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蛋糕

生肖蛋糕

生肖蛋糕是蛋糕的一個種類,主要是長輩送給小朋友的生日紀念的一種,另外還有多種類型,如:給老人的祝壽蛋糕,情侶間互贈的情侶蛋糕,還要搗亂的搞怪蛋糕,以及情趣蛋糕等。

介紹

生肖蛋糕是蛋糕的一個種類,主要是長輩送給小朋友的生日紀念的一種,另外還有多種類型,如:給老人的祝壽蛋糕,情侶間互贈的情侶蛋糕,還要搗亂的搞怪蛋糕,以及情趣蛋糕等。

生肖也稱屬相,是中國和東亞地區的一些民族用來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種動物。生肖的周期為12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種動物作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依次分配於十二地支,是中國民間計算年齡的方法,也是一種古老的紀年法,亦稱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獸歷)廣泛流行於亞洲諸民族及東歐和北非的某些國家之中。

順序由來

十二生肖(獸歷)的構成及順序,各個民族或國家不盡相同。現今漢、回、藏、哈尼、畲、拉祜、納西、阿爾泰語系諸民族以及朝鮮、韓國、日本的十二生肖(獸歷),在構成及順序上完全一致,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有些民族的十二生肖(獸歷)因地區不同而有別,如黎族大多數地區的十二生肖(獸歷)與前相同,而毛道黎族則以“蟲”代“虎”,以“貓”代“兔”,以“魚”代“蛇”,以“肉”代“馬”,以“人”代“羊”;大部分地區彝族的十二生肖(獸歷)與前相同,而雲南哀牢山彝族的十二生肖(獸歷)名稱及順序為:虎、兔、穿山甲(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除有一處不同(現也有以“龍”代“穿山甲”的說法)外,排序亦與前有異。哀牢山彝族之所以以“虎”為先,據說是因為其自認為是虎的子孫,尊母虎為其始相。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祭神大典,要選在虎月(首月)的第一個虎日,在當地的母虎神廟舉行。家家門上且都要繪以虎形,以示對虎的尊崇。正為此,才有了這樣的排序。如若將其按序前推或後移,仍與前同。而桂西彝族的十二生肖(獸歷)則為:龍、鳳、馬、蟻、人、雞、狗、豬、雀、牛、虎、蛇;德宏地區傣族的十二生肖(獸歷)與前相同,而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又改“豬”為“象”,改“龍”為“蛟”或“大蛇”,改“羊”為“蟻”。 此外,有些國家十二生肖(獸歷)的名稱亦與前頗有不同,如越南以“貓”替換了“兔”;印度的為:鼠、牛、獅、兔、龍、蛇、馬、羊、猴、金翅鳥、狗、豬;古巴比倫的為:牡牛、山羊、獅、驢、蜣螂、蛇、犬、貓、鱷、紅鶴、猿、鷹;埃及與希臘的與古巴比倫的基本相同,只是以“蟹”取代了“蜣螂”。其“獅”、“蛇”的排序與印度的相同,且均是以“紅鶴”代替了“金翅鳥”。其他民族或國家的十二生肖(獸歷)位於其“獅”這一序位的為“虎”,位於其“紅鶴”序位的為“雞”。也即是說,位於前一序位的均為猛獸,而位於後一序位的均為禽類。由此推測,全世界的十二生肖(獸歷)當有著同一起源。
十二生肖當起源於十二獸歷,由來甚為古遠。從地域上看,埃及、巴比倫、印度及中國等四個亞非文明古國恰好均在其流行的範圍之內。其流傳的區域雖廣達亞、歐、非大陸,但主要集中於亞洲。由此,我們有理由推斷,這一文化當起源於亞洲的某一民族,其後始逐步擴散,而先後為這一廣大地區的諸多民族所接受。然而,最初究竟為哪個民族所創,至今卻仍是個不解之迷。

