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

生物海岸生物生長繁盛,成為海岸發育的主導因素,分為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生物海岸生物生長繁盛,成為海岸發育的主導因素。在生物海岸之中,以熱帶和亞熱帶的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最為典型。

1.紅樹林海岸

紅樹林紅樹林

紅樹林是發育在熱帶和亞熱帶泥灘上的耐鹽性植物群落。由紅樹及林下沼澤泥灘組合的海灘,稱紅樹林海岸。紅樹林植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紅樹林一紅樹種植物為主還包括半紅樹種類,狹義的紅樹林只包括紅樹種植物,以木本紅樹為主。

一般組成紅樹林海岸的以廣義紅樹林為主。我國紅樹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島,種類較多,樹形也較高大,如它東北部和北部的東寨港、清欄港、儋州等地的樹高可達5~10m,個別超過15m。向北隨著氣溫的降低,紅樹種類減少,樹型也變得低矮稀疏,到了北緯27°左右的福建北部福鼎附近的海岸,樹高只有1m左右,成為灌木叢林。

紅樹海岸地貌,從海向陸可分為三帶:
①. 白灘帶。稍高出低潮面,經常受波浪和潮流作用,無紅樹或僅零星生長紅樹。
②. 潮間紅樹林沼澤帶。由白灘帶以上至高潮面,紅樹生長最茂盛,林下為淤泥鹽沼地,陰暗潮濕,潮溝發育,土壤稀爛,多腐枝落葉,有機質豐富,枝葉腐爛後變為NH4和發出H2S惡臭。
③. 潮上紅樹林乾地帶。位於高潮面之上,只有特大潮水才能到達,潛水面下降,土壤脫鹽脫水加強,並逐漸疏乾,被半紅樹及其他陸生植物所代替。

紅樹林海岸的演變

紅樹林形成後,阻滯了波浪和潮流對海岸的沖刷,促進了淤積作用,使林下泥灘不斷淤高,地下水位下降,土壤逐漸疏乾、變淡,紅樹植被也逐漸被半紅樹植物所代替,地面長草。原來的鹽沼泥灘變為堅實的土壤和泥炭層,此時紅樹林海岸便轉化為濱海平原。

2.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是以石珊瑚骨骼為主體,混合其他生物碎屑(如石灰藻、層孔蟲、有孔蟲、海綿、貝類等)所組成的生物礁。由大片珊瑚礁構成的海岸,稱為珊瑚礁海岸。

1) 珊瑚礁分布範圍

與珊瑚生長的水溫條件有關,珊瑚是熱帶海洋中的腔腸動物,最適宜生長的水溫在25~30℃。由於珊瑚的珊瑚的生長受到一定地理條件的限制,因此其分布主要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洋內或暖流所經過的海曲,總面積為60萬km²。集中分布於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熱帶海曲。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其次為海南島、澎湖列島及台灣沿岸等地。

2) 珊瑚礁地貌類型

吉里巴斯環礁吉里巴斯環礁

有岸礁、堡礁及環礁三種類型:

岸礁,也稱裙礁。它緊貼著海岸帶發育,高度在低潮面之下。地貌上主要由礁坪(礁平台)和礁坡兩部分組成。礁坪近岸,地面平坦,內有礁溝。礁坡近海,急陡,由活珊瑚組成。我國台灣及海南島的珊瑚礁也以岸礁為多見。現代世界上最大的岸礁分布在紅海沿岸,長2700km.

堡礁,也稱離岸礁。它呈堤狀,與海岸平行分布,與陸地之間隔以潟湖或帶狀海。世界上最大的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岸的大堡礁,長達2100餘公里,大堡礁與陸地之間的帶狀海,水深30~40m,寬0.9~18km。

珊瑚礁的發育珊瑚礁的發育

環礁。平面上很不規則,呈圓形、橢圓形,甚至不規則的三角形及菱形等。它的中央為淺水潟湖,水深100m以內。環礁直徑一般為2~3km,大者可達100km。環礁除了少數為封閉之外,大多數有一個或多個缺口,這些缺口成為潮汐通道,大缺口可通行大輪船或軍艦。環礁的礁體,有的沉沒於水下10~20米,少數露出水面成為珊瑚礁島嶼。我國南海中的環礁也很多,在四大群島中的東沙、西沙和中沙群島都由環礁組成,南沙群島的西北部也有5座環礁。

3) 珊瑚礁的發育理論

早在1874年的英國達爾文在《珊瑚礁的結構和類型》一書中,就提出了沉降的發育說,他認為珊瑚礁的發育經過三個階段:開始時在島嶼(火山島)周圍發育了岸礁。後來島嶼逐漸下沉,岸礁的外圍因生長條件良好而繼續往上生長,形成堡礁,它與島嶼之間被帶狀潟湖或淺海隔開。最後島嶼全部沉沒成了潟湖,堡礁仍然往上生長,成了環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