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生產關係的價值率Pg圍繞生產力的平均價值率Plo上下波動,即 Pg~Plo ? 當Pg>Plo時,生產關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並不斷擴展其存在規模;當Pg<Plo時,生產關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不斷縮小其存在規模,直至完全消亡。總之,生產關係相對於生產力的價值率決定著生產力對於它的選擇傾向性,決定它的存在與滅亡。

經濟配置

在具體歷史唯物主義看來,勞動生產是人們以製造工具為基礎,使用工具選取或創造物質資料,以滿足人們需要消費的活動。生產力就是人類以製造工具為基礎,使用工具選取或創造物質資料,以滿足人們需要消費的能力。

從人類歷史上看,物質資料生產的主要內容經歷了三次巨大變化:最初,勞動生產的主要內容是以採集為手段選取食物,這就是採集生產。第一次巨變後,勞動生產的主要內容變成了以種植、養殖和培育為手段選取或創造生活資料.這就是農業生產。第二次巨變後,勞動生產的主要內容變成了以促成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為手段選取或創造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這就是工業生產。第三次巨變後,勞動生產的主要內容變成了以知識創新、傳播和套用為手段選取或創造滿足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各種資料,這就是知識生產。

根據歷史上不同的生產內容,我們可以把物質資料生產劃分成四種基本類型:採集生產、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和知識生產。生產力是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時展現的能力。所以,生產力也有四種歷史類型,即採集生產力、農業生產力、工業生產力和知識生產力。

生產力就是人類以製造工具為墓礎、使用工具選取或創造物質資料、以滿足人們需要消費的能力。通過這一定義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生產力的完成過程就是勞動過程(勞動者使用工具製造勞動產品的過程)。其實不然,因為勞動過程的形成需要一個組織過程,即把勞動資源組織成勞動要素的過程,再者,還有一個把勞動成果轉化成消費內容的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