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豆腐

甘泉豆腐

甘泉豆腐和豆腐乾,以前採用一般大豆製作,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採用延安市出名的名貴大豆雙青豆(綠滾豆)製作。大豆原產中國,栽培歷史在五千年以上。《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說:“大豆在豆類作物中蛋白質含量居首位,其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各種胺基酸,還有維生素A、B、C、D,並富含可食用的油脂,故為重要的蛋白質和油料作物。大豆含蛋白質36~42%,油脂16~20%,用大豆製成的豆腐、豆芽和醬油是中國極普遍的副食品。一般大豆俗稱黃豆,呈綠色的不多,雙青豆是從包皮到豆粒本身都呈綠色的一種大豆,十分名貴。大豆營養豐富,雙青豆的品質更為優良,它的罕見更加使人珍貴,它的外觀更加令人信服為綠色食品。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延安·甘泉縣
..

遺產編號:Ⅷ—26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延安市甘泉縣

作業程式

1、泡豆。首先將大豆過篩選淨。把小石粒和不飽滿的豆粒篩選出去,洗淨後泡入水中,直至泡脹。
2、磨漿。舊時採用石磨磨漿,豆腐包過漿,需4—5遍過完。現在均採用“分離式磨漿機”作業,三遍即可漿渣分離。
3、燒漿。小作坊在大鍋內把漿燒熟。現代化作業是“自動燒漿機”。
4、點鹵。漿燒熟後盛入容器內(小作坊直接在鍋內點鹵)溫度保持90℃以上,用3%的滷水點成塊狀。
5、壓榨。小作坊用木板做成1米×米×0.2米(大小不等)的框架容器,將沙布襯入其中,把塊狀漿湯倒入裡邊,用布包好,放上磚(石)壓榨。現代化採用的是豆腐壓榨機,每塊用沙布包為50(公分)×50(公分),每次可壓45層,30分鐘即可壓成厚度為約0.5公分的豆腐。豆腐只用以上五個程式即可做好。
6、涼曬。舊時製作豆腐乾,把豆腐切成一寸見方的小塊,入鍋煮味。用的調料以大茴、小茴、丁香、花椒、鹽巴等為主。用文火煮,似開非開,以便更好入味。入味後,先在熱炕上炕去大部分水分,再將一個個豆腐乾用線穿起來,兩個豆腐乾之間放一個麻錢,一串串地掛到屋檐下晾乾。後來,人們逐漸不再使用麻錢,兩塊豆腐乾之間的隔離物變成莊稼秸桿的碎小段。現代化作業是,將豆腐切成面積約為10×5(公分)的塊狀,放在鹽水中浸泡30分鐘,然後,在90℃的烤箱中烤乾。傳統豆腐乾曬乾後就可出售。 7、切絲。塊狀整齊的按塊狀包裝,無需切絲。其它要用切絲機切成長短不等的絲狀。
..

8、包裝。把豆腐絲按不同的調料拌成“麻辣”、“五香”、“孜然”、“三鮮”品味,裝入袋中,經過“抽空機”抽出空氣,包裝成袋(一袋60克)。10×5(公分)的塊狀包裝成原味片裝(一袋150克)。
9、殺菌。為確保產品質量,把包裝好的豆腐乾放入120℃高溫殺菌箱中消毒30分鐘。
10、裝箱。每30袋(指60克裝)為一箱(全縣各廠家統一標準)。經過驗收合格,方可出廠。

主要特徵

甘泉豆腐是甘泉人民千百年來利用甘泉美水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採用傳統工藝加工製成的陝西地方名牌傳統食品。甘泉豆腐和豆腐乾歷史悠久,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徵:
(1)甘泉豆腐用美水製作,豆香味道純正,夏放五日不腐,顯示出“美地生美水,美水煮美食”的特徵。
(2)甘泉豆腐和豆腐乾採用雙青豆製作,含人體必需的18種氯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顯示出“綠色食品”的特徵。
(3)甘泉豆腐和甘泉豆腐乾生產,家庭作坊40家,以銷售鮮豆腐為主,現代化企業8家,以銷售豆腐乾為主,自然形成了“社會化分工明確”的特徵。
(4)甘泉豆腐日產量2000公斤,甘泉豆腐乾日產量10000公斤,鮮豆腐當日銷完,豆腐乾月無存貨,年底更是供不應求。顯示出“人類健康長壽,不可一日無豆”的特徵。
(5)2006年,全縣共加工生產豆製品2000餘噸。產值2000多萬元,上繳稅金100多萬元,豆腐和豆腐乾產業已是開發潛力特別巨大的一項後續產業,顯示出“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的特徵。
(6)可以促進農民豆類種植,增加農民收入,按年需3000噸雙青豆計算(每噸3600元),可為農民年增收1080萬元,顯示出“產業帶動農業”的特徵。
(7)豆渣可以帶動養殖業的發展,為新農村養殖業建設提供有力支持。顯示出“產業推動養殖業”的特徵。
(8)可以帶動相關產業(勞務、原料供應、運輸包裝、彩印、宣傳和私營經濟等)的發展,顯示出“活躍城鄉經濟”的特徵。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豆腐和豆腐乾的主要原料是雙青豆,雙青豆含人體所必需的各種胺基酸和ABCD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
經濟價值:豆腐和豆腐乾年產值可達2000多萬元,同時帶動種植、養殖業和相關產業的同步發展,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實用價值:豆腐和豆腐乾在當地已是家家戶戶平常的生活副食品。甘泉已是豆瘸乾之鄉。“人類健康長壽,不可一日無豆”,已成為人們時尚健康的追求。

