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

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

生長抑素瘤(Somatostatinoma)是來源於胰島D細胞的腫瘤。由於腫瘤釋放大量的生長抑素(Somatostatin,SS),引起脂肪痢、糖尿病、胃酸過少和膽石症等綜合病症,又稱為生長抑素瘤綜合徵。生長抑素是一種由14個胺基酸組成的多肽,最初於1968年首先從大鼠的下丘腦中被分離出來,並發現能抑制生長激素的釋放,被命名為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Somatotropin Release-Inhibiting Factor,SRIF)。現在發現,在下丘腦、胰腺D細胞、胃、十二指腸和小腸中都存在生長抑素,並能廣泛地抑制各種肽類物質的釋放。因此,該激素不僅能抑制內分泌和外分泌,而且還抑制腸蠕動和膽囊收縮,故又稱其為抑制激素。1977年,Ganda和Larsson首先在自己的報導中獨立地描述了生長抑素瘤。1979年Krejs全面描述了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的臨床特徵。生長抑素瘤是最罕見的功能性內分泌腫瘤之一,迄今國外資料還不是50例,國內尚未見文獻報導。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的發病年齡較大,自26~84歲,平均51歲。男、女病人幾乎均等。

基本信息

生長抑素瘤(Somatostatinoma)是來源於胰島D細胞的腫瘤。由於腫瘤釋放大量的生長抑素(Somatostatin,SS),引起脂肪痢、糖尿病、胃酸過少和膽石症等綜合病症,又稱為生長抑素瘤綜合徵。生長抑素是一種由14個胺基酸組成的多肽,最初於1968年首先從大鼠的下丘腦中被分離出來,並發現能抑制生長激素的釋放,被命名為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SomatotropinRelease-InhibitingFactor,SRIF)。現在發現,在下丘腦、胰腺D細胞、胃、十二指腸和小腸中都存在生長抑素,並能廣泛地抑制各種肽類物質的釋放。因此,該激素不僅能抑制內分泌和外分泌,而且還抑制腸蠕動和膽囊收縮,故又稱其為抑制激素。1977年,Ganda和Larsson首先在自己的報導中獨立地描述了生長抑素瘤。1979年Krejs全面描述了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的臨床特徵。生長抑素瘤是最罕見的功能性內分泌腫瘤之一,迄今國外資料還不是50例,國內尚未見文獻報導。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的發病年齡較大,自26~84歲,平均51歲。男、女病人幾乎均等。

【診斷】

由於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臨床表現的複雜多樣性,使診斷十分困難,尤其是很難做到早期診斷。如果病人同時存在糖尿病、膽石症、脂肪瀉這三聯症表現,以及消化不良、胃酸過少、體重下降、腹痛或腹部腫塊等症狀,應想到有患生長抑素瘤的可能性。再結合實驗室檢查、胃腸鋇餐、十二指腸低張造影檢查、B超、CT、MRI檢查、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等定位檢查來確定腫瘤的位置。

【治療措施】

1.外科治療

外科手術是治療生長抑素瘤的首選方法。但是,由於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病人有很高的轉移率,故手術切除率卻並不很高。又因為多數病人的瘤體較大,所以又常常不適宜行腫瘤剜除術;故胰腺切除是主要的手術療效。

(1)對於胰腺體、尾部的腫瘤,可行胰腺體尾部切除術。

(2)對位於胰頭部的腫瘤,應行胰腺次全切除術或胰十二指腸切除術。

(3)對於已無法行根治性切除的巨大腫瘤或肝臟轉移性腫瘤,採用姑息性的減容術,也常能達到減輕症狀,延長生命的目的。

2.內科治療

對於腫瘤晚期無手術條件者可採用內科綜合的治療措施。但是,由於病例數過少。對具體化療措施及其效果的評價受到一定的影響。一組行單純內科治療的4例病人中,有1例單用鏈脲黴素(Streptozotocin)治療,能部分緩解症狀,存活達5年。在另一組3例病人中,2例以鏈脲黴素加5-Fu治療,症狀有明顯改善;另1例側單用阿黴素,也能部分緩解症狀。綜合上述二組病人的治療效果,1年存活率為48%,5年存活率為13%

【病理改變】

生長抑素瘤的瘤體一般較大,為1.5~10cm,平均5cm。有90%的腫瘤呈單個孤立性分布。約68%的生長抑素瘤起源於胰腺,其中位於胰頭部占75%,位於體、尾部者占20%,另外5%可廣泛分布於整個胰腺實質;有相當數量的生長抑素瘤來源於胰腺外的器官,它們是:十二指腸占19%,乏特氏壺腹3%,小腸3%。大多數生長抑素瘤為惡性腫瘤,其中3/4的病人在診斷時已有轉移,常見的轉移部位有肝臟、胰腺周圍淋巴結和骨髓等。

1.鏡下觀察

套用普通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檢查,難以分辨細胞的類型和性質,故不能確定診斷;套用電子顯微鏡技術檢查,可見分化良好、含有D細胞顆粒的胰島細胞;套用免疫螢光技術檢查,對生長抑素具有陽性反應。後兩者為診斷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的主要病理學依據。

2.病理生理學改變

由於生長抑素能抑制多肽類激素的釋放,可引起機體廣泛的病理生理變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腦垂體釋放促激素,如生長激素、促甲狀腺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泌乳素等。

