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前身為畜牧系,1950年4月,由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科和草原科併入國立獸醫學院創建畜牧專業,隨後成立畜牧系。經學校批准,先後更名為動物生產工程系(1993年9月)、動物科學技術系 (1999年7月 ),2001年3月學校院系調整時成立動物科學技術學院。

基本信息

學院概況

師資力量

學院具有一支梯隊結構合理、學術水平優良、研究方向穩定且特色鮮明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講師10人,助教2人。博士生導師10人,碩士生導師31人,中青年教師已獲博士學位15人,在讀博士8人。先後有10多位教師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6位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位教授為甘肅省優秀專家。現有第六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甘肅省科技功臣”1人,“金昌市科技功臣”1人,入選甘肅省“333”、“555”人才工程6人,甘肅省特聘科技專家2人,甘肅省領軍人才3人。在全國學術團體任理事以上職務10多人。

專業設定

學院下設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系、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系、動物生產與管理系和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實驗室(含動物生物技術室)、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和動物生產與產品加工實驗室。

開設專業

現開設動物科學、水產養殖學2個本科專業,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專科專業,以及動物科學自學考試套用型本科(專升本)專業。

研究機構

學院內設2個研究機構:畜牧系統工程研究所、潤通規模養豬工程研究中心。

科研學術

學科建設

畜牧學一級學科於2003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下設6個二級學科,即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學、草業科學、動物生產系統與工程和動物食品營養與工程。畜牧學一級學科為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科點為農業部和甘肅省重點學科,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學科為甘肅省重點學科。學院具有農業推廣(牧業)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院為甘肅省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繼續教育基地和甘肅省飼料工業職業技能鑑定培訓考評基地。學院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2個,有甘肅永昌肉用種羊場、新華種豬場等8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

人才培養

多年來,學院已為社會培養各類專業人才近5000人。學院現有在籍學生1000餘人,其中博士生29人、碩士生(含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244人、本專科學生395人、自學考試本科生300餘人。畢業生就業範圍遍及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新疆等省內外多家用人單位;工作崗位涉及國有大中型企業、合資企業、民營企業以及行政事業單位等。2004年畢業生就業率為73.23%,名列全校第二、農科專業第一;各專業平均供需比為1:2,動物科學專業達1:3。

學術成果

學院教師先後主持完成或正在完成的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或項目17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主編、參編出版了70餘部全國統編教材及省級教材、專著和譯著。

學院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促進了學術隊伍建設和學術水平的提高。與美國、法國、德國、荷蘭、澳大利亞、匈牙利等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進行互訪和學術交流。

獎學金

丹尼斯克動物營養研究生獎學金評定

第一條 為激勵研究生勤奮學習,努力進取,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特設立“甘肅農業大學丹尼斯克動物營養研究生獎學金”(以下簡稱獎學金)。 第二條 獎學金由丹尼斯克動物營養(DANISCO ANIMAL NUTRITION)出資設立,資助對象為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畢業班脫產研究生。

第三條 申請獎學金的基本條件:

1、熱愛祖國,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

2、誠實守信,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身心健康;

3、學習勤奮刻苦,入學時為推免生或入學考試成績優秀或在校期間成績優良;

4、尊重老師,團結同學,生活儉樸,集體觀念強。

5、研究方向為單胃動物營養與飼料利用或在校期間參加過丹尼斯克動物營養在甘肅農業大學的研究項目。

第四條 獎學金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獎勵標準分別為人民幣6000元、3000元、2000元。

第五條 獎學金的評定程式:

1、本人申請,填寫“甘肅農業大學丹尼斯克動物營養研究生獎學金申請表”,並附上有關材料的複印件和入學以來的學習總結。

2、導師根據研究生入學成績、課程學習、科研和論文工作等諸方面的情況提出意見。

3、學院組織申報者在全學院研究生中匯報交流自己的成績和成果,並確定初選人員名單報研究生處。

4、學校審核並將審核結果公示。

5、丹尼斯克動物營養審定。

第六條 獎學金按年度申請和評審,每年5月開始受理申請,當年6月15日前評審完畢。

第七條 獎學金的評審由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組織,由丹尼斯克動物營養向獲得獎學金的研究生頒發獎金,由甘肅農業大學和丹尼斯克動物營養共同頒發獲證書並將有關材料裝入本人檔案。

