚重而緩慢,一句一轉,一句一嘆,每一句的尾音都拖得老長老長,直到被遠遠地懸崖碰落砸斷,歌聲就象悶雷一般在江里滾盪”,及《望江樓》對土家婚俗的細膩描寫,和《行走的婚床》、《沉重的航道》、《炸灘》、《岩豹》等對充盈著野性、情慾的土家山歌的大量徵用,都使得作品的藝術特色鮮明而突出。
民族情結的堅守與執著
艾青有一句話已成為名言:“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作為土家之子、烏江之子的田永紅,生於斯長於斯,他對自己民族的感情彌篤深厚。他在作品中對土家人民的人性美好與傳統美德作了深入全面地演繹,並作為自己自覺的言說選擇和話語策略,將其內化成作品的一股基本理念與精神。
1、剛健自強的人格追求,發揚蹈厲的進取精神
每一個民族都有它獨自的民族心理特質,而民族心理特質是一個民族歷史、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等的反映。思南等周邊區域都是溝壑縱橫,山多林茂,出門就要爬山涉水。由於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居住在這裡的土家人民形成了諸多優良品質,剛健自強、自尊自立、敢於進取就是其中顯著的一種品質。
田永紅在他的眾多作品中對土家族的這一優良品質進行了充分地展示。《行走的婚床》以秀麗的梵淨山為背景,以抬滑竿人的艱苦生活為生長點,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巫江、巫海父子倆這兩個抬滑竿的漢子“活得如此硬氣、如此尊嚴”的性格特徵。“像古樹一樣堅韌、頑強,正直向上”的巫江更是作者著意突出的人物。他見義勇為從烏江冒死救人不貪任何回報,要考上大學的兒子與他抬滑竿掙學費,對客人付的腳力錢不多求分文……這樣,一個充滿傲氣、骨氣的當代土家漢子就活生生呈現於讀者面前,印於讀者心中。還有《不朽的奏疏》刻畫的“義士”田秋。《不朽的奏疏》寫的是歷史上的實人實事。主人公田秋出生於貴州思南府一土家仕宦書香門第,在明嘉靖年間,為了完成發展家鄉教育,為家鄉興盛圖強謀出路的心志宏願,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奏上那千秋一疏。
剛健自強、發揚蹈厲,這是土家人的血脈和根基,代代相傳。丹納在《藝術哲學》中說:“在最初的祖先身上顯露的心情與精神本質,在最後子孫身上照樣出現”。《端陽正漲水》中的翠翠和映泉,《山妹子的歌》的山妹子和牛牛,《走出峽谷的烏江》中的秀秀和阿峰,《圪??井》中的駱彪和秋秋,為了自主的人生和命運,這些土家的當代小兒女,大膽地進行愛與憎的追求。還有《沉重的航道》中的江神爺,《尋》中的徐夢,《信號燈》中的亮,《炸灘》中的黑牯牛等等,為了自己心中認定的信念,這些普通漢子可以捨命去追求。
俄羅斯天才評論家杜勃羅留波夫曾說過:“衡量一個作家或者個別作品價值的尺度,我們認為是:他們究竟把某一時代、某一民族的(自然)追求表現到什麼程度” 。從這一角度來審視,田永紅的創作無疑是成功的。
2、崇力尚勇、富於反抗的民族氣質
馮天渝先生曾說道:“一個民族文化的特質,或曰‘民族精神的標記’,既非造物主的賦予,也不是絕對理念的先驗產物,而是從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里生長出來的” [3](P98)。土家是一個崇虎的民族,世代以白虎為圖騰,因此土家人向來就堅韌頑強、富於反抗。《後漢書》卷八十六說:“板?J蠻(土家族先民)天性勁勇……”《晉書?樂志》云:“號板?J蠻,勇而好鬥……其俗喜歌舞”。田永紅自己就說過:“土家是一個‘天性勇猛’、‘剽悍尚武’的民族,崇武勁勇的精神已深深滲透入土家人的心靈深處,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在創作中,田永紅著意去突出了土家民族富於反抗的氣質。