(2)胃腸道:生長抑素能直接抑制胃酸分泌、胃排空、十二指腸運動、膽道和膽囊運動、胰腺外分泌功能以及葡萄糖、胺基酸和甘油三酯等的吸收。生長抑素對胃腸道局部具有旁分泌效應,對由肽類精細調控的消化和代謝過程起負反饋調節作用。

(3)內分泌系統:生長抑素能明顯抑制胃腸系統,尤其是胰腺的內分泌激素的釋放,這些激素包括;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胃動素(motilin)、胰泌素(secretin)、縮膽囊素(cholecystokinin)、胰多肽(pancreaticpolypeptide)和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Peptide,VIP)等。無論是正常組織還是腫瘤組織,生長抑素都能通過特異的或受體的作用,抑制上述肽類激素的釋放。

【臨床表現】

生長抑素瘤病人常見的臨床表現及其發生率參見表1。

表1 生長抑素瘤的臨床表現*

症狀與體徵發生率(%)
低胃酸或無胃酸症100
糖尿病或糖耐量減低90
膽石症25~65
體重減輕35
腹痛35
腹瀉26
脂肪19
黃疸16
腹部腫塊13
惡病質13
厭食13
肝腫大10
低血糖病10
腹部壓痛10

*Harris G,Tio F,Cruz A.J SurgOncol,1987,36:8

1.糖尿病

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的大多數病人會發生糖尿病或糖耐量減低,其嚴重程度從血糖輕微升高到顯著的酮症酸中毒。引起糖尿病的原因為腫瘤組織分泌大量生長抑素,抑制了胰島素的釋放;有些病人則由於胰腺被腫瘤組織替代,致使胰島素的合成能力大受限制。

但是,另有約10%的病人出現低血糖症狀,其機理目前尚不清楚。推測是由於腫瘤抑制了胰高血糖素(glucagon)、生長激素(growthhormone)等正常自身調節機理,或者損害了糖的吸收功能。

2.胃酸過少

由於生長抑素抑制了胃泌素的分泌以及胃的泌酸功能,使所有病人都導致胃酸過少,部分病人甚至出現無胃酸症。病人表現為消化不良症狀和進食後上腹部飽脹。

3.膽石症

有26~65%的病人會發生膽石症,其中約16%的病人伴有皮膚和鞏膜黃疸。發生膽囊結石的原因可能為:①生長抑素抑制了縮膽囊素(Cholecystokinin,CCK)的釋放。②抑制了膽道和膽囊的運動功能。③脂類代謝障礙。

4.腹痛

腹痛的發生率約為35%,其發生機理有:①營養吸收障礙。②胃腸道蠕動遲緩。③腫瘤壓迫或繼發感染。

5.腹瀉

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有26%的病人有腹瀉表現,其原因是由於對糖、脂肪和胺基酸的吸收障礙導致糞便中的滲透壓增高;有些病人是因為存在脂肪瀉。生長抑素瘤病人發生脂肪瀉者約占19%,由於病人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下降,引起脂肪的消化、吸收不良,因而發病。

總之,生長抑素瘤的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呈現多樣性改變,而且這些症狀在其他許多疾病過程中都是很常見的。有人把同時有糖尿病、膽石症和脂肪瀉稱之為生長抑素瘤的“三聯症”。

【併發症】

糖尿病、膽石症等症。

【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胃液分析:胃酸過少甚至無胃酸

(2)血糖升高,或葡萄糖耐量試驗下降。

(3)基礎血漿生長抑素測定:為診斷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的主要依據,任何被懷疑有生長抑素瘤可能的病人,都應測定其血漿生長抑素水平。在清晨空腹狀態下,正常人的生長抑素水平<100pg/ml,生長抑素瘤病人為0.16~107ng/ml,平均15.5ng/ml。但少數病人也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

(4)激發試驗:對於臨床上懷疑有生長抑素瘤可能,而血漿生長抑素水平又不升高的病人,可通過激發試驗來進一步明確診斷。①甲苯磺醯丁脲(D860)激發試驗:靜脈注射甲苯磺醯丁脲後,有腫瘤存在者可因刺激生長抑素的釋放,使血漿生長抑素水平明顯升高,而無腫瘤者則不升高。②鈣-五肽胃泌素試驗(Calcium-PentagastrineTest):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病人在靜脈注射鈣(葡萄糖酸鈣)和五肽胃泌素後3分鐘,血漿中生長抑素水平可增加2倍,10分鐘後逐漸恢復正常;無論胰腺或胰外生長抑素瘤病人,伴有肝臟轉移者,其血漿生長抑素水平也顯著增高。該試驗不能使正常人或胰腺腺癌病人血漿中生長抑素濃度增高。

2.定位診斷

(1)胃腸鋇餐或十二指腸低張造影檢查:對位於十二指腸降段或胰頭部腫瘤,可見充盈缺損、十二指腸環變大、壓跡等改變,但對胰腺體、尾部腫瘤無幫助。

(2)B超、CT或MRI檢查:由於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瘤體通常較大,常可發現胰腺原發腫瘤及肝臟轉移性腫瘤,定位診斷率高。

(3)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能顯示胰腺多血供性腫瘤及其肝臟轉移灶,對生長激素釋放抑制素瘤的定位診斷意義與B超、CT和MRI相仿,診斷率大於85%。但這些檢查都只能確定腫瘤的存在,而不能作出定性診斷。


患病部位: 腹部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