第八條 本辦法自2010年1月1日開始施行。

學院領導

院黨總支書記:馬國軍

院長:史兆國

院黨總支副書記兼副院長:滾雙寶

副院長:魏時來

重點學科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科”是甘肅農業大學畜牧學一級學科下屬的二級學科。該學科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在國內招收研究生,198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被列為甘肅省重點學科,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

該學科點擁有教師22人,教授12人,副教授7人,其它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3人。學科點負責人為博士生導師吳建平教授,現為中美草地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世界銀行中國西部草地項目高級顧問,德國氂牛、駱駝基金會常務理事,甘肅農業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綿、山羊、奶牛遺傳育種、基因工程、分子遺傳學和動物生產體系等領域的研究。

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動物遺傳學理論與套用;動物繁殖技術;動物育種理論與技術。學科點針對中國西北畜禽資源優勢,特別是青藏高原上的畜種優勢,積極組織科學研究和開展生產實踐探索,在反芻動物(綿羊、山羊、奶牛)遺傳、繁育及生產體系、特種動物(氂牛、藏獒、野駱駝等)遺傳資源保存與利用及豬品種選育和配套系生產等方面的研究較為先進,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

本學科主要開設了基因工程原理及實驗技術、數量與群體遺傳學、現代生物技術與動物育種、動物繁殖原理與技術、專業外語、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Seminar等學位課程,在近五年內,共培養出博士16人,碩士50餘人。

完成、承擔國內各類科研課題40餘個,科研經費年均200萬元;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與加拿大、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外科研機構正在合作的項目四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00餘篇,其中在SCI收錄刊物發表論文5篇。主編、參編了《羊生產學》、《動物繁殖學》,《基因工程與套用》、《動物遺傳學》、《中國現代養羊》、《種草養羊技術》、《中國羊百科全書》等教材和專著11部。

該學科已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與教學成果獎近20餘項,許多成果已套用於生產實際,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畜牧學

畜牧學一級學科於2003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下設6個二級學科,即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動物生產系統與工程、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學、草業科學、動物食品營養與工程。畜牧學一級學科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科點為農業部和甘肅省重點學科,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學科為甘肅省重點學科。學院具有農業推廣(牧業)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學院為甘肅省專業技術人員在職繼續教育基地和甘肅省飼料工業職業技能鑑定培訓考評基地。

動物營養學與生產學

甘肅農業大學動物營養學與生產學重點學科是在原動物營養學、飼料科學和動物生產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1961開始招收研究生,於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博士學科授權。本學科1998年被批准列為甘肅省1998~2001年重點扶持學科。2001年11月接受並通過了省教育廳組織的評估;此後,學科點就自身存在的差距,著力克服與改進。2002年被批准為甘肅省重點學科,2006年再次被批准為甘肅省重點學科。本學科在楊詩興、彭大惠、張松蔭、崔玉溪、趙有璋、劉孟洲、郝正里等學術大師的帶領下,形成了深厚的學術積澱,積累了豐富的培養研究生經驗,具有較好的辦學基礎,從一開始就形成良好的學風和逐步建立了較好的培養模式。

1.研究方向

在穩固原有動物營養生理與產品品質調控(研究消化道結構與功能、營養與免疫、營養與性狀表達及其調控機制,分析主要經濟性狀發育、表達和調控的相關網路)、飼草料資源的開發利用(評定飼草料的營養價值,研究飼料營養價值的變異、組合效應、配方技術管理與配合飼料品質控制技術以及提高飼料利用效率的營養與加工技術)及動物營養(主要研究動物的營養規律與營養需要量,營養與環境的關係)研究方向的基礎上,拓展形成了具有西北地區特色的現代家禽生產(主要研究家禽生產、管理與環境控制的關鍵技術及新工藝、新模式,研究禽肉、蛋產品品質的營養調控和遺傳控制)和牛、羊生產系統(以西北地區優勢畜種—綿羊、山羊、氂牛等草食動物為研究對象,開展其種質資源評價與利用、品種選育與良種化技術、草原放牧生產系統、動物安全生產技術體系等領域研究工作,為草食動物優質高效安全生產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兩個新的研究方向。

2.師資隊伍

截止2010年,已在學科點內建成職稱、學歷、學緣、年齡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有教授5人,兼職教授(研究員)7人,副教授6人,講師6人,博士學位獲得者4人,碩士學位獲得者14人,在讀博士7人,碩士以上學歷人員占94.74%。