《炸灘》中的黑牯牛性格堅毅、剛猛,從不服輸,在龜王灘相繼奪去了他妻兒的性命後,他的後半生就與這不知吞沒了多少水上人的“鬼灘”卯上了勁,暗下誓言不炸此灘誓不罷休。在吃公家飯的航道工程隊把烏江忘了的時候,黑牯牛拼了自己的老骨頭,在一個月上中天的時候,與龜王灘同葬烏江。田永紅在這篇小說中將炸灘行為渲染得慘烈異常,對黑牯牛這種骨子裡的反抗意識進行了濃墨重彩地勾畫鋪排。《端陽正漲水》、《走出峽谷的烏江》、《圪??井》、《信號燈》中的主人公們或反抗家庭、或反抗強權、或反抗習俗,將反抗進行到底,反抗得轟轟烈烈。《古鎮軼事》中的老疙瘩即使是觀念落伍了,但血液里的反抗因子也永不會泯滅,為了緬懷那遠去的擺渡生涯,寧願身死以示決心。作者對這個烏江上的老字輩人物既愛又憐,愛多於憐。就是連武陵山脈間的野生動物也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岩豹》中的豹子岩豹為了復仇與生存,將一幕反抗劇上演得盪氣迴腸。就這樣,田永紅將浸淫在土家人血脈間的那種勇於反抗 、驍健堅忍的氣質特徵豐滿地流淌於自己上,自信、自豪地展示於讀者面前。
3、淳樸耿直、重情尚義的民族性格
土家族人天性質樸憨直、誠實厚道、重禮義且熱情好客,“一般習尚,向稱淳樸” ,舊志載:“邑中習氣,鄉村厚於城市,過客不裹糧,投宿尋飯無不應者。入山愈深,其俗愈厚”。
田永紅在創作中對土家的這一民族性格也進行了呈顯。《灣里》的斑老漢性格純樸,不願連累隊里而寧願搬到灣里跟羊們生活在一起,自享其樂;救江邊落水人是憑著“要當替死鬼,他早就是了”的人生本份和信條在做。《沉重的航道》中的江神爺有著一個烏江人的善良天性,竟能原諒一個害自己“坐了5年大牢”、“一輩子吃盡了苦頭”的大冤家“割一刀”;並要求“割一刀”將用於感恩贖罪的錢捐給學校,來造福子孫後代。這些人無所苛求,憑良心和本性做事,田永紅有感於此,也深感於此。
評論家張韌有過一段這樣的描述:“首先在尋根旗號下薈萃了一大批才華卓越的青年作家,他們各自開鑿腳下的文化岩層,追尋人類的遠古歷史與蠻荒時代,觀照了華夏之族的拙樸、粗獷、神秘的生命力和仁義禮讓的傳統道德,浸潤著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為‘中國小說能與世界對話’(阿城語)拓展了蹊徑。” 田永紅不算是尋根作家,但他對自己民族的“善根”確實開掘很深、表現很濃。雖談不上為“中國小說能與世界對話”拓展了蹊徑,可至少為少數民族文明與中華主流文明的“對話”開闢了一道小徑。
4、熾熱奔放、忠貞不二的愛情婚姻觀
土家等中國少數民族對愛情的態度歷來比漢人更少藩籬,他們愛得熾烈、大膽,愛得豪爽、潑辣,也愛得忠貞、痴誠。土家山歌為證:“有情哥哥你聽真,鑼鼓一錘定了音,我如園中芭蕉樹,年年換葉不換心”、“屋後園圃菜滿園,苦瓜絲瓜好幾行,郎吃絲瓜絲千里,妹吃苦瓜苦依欄”。
田永紅在他的大部分小說中熱情唱出了土家兒女的這一份痴情與痴心。《端陽正漲水》里的翠翠,不顧母親的強烈反對,義無反顧地愛著映泉;《走出峽谷的烏江》里的船工女兒秀秀,面對著父親的威逼和未婚夫牯牯的暴力,毅然與自己的心上人阿峰投向了山外的世界;《圪??井》里的秋秋,不屈從父親的壓力,一心愛著“叛逆青年”駱彪;《山妹子的歌》里的山妹子,在戀人牛牛犧牲在自衛反擊戰場後,對牛牛的愛仍堅貞不渝。田永紅還在《沉重的航道》中刻畫了江神爺對雲的終生愛意,《望江樓》里土家姑娘成圓對江晨的一生相守,《鐘點工臘梅》對殘疾丈夫唐新的不離不棄。還有《燃燒的烏江》中春花與毛狗火辣辣的戀愛,《蓮花山》中春與湖南哥滾燙燙的情慾,《信號燈》中亮對娥蠻橫的愛。這些篇章不禁讓我想起了沈從文在《雪晴》、《邊城》、《阿黑小史》、《雨後》中所寫的少數民族兒女情事,驚異於兩代作家竟是如此的殊途同歸。