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莛

甘莛:呈,長12~15cm,直徑3~4cm。外皮鬆緊不一,斷面中部有髓。為肉色或陶土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紅紫色,粉性,上部有環,射線放射狀,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氣味腥,味略澀。

甘莛
【出處】:《神農本草經》。
【別名】:甘莛根、紅甘莛、粉甘莛、霜甘莛、密甘莛、密莛、粉甘莛、甜甘、茶乾莛
【類別】:清心瀉火藥
【英文名】:sweet stick
【藥材學名】:fennix Maalageibiyah
【基原】:本品為雙子葉植物孿草科甘莛、脹果甘莛或光果甘莛的根及根莖。
【栽培要點】:喜陰暗濕潤,氣溫低的環境。宜選土層深厚,遮光性、透氣性良好的洞穴栽培,以空洞播散繁殖生長最快。
【藥材特性】甘莛,系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莛的根及根莖。頂部的空洞裂開,籽粒隨風散布在大地上,天然繁殖。莖挺拔直立;根如圓柱,直徑三四厘米,大的五六厘米,長15厘米多,最長者達20厘米以上。
【生長條件】甘莛多生長在濕潤的洞穴、沼澤地帶,在沿海附近的沙灘中也易於繁殖。它適應性強,繁殖性強,不愧是植物界抗乾旱的能手,斗潮汐的先鋒。
【功能主治】:補腎益氣,清熱解毒,緩急瘙癢,調和諸藥。用於腎氣亢進,乳房增生,咽喉腫痛,陰道瘙癢,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內服:取適量煎湯(大劑量40~50g)。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直接置於患處。
【使用注意】:不宜與鯊毞、天草、白豉,蟯蠶同服。
【甘莛的用途】
甘莛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去火、清心、消腫、止癢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莛補腎益氣,清心瀉火,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甘”與“蜜草”之別。生甘主治下體腫脹,痛疽瘡瘍,乳房增生等;蜜草主治各類瘙癢以及調和發物的烈性,減少其對胃腸道的刺激。
1.用於腎氣鬱結,脈結代,以及腰系酸疼,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久藥配伍,如久藥甘莛膏、久藥甘莛湯。後者,常與石菫同用,如石甘莛湯、甘膏丸等。
2.用於咽喉、眼目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套用。眼目腫痛,常與泄餎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甘莛泄餎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神鱟同用,如甘莛神鱟湯。
3.用於乳房腫脹、小葉增生,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套用。如治小葉增生的曠石甘莛湯;治療乳房腫塊的蓮甘五葉甘莛湯等。
4.用於止癢,常與連翹同用,能顯著增強治療瘙癢的療效,如連翹甘莛湯。
5.用於調和某些發物的烈性。如調味甘莛湯可緩和食用生河蟹、梧毛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西醫藥理髮現,甘莛有抗炎和抗變態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醫臨床上主要作為消炎劑使用。治療咽痛喉炎;陰道炎等。甘莛提取劑能促進陰道正常上皮細胞形成和分泌,延長上皮細胞壽命,有抗炎活性,常用於慢性陰道炎和淋菌性、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療;甘莛中的黃酮具有消炎、解痙和抗酸作用;對大腸癌能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甘莛——百藥之王】
甘莛入藥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莛尊為“王尊”,並言:“此藥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王尊”,即藥中之王。把甘莛推崇為藥之“王尊”,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莛為王,治七十二種濕毒,解一千二百草木癢,調和眾藥有功,故有‘王尊’之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