故事

歷史上曾有過老鼠嫁女節。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當晚家家戶戶都不點燈,全家人坐在堂屋炕頭,一聲不響,摸黑吃著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聲音是為了給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給來年帶來隱患。台灣居民認為初三為小年,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民間剪紙中的“老鼠娶親”就是這種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點燈,在地上撒米、鹽,人要早晨上床,不影響老鼠的喜事。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篇寓言,寫一個子年出生的人,“鼠,子神也,因愛鼠”。另有一則與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類的例子,見《清稗類抄》:“鹽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自以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貓,見鼠,輒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
舊時上海一帶有避老鼠落空的習俗。老鼠外出覓食,失足落地,稱為“老鼠落空”,據說見者多為不吉利,非病即滅,必須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討白米,謂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飯,食後便可化解。
湖北江漢平原一帶將小初夜看作老鼠嫁女日,俗稱“鼠添箱”。那一天,家家要將插上花的麵餅放在暗處,禁止舂米、磨麵,大人小孩不準喧譁,如果驚動了老鼠,來年就會搗亂。在青海的一些地區有“蒸瞎老鼠”的風俗。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不捏眼睛,然後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並點上燈燒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傷莊稼,以保本年豐收。農曆正月第一個子日,朝鮮族在這一天要進行熏鼠火民俗活動。農家的孩子們在田埂上撒下稻草並點燃,以達到燒除雜草並驅趕田鼠的目的。這一項民俗活動,有利於滅鼠、滅蟲,草木灰還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屬鼠,在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徵性使用權人們得到了心理上滿足。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撒在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曆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並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並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
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財親”一說,流行於湖南一帶。在當地,一頭牛幾戶其用的稱為結牛財親,並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別人,其“親戚”關係也到此結束流行於陝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於人,並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搶牛牛尾的婚姻風俗,流行貴州西北一帶。男女訂婚後,女方要餵養一頭黃牛,待婚禮那天將牛牽到現場,度用兩根z繩索絆信牛腿。然後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會立刻上去搶奪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則婚姻告吹。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註:紅苗惟銅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別寢,不敢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
白虎神是中國古代道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文七宿,因其呈虎形位於西文,按五行配五色,故稱。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禮記·曲禮上》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時,掌壇師要用殺豬刀將自己的頭砍出血來,滴在紙錢上後,懸掛焚燒。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風病時,往往認為是白虎所致必須請巫師驅趕“白虎”。驅趕時,要在戶外放一把椅子,綁上帶枝葉的竹子,上捆一隻白公雞,由巫師在室內施法,如果公雞啼叫,白虎就算趕跑了。
陝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隻,進大門時,將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願孩子長大後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的要送外甥一隻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當枕頭,又可當玩具,還表示祝福。
陝西華縣一帶流行“掛老虎饃”的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饃,用紅繩拴在一豐收,新娘一到,便將老虎饃掛在她頸上,進門後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兩人同約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饃還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饃的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當家為王;母老虎饃的額中有一對飛鳥,表示妻隨夫飛。每個老虎脖子前還有一隻小老虎,表示祝願新人早生貴子。

宋代陶谷《清異錄·饌饈》:“犯羹,純兔。”兔為生肖,屬犯,古人稱兔肉湯為犯羹。
在漢族有生育忌兔肉的習俗,因為兔子豁嘴,所以孕婦妊娠時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時豁嘴。另外還有贈兔畫的育兒風俗。畫中有六個小孩圍著一張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圖的人,祝受贈的孩子將來生活安寧,步步高升。
古代漢族有“掛兔頭”的歲時習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初一,人們用面兔頭或面蛇,以竹筒盛雪水,與年幡面具同掛門額上,以示鎮邪禳災。