可能都是基於對本民族感情的深厚及對民族文化的珍愛吧。因為民族文化作為一個民族集體意識的結晶,它潛藏著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最本質的秘密,對民族生活文化底蘊的開掘,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揭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為民族文化的哲學沉思提供一定的參考值。沈從文通過對湘西小兒女原始野蠻的愛欲、情慾的直接呈現,提煉出了少數民族人性的本真與觀念的素樸的哲學意蘊。大概田永紅也是有著此意圖的。
田永紅還在作品中對土家人崇尚儉樸與艱苦奮鬥的傳統,如《灣里》的斑老漢、《行走的婚床》中的巫江父子生活上不圖安逸,堅持自力更生;及重生歌死、樂觀豁達、回歸自然的生死觀,如《炸灘》中的黑牯牛、《古鎮軼事》中的老疙瘩以一種非常、從容的赴死來尋求與自己一生鍾愛的江水永相伴隨等,作了側面的揭示。
立足於土家族和烏江流域,著眼於土家族的社會生活與土家族地區的山川風物,去著力挖掘和熱情吟唱本民族的民族風情、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以詩樣的語言集中表現土家族的整體藝術形象,一直是田永紅孜孜不倦的藝術追求。作為一個民族作家,他一方面把自己民族“少數”的生活狀態揭示出來,形象地描摹了本民族的風物、風情、風習;另一方面,作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田永紅還在他的創作中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精神、情感,表現出了對族群生活的表象和普遍性的文化意象、文化核心的思考和沉思。
創作視野的守成與開放
首先,田永紅的創作在題材上是“守成”的。他堅守土家之根,其小說常常是在烏江地域文化和土家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展開。地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都是一種亞文化――社區文化,“社區文化是特定社會區域中人們各方面行為所構成的文化生態環境,包括與人們生活相關的自然環境、社會心理環境、社區組織環境以及與外界文化溝通的文化邊緣環境。”社區文化也就是一種邊緣文化。沈從文是中國實踐邊緣文化寫作的代表,他在其湘西系列小說中創造出了一個與當時“中心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文化”世界。
吸收前輩創作成果,田永紅在他的小說中也構築了一個適宜烏江這塊土地的由獨特的地域風情、地域人生以及地域語言合成的“邊緣社區”,創造出與持守住了一個別樣的“烏江地方文化”世界。作者摯愛家鄉這片熱土,山的魂魄和水的精靈鑄就了他特異的高原文學。在田永紅的小說世界裡舉目四望,你隨處可見連綿的山崖,幽深的峽谷,茂密的山林,以及奔騰的江水,清亮的河溪。如果說山川江河、地物風情築構了他小說的血肉,那么土家人的生活百態、價值倫理則是他小說的筋骨、魂脈。偏僻、閉塞的土家山寨是他大多數小說的敘事場景。山寨里人們既有吃水上飯的追求與失落,如《灣里》、《走出峽谷的烏江》、《沉重的航道》、《撐山魚》以及《老疙瘩》、《炸灘》;也有吃山里飯的歡欣與艱辛,如《青龍河畔古檬樹》、《圪??井》、《三月,那粉紅的桃花》以及《行走的婚床》、《燃燒的烏江》;有山民攆山的死有漁民捕魚的生,有美也有醜,有山歌也有儺鈸……
