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經濟與農業未來

生物經濟與農業未來

《生物經濟與農業未來》是200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心安、王世傑、姚慶筱。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生物經濟與農業未來》內容包括:生物經濟的概念、特點及時代特徵,生物經濟時代農業的拓展,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新型農業體系的結構與技術系統,建設新型農業體系的對策。創新點在於:結合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農業易相發展理論,構建以現代生物技術及其產業為核心的新型農業體系。貫穿全書的主線是:現代生物技術系統思想和“非農”發展理念。

生物經濟時代正在到來。本書從農業問題入手,探討農業與生物的關係,構建農與“非農”共生共榮、協調發展的概念框架,即與生物經濟時代相適應的新型農業體系。

本書可供科技政策與戰略研究人員、生物科技企業家、農業政策研究人員及對生物經濟與農業發展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鄧心安,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科技管理與政策研究及教學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綜考會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綜合計畫局規劃處處長。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部分被《新華文摘》、SCI、SSCI等轉載、收錄或引用。

編輯推薦

該書論證比較嚴密,體系完整,切合現實問題和時代主題;具有前瞻性、創新性和戰略性的特點。既有對生物經濟的特有理解和前瞻,又有生物經濟時代背景下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思考;既包含發展理念及理論上的創新,又包含構建新型農業體系的對策措施。生物經濟的研究前景光明,但任務是艱巨的,創建新理論、構建新體系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希望該書成為開拓生物經濟巨觀戰略研究的一部力作,引領更多的學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去探索和思考。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生物經濟與生物經濟時代

第一節生物經濟時代悄然來臨

一、生物經濟概念的由來與發展

二、生物經濟與其他經濟形態的關係

第二節經濟時代的發展階段與標誌

一、經濟時代的演進

二、經濟時代的發展階段及其劃分標誌

三、生物經濟時代的關聯

第三節生物經濟的特點及其時代特徵

一、生物經濟的特點

二、生物經濟時代的特徵

第二章農業的時代特徵與新的使命

第一節農業概念的演進

一、農業的時代特徵

二、農業形態及其“人本化”演進

第二節生物經濟時代農業新的功能與使命

一、生物經濟時代農業領域的拓展

二、農與“非農”的辯證統一

第三章農業易相發展理論

第一節農業發展理論概述

一、發展經濟學理論

二、農業生態理論

三、農業區域開發與布局理論

四、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第二節“易”之含義與事物轉化規律

一、“易”之含義:變易為本

二、“易相”與現代農業發展觀淵源

三、太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四、陰陽與五行:相互對立與聯繫

第三節“易”與農業的淵源關係

一、中國古代農業“三才”思想

二、中國古代農業“三宜”思想

三、氣與農業

四、陰陽與天氣

第四節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及其內涵

一、農業發展“範式”轉變

二、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提出

三、農業易相發展理論的概念與內涵

第五節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於解決農業問題的意涵

一、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二、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於解決農業發展問題的意涵

第四章新型農業體系結構與內容

第一節生物技術與現代農業的交融

一、現代農業與生物技術結合:農業生物技術的形成與發展

二、農業院校演變趨勢:農業領域拓展的一個側面

第二節新型農業體系的結構

一、新型農業體系的結構框架

二、常規農業系統與新型農業體系其他子系統的關係

三、新型農業體系其他子系統與“非農”領域相應系統的關係

第三節新型農業體系的內容

一、食品系統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

二、營養系統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

三、健康醫療系統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

四、資源環境系統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

五、生態系統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

第五章新型農業體系技術系統

第一節新型農業體系的技術系統性

一、對現代技術的反思

二、現代生物技術在新型農業體系中的核心作用

三、新型農業體系技術系統的演進與整合

第二節通用性技術在新型農業體系中的作用

一、重塑自然的藝術家:轉基因技術

二、揭示生物信息的快速預言家:生物晶片

三、生物識別與信號傳導的觀察員:生物感測器

四、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結晶:生物信息學

五、生物超級複印機:克隆技術

第三節綜合性技術在新型農業體系中的作用

一、遺傳性狀的最佳化大師:基因工程及DNA重組技術

二、納米技術與生物技術的融合:納米生物技術

三、環境健康護理師:環境生物修復技術

四、基因功能的解碼器:基因打靶技術

五、再生醫學新模式:組織工程

第四節專項性技術在新型農業體系中的作用

一、組織與器官的裁剪製作:幹細胞技術

二、蛋白工廠:生物反應器

三、基因功能的系統解譯:農業基因組學?

四、新藥開發的技術平台:蛋白質組學

五、育種新模式:染色體工程技術

第五節新型農業體系的生物技術倫理問題

一、遺傳污染與異種器官移植

二、人工生命與超常長壽

三、遺傳專利

四、優生與遺傳歧視

五、轉基因動植物及食品

六、新型農業體系技術系統其他“超常”問題

第六章構建新型農業體系的對策

第一節從生物經濟時代視角采看農業發展問題的本質

一、對農業發展問題的再認識

二、鄉村與城鎮的差別及融合

三、農業發展問題的本質

四、解決農業發展問題與城鄉差別問題的關鍵在於“非農”

第二節構建新型農業體系的策略

一、倡導生物經濟時代的發展理念與思維方式

二、加強新型農業體系與常規農業系統的融合

三、現代生物技術與產業化環境建設相結合

第三節構建新型農業體系的戰略措施

一、與新型農業體系相配套的制度建設

二、激活城鄉就業服務市場

三、完善“技術—教育—市場”體系

四、加大農業科研投資力度,建立新型農業推廣制度

五、生物能源的開發利用與能源戰略轉移

六、抗性生物與優良品種的開發利用

七、生物遺傳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八、利用生物性能輔助改造城鄉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