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是與龍有關的。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有關南宋龍燈的記述:“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蜿如雙龍之狀。”吳氏所說的是靜止觀賞的龍燈。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名,說的是由人舞動的龍燈。明清兩代,舞龍燈之風更盛。據清道光年間《滬城歲事》載:“游手環竹箔作籠狀,蒙以繪,繪龍鱗於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導師為燈牌,必書‘五穀豐登,官清民樂’。”清喜慶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亦載:“今圓明園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煙火,轉龍燈。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橫一竿,狀如丁字。橫竿兩頭,系兩紅燈,按隊盤旋,參差高下,如龍之宛轉。少傾則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龍燈並非燈節才有,春節、中秋以至各種廟會均有此項活動。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龍是吉祥瑞獸,人們用燈模擬龍的形象,無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義。
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晚其畫介石墓中室東壁上的樂舞百戲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漢代魚龍之戲的形象資料。其龍雙角、鱗身、雙翼、長尾,背上負一大圓口雙耳瓶;瓶上立著一個扮演羽人的小孩,雙手持一帶羽葆的長幢耍弄。龍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鞀鼓向龍搖動的人;龍後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鞀鼓舉掐的人氣氛熱烈。此龍的造型,極像馬的形體。
農曆二月二為漢族的“龍抬頭節”。此時正值尺蟄、春分時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在這一天正抬頭活動,以後的雨水也就多起來了。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有關於“二月引龍,熏百蟲”的記載:“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由於中國北方多旱少雨,將引入家中,圖的是風調雨順,於是也冰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這一天,人們吃龍鬚麵、龍鱗烙餅、龍耳餅子等等。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按地支推算,“五”為“午”,聞一多先生曾將端午節稱為“龍的節日”。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內容,古時皇家龍舟的製作極為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詔李嵩所畫《中天戲水岫》中的大龍舟,頭、尾、鱗皆雕鏤金飾,舟上建層樓台觀,檻曲安設御座,兩舷各三槳,氣勢雄偉,金碧輝煌。
古代帝王服飾中有龍袍。《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記載:“皇帝龍袍,色用明黃,棉袷紗裘,惟其時,領袖具石青片金綠,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筆型色去。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衣襟處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在清代一般繡九龍,但從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條龍,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稱號。袍的下端排列著許多“水腳”,水上繡水浪,俗稱“海水江涯”。包含著一統江山及延綿不斷等寓意。
分布於中南地區的壯族、瑤族和西南地區的哈尼族均有“祭龍節”。壯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二月間,祭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祀用的雞、豬等祭品。認為殺豬祭龍,可保人畜平安。瑤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三月初三,活動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祭品是全寨人出錢購買的豬,祭畢由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得參加儀式。廣西侗族流行耍龍燈。用竹片製成一條三四十厘米長的龍,龍鬚下有一包,以便點蠟燭,元宵節晚上玩耍。玩時,擺一張八仙桌,兩面三刀人圍繞桌子舞動,跳躍嬉戲,互相追逐,然後配以有節奏的樂器演奏,有聲有色,十分有趣。

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北方大都說屬小龍的,也有說屬長蟲兒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厭惡,而對龍情有獨鍾,因龍為神物,也有點“攀龍附鳳”的味道。
漢族民間有“蛇脫皮”的說法,認為只要看見蛇脫皮,是不吉利的徵兆。民諺說:“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是在春季更為大忌。在青海地區,若家中發現蛇,最忌殺死。認為若殺死蛇或蛇沒有被子打死,蛇就會採取報復行動,於家門不利。所以若在家中發現蛇,就將其捉入罐中或挑在長桿上,然後送到山谷中,並求其躲進山洞,別再回到人家中。
福建閩南一帶由於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各類蛇繁衍生息。若在家中發現蛇,是不能打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進了誰家,就預示誰家平安。要是在路邊發現幾條蛇盤在一起,就要趕緊揪掉身上的某一顆紐扣丟去表示懺悔,然後走開,當作沒有看見。據說這是蛇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每年驚蟄,貴州一帶民俗忌雷鳴聲,否則當年會蛇蟲成災。民諺云:“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華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於農曆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並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準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別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餘興紛紛散去。佤族過春節時要餵馬吃糯米飯,並觀察馬在廄中的姿態以占吉凶,以為頭朝東方為幸運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頭。
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限,人們就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馬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的工具。
在東北地區,有漢、滿族踏馬杌的婚俗,新娘下車後,足踏馬杌,腳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的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之後,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已開始選擇水草豐茂的沿河沿湖地帶牧羊狩獵。漢代許慎釋字義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明末清初屈大均套許慎的模式,在《廣東新語》中說:“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魚’、‘羊’為‘鮮’。”
“羊”、“祥”通假。西漢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禮用之。”《漢書·南越志》記:“尉佗之時,有五色羊,以為瑞。”廣州號稱羊城,源於美好的傳說:周夷王時,五個仙人騎著口銜六串谷穗的五隻羊降臨楚庭(廣州古名),將谷穗贈給人們,祝這裡永無饑荒。仙人言畢隱去,羊化為石。《廣州記》則記:“戰國時,高固為楚相,五羊銜谷穗於楚庭,故廣州廳室、樑上畫五羊像,又作五穀囊。”如今,廣州市越秀山公園有五羊冊,其上矗立著一座高11米的五新星石雕,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城標雕塑。