作為典型的烏江地域文學和土家民族文學的代表,田永紅的創作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一種誕生於這片土地上,有著濃郁地域色彩的小說語言。這種語言既有著高原峽谷文化的怪異與奇崛,也有著與山相依的水文化的鮮活與靈泛。“人比人同,澀李子哪敢比花同”、“人怕伙,卵怕搓”(《行走的婚床》)、“眉喝眼笑”(《望江樓》)、“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炸灘》)、“隨大媽是吃飯,隨二媽也是吃飯,山野之夫只問鋤頭落地是莊稼”(《岩豹》),這是信手拈來的地方俗語;“兩條腿嫩嫩的像兩節包穀棒子”、“背駝得像把夜壺” (《燃燒的烏江》)、“口中卻渴得起了一團團的棉花弦” (《沉重的航道》)、“太陽像一盆扣在天上的火鍋” (《尋》)、“雞蛋粗細的繩索” (《炸灘》)……這是靈機一動得來的地道比喻; “廊場”、“剎廣”、“眼目”、“硬是”、“帳娃”、“餓欠欠”、“蠻標緻”、“活得硬氣”、“見了打暴嘔”、“吊腳樓亮得極高”、“用很重的手接了錢”、“胸口窩劇的疼痛”……這是形象而貼切的地方口語。讀田永紅此類一句句冒著活氣與地氣的小說語言,就像吃一籃新摘的四川貢品荔枝,每一顆都鼓立飽滿,充滿水份,酸甜合度,讓人甘貽無窮。
田永紅在創作上不僅僅只是“守成”而不“創新”,他還有著“開放”的視野與“求變”的意識,對鄉土的“現代變化”有清醒地認識,對現代敘事藝術能兼收並蓄。田永紅面對的畢竟是“現代的”鄉土。他既感嘆於鄉土的凝重,也歡欣於鄉土的變化;一方面沉醉於鄉土的寧靜與古樸,一方面又諦視著外間世界給予鄉土的“複雜與紛擾”。《青龍河畔古檬樹》塑造了一個處於新舊思想交匯關口的老輩人物――二公。二公是洋荷坳這個古老而幽靜的小寨子裡輩份最高、最受敬重的老人,住在寨子裡百年古檬樹的旁邊。在改革開放的潮流面前,二公這個“老時代”的人物“又悲又喜”。悲的是他忠實守護的傳統思想“古規”的“胡破”,喜的是破了“古規”而引來的能造福一方百姓的新事物、新思想。《圪??井》里的小字輩人物“小虎子”駱彪和秋秋敢於挑戰在圪??寨德高望重、說一不二的駱五公,用科學方法的指引“炸”來泉水,擊破了五公用儺儀“祭井祈雨”的陳規陋習。《端陽正漲水》和《走出峽谷的烏江》里的土家姑娘,能大膽反抗父輩們的包辦婚姻,土家的有志小伙子也有闖勁、勇於開拓創新。《灣里》這篇古樸、寧靜的小說也鑲嵌著後輩們對“灣里”的美好開發規劃。與弄船人《老疙瘩》對新生事物極端不適應相對的是他兒子的與時俱進。《剎廣》、《燃燒的烏江》直接或間接觸及到了土家兒女走出大山後的人生際遇。這是田永紅的“開放”視野,誠如他那第一本小說集子的名稱《走出峽谷的烏江》,他將創作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當然,田永紅也有著“沈從文式的悲哀”。他在《手鐲》、《搞業務的汪三毛》中看到了土家人在外來衝擊面前,正把那一點樸素的觀念和本真的人性逐漸消失。對此,田永紅也是痛惜和有著清醒認識的。
在《燃燒的烏江》集子中有一篇特別的小說《尋》,驗證著作者也在有意識地在借鑑和吸收著現代藝術的敘事技巧。《尋》有點魔幻現實主義和荒誕派的色彩,讀來如在雲霧中,有類似貝克特《等待戈多》的閱讀感受。小說這樣交代,主人公“他叫徐,全稱徐夢,或稱尋夢,夢娃崽”,主題為“尋找桃花洞,也許就是尋找一個夢”。徐是“尋”心中的戀人,“尋”理想的家園,還是“尋”土家人的源始。是耶?非耶?無盡意味在其中,由讀者去自由聯想。這篇作品儘管在藝術上還略嫌粗糙,但畢竟是田永紅的首次嘗試,是他向現代敘事藝術大膽邁出的第一步。