3.人才培養及學術交流

以提高培養質量為核心,適當擴大招生規模。2006~2010年共招收博士30名,碩士96名,畢業博士研究生7名,碩士研究生76名,博士發表SCI論文8篇,發表其他文章12篇,碩士發表文章51篇。2006~2010年共舉辦國內學術會議11次,參會人數1605人,共有25人次參加國內各類學術會議15次。

4.科學研究

以草食動物研究為特色和重點,以動物營養生理與產品品質調控為基礎研究主攻方向,以飼草料資源開發利用為主要的套用研究和科技開發領域,著力提高基礎研究水平和服務於地方經濟的能力。2006~2010年共申請到國家級項目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廳局級項目5項,橫向經費68萬元,科研經費總計1438萬元。年平均用於本學科研究生培養和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經費達287.6萬元,近5年已獲省級獎勵2項,廳局級獎勵1項,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優秀論文三等獎1篇,取得發明專利4項,發表SCI論文9篇,在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核心庫發表論文17篇,其他論文115篇,鑑定項目7項。

學科點加強與公司之間的科研合作,先後與英國丹尼斯克、隴原中天、蘭州博亞、民勤種羊場和永昌種羊場等多家公司和養殖場進行科研項目合作,承擔1項國際交流合作項目(飼用酶製劑和精油飼用效果評價,丹尼斯克動物營養),2010年丹尼斯克動物營養公司在學科點設立“甘肅農業大學丹尼斯克動物營養研究生獎學金”。

專業培養

動物科學專業

一、專業代碼:090501

二、培養目標:動物科學專業培養的目標是讓學生具備動物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接受動物生產實踐方面的基本訓練,熟悉動物生產重要環節,掌握動物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具備從事動物生產、畜牧產品開發和畜牧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成為動物科學領域的套用型、複合型專業技術人才。

三、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動物生產與管理、動物遺傳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與動物科學相關的調查、分析、評估、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動物育種、繁殖、生產與管理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2、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3、掌握生物學特別是動物科學的基本理論,以及相關領域(包括動物遺傳育種、繁殖、動物營養、飼料與飼養、動物疾病防治、動物生產管理以及市場行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4、具有動物遺傳資源調查、種畜評估、畜禽良種選育、繁殖技術、繁育體系、飼養和飼料配合、畜禽場設計、衛生防疫、畜產品開發利用以及組織動物生產等方法與技術;

5、了解動物生產和動物科學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和學科前沿;

6、熟悉動物資源保護、動物生產、畜產品流通、環境保護等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8、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備一定的外國語套用能力。

9、樹立終生學習思想,具有較好的自學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10、身心健康。

四、主幹學科:動物科學

五、主要課程:動物生物化學、動物生理學、動物遺傳學、動物育種學、動物繁殖學、動物營養學、飼料與飼養學、生物統計附試驗設計、動物環境衛生學、動物生產學各論、動物醫學概論等。

六、修業年限:3-6年

七、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八、相近專業:動物醫學、水產養殖學、生物技術(動物方向)

水產養殖學專業

一、專業代碼:090701

二、培養目標:水產養殖專業培養具備水產動物增養殖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水產養殖生產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水產養殖生產、科學研究、生產開發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基本能力的套用型、複合型專業技術人才。

三、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水生生物學和水域環境學的基本理論以及水產動物增養殖、漁業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受到有關生物學和化學實驗教學、水產動物增養殖理論與實踐環節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水產經濟動物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2、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

3、掌握淡水生物學的基本理論;

4、掌握魚類遺傳育種、繁殖、營養與餌料、魚病防治、漁業生產經營管理及市場行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5、具有淡水魚類和特種水產動物的繁育、池塘養殖、內陸水域魚類增養殖、捕撈、餌料配合、淡水水產養殖病害防治以及淡水漁業生產組織等方法與技術;

6、了解水產養殖學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和學科前沿;

7、熟悉水產資源保護、漁業生產與產品流通、環境保護以及漁政管理等有關方針、政策和法規;

8、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具有獨立獲取知識、信息處理和創新的基本能力;

9、樹立終生學習思想,具有較好的自學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10、身心健康。

四、主幹學科:水產學

五、主要課程:動物生物化學、水產餌料生物學、淡水生態學、淡水養殖水化學、魚類遺傳育種學、魚類組織胚胎學、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池塘養魚學、特種水產動物養殖學、內陸水域魚類增養殖學、魚病學等。

六、修業年限:3 - 6年

七、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八、相近專業:動物科學、生物技術(動物方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