《搜神記》載:“楚王游於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數發,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由基撫弓,猿即抱木而號。”這隻白猿能夠將射來的箭一一打掉,而且還在笑。當神箭手拿起弓時,白猿自知不妙,抱樹而號。在這裡猿被人格化,正如進化論告訴人們,人類是由類人猿轉變而來的。
漢族普遍認為猴為吉祥物。由於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樹上掛印,取“封侯掛印”之意;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取“馬上封侯”之意;兩隻猴子坐在一棵松樹上,或一隻猴子騎在另一隻猴的背上,取“輩輩封侯”之意。

古代計時器尚未發明,早晨的雞鳴一聲,向人們報告新一天開始,它不僅是莊戶人家的時鐘,也是公共生活的時鐘。戰國時代,著名的函谷關,開關時間就以雞鳴為準。落魄而逃的孟嘗君,面對大門緊閉的關口,擔心後面追兵到,食客中有會口技者,學雞鳴,一啼而群雞盡鳴,騙開關門。這個故事被司馬遷寫入《史記》,傳為熟典。
古代漢族有“殺雞”的歲時風俗,流行浙江金華、武義等地。每年七月初七,當地民間必殺雄雞,因為當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便能永不分開。

宋代朱弁《曲湖舊聞》記錄了一則因皇帝屬狗而禁屠狗的故事:“崇寧初,范致虛上言:‘十二宮神,狗居戌位,為陛下可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因降指揮,禁天下養狗,賞錢至二萬。太學生初聞之,有宣言於眾曰:‘朝遷事事紹述熙、豐、神宗生戌子,而當年未聞禁畜貓也。’其間有善議論者,密相語曰:‘狗在五行,其取類息有所在,今以忌器諛言,使之貴重若此,審如《洪範》所云,則其憂不可勝言者矣。’”
舊時漢族民間有“趕毛狗”的節日風俗。“毛狗”即狐妖,相傳妖於正月十五日群出拜月,擾害生靈。人們在這一天晚上搭毛狗棚,並放火燒掉,同時鳴鑼擊鼓放鞭炮,以送瘟驅邪。

豬又名“烏金”、“黑面郎”及“黑爺”。《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面郎,謂豬也。”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其實豬是一種非常溫厚可愛的動物,它有著圓渾厚重的體態,和氣量寬廣的胸懷。
《大學》云:「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豬憨厚老實,心寬體胖,由於心中坦然無憾,所以身體舒泰安康。
它質樸厚道、忍辱負重,每天吃著別人吃剩下的糟糠敗食,忍受著別人「笨豬、懶豬」的指責辱罵,而依然故我,從不往心裡去。
其實豬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它的聰明更多地顯示在大智若愚之中。豬寶寶渾身都是寶,但是它沒有稜角,不露鋒芒,敢於承受,以和順的姿態,展現平凡的一生,卻帶給別人很多的益處。
那么您知道嗎,這其實正是一種吉祥圓滿的人生態度。何以見得?就讓我們從「吉祥」二字的意涵說起。
「吉」是形聲、會意字,本義作「善」(見說文)。小篆「吉」,從士從口,「士」有聞一知十、以一優十之意。古人以「士」為品學兼優、足以為世人楷模的人。士人惡言不出於口,說好話、做好人。所以「士」人之「口」所出的言語為「吉」。
你看,豬寶寶平日很少叫喚,更不會喋喋不休地說長論短。而這正是吉字最本然的內涵。
口為禍福之門,我們想想,此言既出,是駟馬都難以追回,因此出言須經深思熟慮,而非信口開河、意氣用事。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善的言語,可能引起人與人的爭端、團體的不和,甚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言語莫不以大局之和合為考慮標準,若是此言一出,客觀上對他人造成了不良的影響,甚至惡性的傷害,縱使是「無心非」,那也是「名為過」。所以,祥和祥和,「和」而後能「祥」。和氣致祥,和氣方能招致吉祥。
再來看「祥」,「祥」也是形聲、會意字,古以「羊」通「祥」。小篆「祥」,從示,羊聲,本義作「福也」(見說文),乃福祿壽考等之總稱。《尚書伊訓》說:「作善,降之百祥。」先民以福祥皆神之所賜,故祥從「示」。又以羊是一種和善而又馴良的家畜,性情溫和善良的人,每每容易獲得福祥,故祥從羊聲。
豬的生性溫和,如同溫馴和善的綿羊。豬安分守己,且從不嫉妒別人的才能。它有著忍辱負重的節操,能忍而安忍。忍方能和,和方能隨處吉祥。和氣之家,福祿壽喜都會同時造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