縱觀田永紅的整個小說,雖然在“結構”故事和情節的緊湊嚴謹及藝術手法的多樣性與嫻熟運用方面還不很成熟,在寫出“民族”特色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加強作家個體對生活、生命的感覺和認識;但作為一個少數民族作家,能夠站在一個較高的層面上結合時代精神以理性的眼光對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進行深入地打量、開掘,並作出清醒的審美認識和審視,無疑是可貴的,它標誌著當代少數民族作家自我意識和民族意識的覺醒。土家族需多出這樣的作家,多出這樣的作品。

作品

著有中短篇小說集《走出峽谷的烏江》、《燃燒的烏江》,散文集《老屋》、《走進土家山寨》,理論專著《一個民族的生存與復興》、《烏江文化概覽》、《思南文化辭典》等,參與編著《土家族文學史》、《土家族中短篇小說選》等。

評價

田永紅,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湖北民族學院兼職研究員。1953年3月6日出生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現任思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思南信息交流中心主任。目前已出版小說集《走出峽谷的烏江》(中國文聯出版社)、《燃燒的烏江》(中國文聯出版社),散文集《老屋》(中國文聯出版社),《一個民族的生存與復興——土家族文化與烏江經濟開發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劍鋒雜談》(思南報社編)。
《走出狹谷的烏江》共收中短篇小說14篇總計18萬字。這是田永紅多年來關注烏江,關注烏江邊的人,取得的可喜成果。烏江從歷史流向今天,又從今天流向未來,從封閉流向開放。作者用“走出狹谷的烏江”作為書名統攬全書,喻意深刻,它能夠一下子抓住讀者的心,引人入勝,給人這樣一種直觀的思想:烏江峽谷的傳統有了對立面,一種求新求變的新思想產生了,被傳統束縛了千百年的烏江人開始有了走出烏江的嚮往亦或是一種衝動。事物的發展總是遵循這樣一條規則:新事物總是在舊事物中產生,新事物力量單薄,舊事物力雄厚,新事物一開始就會遭受舊事物的排斥甚至扼殺,但不管舊事物多么玩固,最終的結果總是走向滅亡。當我們最初感受走出狹谷的烏江的新思想時,必然會想到舊思想的束縛,想到新舊思想的相互較量。但我們時又堅信,不管道路多么曲折,新思想終究會迎來春天的明媚陽光。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我發現這種直覺是對的,而且作者把這種思想在作品中表現得酣暢淋漓,字裡行間往往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縱觀《走出狹谷的烏江》中的14篇小說,不難發現它所具有的一個明顯的特點:寫的都有是烏江邊的人,關注的都是人的命運。這些作品,無一不是對平民百姓命運的關注。洋荷灘的山妹子,潮砥灘的石柱、宋江靈,葫蘆灘的秋嫂,市場上的牛貴,於家岩的於二毛,月門洞河的地主子女,苦竹寨的杏花和桃花等,都是地地道道的山裡村民,既無一官半職,也無背景靠山。而這些又恰恰是彼時彼地,此時此地真真切切的主人。
著名作家伍略先生在給田永紅的散文集《老屋》作的序中,劈空一句便是:“很少讀到這么樸素、沉靜而又博大、豐富的文字了。”這樣的評語足可見出田永紅散文的藝術價值與藝術魁力。作為小說家的田永紅,他的散文具有這樣的特點:一是情感真摯,能敞開胸懷,敢於把心裡話端出來;二是氣度宏大,揮灑自如;三是有生氣,有活力,有個性,沒有任何框框,非常瀟灑自如渾然一體而無斧跡。這些特點正是吸收了小說藝術表現手法的結果,使散文具有一種小說韻致美,從而增強了其散文藝術美的韻味和色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