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規劃

產業發展規劃

產業規劃,是對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結構調整進行整體布置和規劃,產業結構就是指三大產業結構。

產業發展規劃-中國機電數據網(www.86mdo.com)產業發展規劃-中國機電數據網(www.86mdo.com)
產業規劃就是對產業發展布局,產業結構調整進行整體布置和規劃,產業結構就是指三大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係;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係,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係。
決定和影響一個國家產業結構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幾類:
1、需求結構,包括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的比例,社會消費水平和結構、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水平與結構等;
2、資源供給結構,有勞動力和資本的擁有狀況和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一國自然資源的秉賦狀況;
3、科學技術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發展的能力、速度,以及創新方向等;
4、國際經濟關係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有進出口貿易、引進外國資本及技術等因素。

產業結構高度化的主要衡量標準

產業結構高度化表現為一國經濟發展不同時期最適當的產業結構,其主要衡量標準是:
1、收入彈性原則(所得彈性標準),即每增加一個單位收入與增加對某商品需求量之比。如果由於收入擴大而增加的需求能轉化為收入彈性高的商品,出口增長率則可隨之提高,對整體經濟成長則較為理想;
2、生產率上升率原則(生產率上升原則)。為了使收入彈性高的商品能夠出口,必須具備充分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最佳選擇是把生產上升率高的產業或技術發展可能性大的產業作為重點;
3、技術、安全、群體原則,即從長遠觀點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技術革新,從而對於能成為將來技術革新核心部門的產業,目前雖然處於比較劣勢地位,也不能輕易放棄;為了一國經濟的穩定發展,事實上要求有某種程度的國家安全保障或能夠保障國家威望的產業;為了產業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必須形成範圍較廣的產業群體。符合上述三條標準的產業結構狀態,就可稱之為一定時期一國產業結構的最適狀態,同時也就表明該國階段上產業結構高度化達到水準狀況。

三次產業之間的結構變化趨勢

第一,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直至70年代,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如英國和美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趨勢開始減弱。
第二,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數國家都是上升的。但進入60年代以後,美、英等已開發國家工業部門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開始下降,其中傳統工業的下降趨勢更為明顯。
第三,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的比重各國都呈上升趨勢。60年代以後,已開發國家的第三產業發展更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過了60%。
從三次產業比重的變化趨勢中可以看出,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階段,工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已開發國家在完成工業化之後逐步向“後工業化”階段過渡,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

工業化的三個階段

工業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1、以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像英國等歐洲已開發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是從紡織、糧食加工等輕工業起步的。
2、以重化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化工、冶金、金屬製品、電力等重、化工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發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業。
3、工業高加工度化的發展階段。在重化工業發展階段的後期,工業發展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機電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時對原材料的加工鏈條越來越長,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出現“迂迴化”特點。加工度的提高,使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並不成比例增長,所以工業發展對技術裝備的依賴大大提高,深加工業、加工組裝業成為工業內部最重要的產業。
以上三個階段,反映了傳統工業化進程中工業結構變化的一般情況,並不意味著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完全按照這種順序去發展。例如,新中國建立後,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就是首先集中力量建立起一定的重工業基礎,改革開放初期再回過來進行發展輕紡工業的“補課”,而現在則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中國權威的市場研究機構:

中機系(北京)信息技術研究院
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
尼爾森市場研究中心
益普索(中國)市場研究諮詢有限公司
華南國際市場研究公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