歷史淵源

甘泉豆腐和甘泉豆腐乾,很早就有名氣,進入二十一世紀,更加有名了。甘泉豆腐很早就有甘泉豆腐乾,則在一九三七年時才產生問世。當時有個叫張明煥的開了家豆腐店,賣豆腐,當時因人少,豆腐常有賣不完問題,便把豆腐切片在鍋蓋上炕幹當零食吃。時間不長,眾人都說好吃,張就專門炕豆腐片出售,起名“豆腐乾”。他可以說是甘泉豆腐乾的創始人。隨後又有程中興李文育等幾家豆腐店生產和出售豆腐和豆腐乾。到了四十年代以後,慢慢的,甘泉鎮上賣豆腐和豆腐乾的店家和攤點,就不計其數了。當時甘泉鎮街道兩旁屋檐下,幾乎都是用線繩串起來的豆腐乾串串,簡直成為甘泉一道風景線,一個標誌。那時的街道很窄,大約二四米寬,騎騾子、騎馬的人經過街道,那豆腐乾串串就在眼前和手邊,看得眼饞,由不得伸手摘一串吃。有的既買豆腐又買豆腐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甘泉縣駐有很多軍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甘泉豆腐和豆腐乾的名氣,也就由這些來來往往的人們,傳到四面八方。舊時甘泉豆腐和豆腐乾,在延安附近民間流行,豆腐銷售較快,而豆腐乾人們或者將它當作一種零吃,或者在飲酒時當作小菜,銷售量並不大。1983年,縣招待所將它引進到宴會餐桌上,款待上邊和外邊來的賓客。這便使豆腐乾聲名進一步大振和遠揚。1996年,縣上決定對它進行現代化生產,開始改變手工作坊或主要依靠人工勞動的土辦法,生產逐步向規模化、現代化轉型,使得甘泉豆腐和豆腐乾的數量和質量都上了一個新台階。首先引進設備進行現代化生產的就是甘泉縣政府招待所,他們率先建立了甘泉縣美水食品有限責任開發公司,他們生產的“美水”牌豆腐和豆腐乾經過正式鑑定,申請了專利並在第四屆中國楊凌農業博覽會上獲得后稷金獎。2004年8月,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縣招商局、工商聯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甘泉縣豆製品行業協會正式成立。從此,甘泉豆腐和豆腐乾生產走上了規範化發展。目前,甘泉已有個體豆腐生產加工戶40家,豆腐乾生產企業湧現了“宏利”、“八千里”、“綠寶”、“鵬德”、“長青”、“家珏”、“桃花”、“雙青”等8個生產廠家。豆腐乾全部進行真空包裝,批量進入陝西省和全國一些市場。甘泉豆腐和豆腐乾之所以品質優良,與本地的泉水有很大關係。甘泉素稱“美水之鄉”,傳說隋煬帝當年到甘泉飲之志清神爽,遂賜名“美水泉”,取入禁內,為皇宮專用“貢水”。用美水做出的豆腐和豆腐乾,既好吃,又耐放。採用雙青豆製作的甘泉豆腐乾,色墨綠如翡翠,似寶石,油質豐富,光彩奪目,香氣四溢,不由得叫人不垂涎三尺。

相關物品

一、傳統豆腐和豆腐乾製作器具:
1、篩選和泡豆用具:主要有簸箕、篩子、大缸等。 

..

 
2、磨漿和篩漿用具:主要有石磨(現在用小型打漿要代替)、豆腐包(沙布)、水桶等。
3、燒漿及壓榨用具:主要是大鍋和壓榨豆腐的容器。容器用木板做成,四周及底部留有多處圓眼,使排漿順利。
4、涼曬豆腐乾用具:大炕數個,在熱炕上炕去主要水份。
二、現代化豆腐和豆腐乾製作器具:
主要有篩選機、泡豆器、分離式磨漿機、自行燒漿機、篩漿器,點鹵器、壓榨機活動式涼曬架、烘烤機、切絲機、裝袋控空(氣)機、高壓殺菌器等。

瀕危狀況

豆腐和豆腐乾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原料相對緊張,影響企業正常生產。主要原因:一是退耕還林後,豆類作物面積減少。二是紅小豆價格高於雙青豆,農民種紅小豆的多。三是雙青豆單產低而不穩,良種退化。四是流動資金短缺,無力收藏大量原料。
2、融資比較困難,規模化生產受阻。一是沒有健全的貸款擔保機制。二是企業信用等級不高,金融部門有後顧之憂。三是銀企合作的相關政策和協作機制不到位。四是相關政策和措施不到位。
3、品牌意識淡薄,市場占有率低。一是沒有很好的宣傳和包裝。二是沒有能力做更大更有影響的廣告宣傳和市場行銷。三是企業主多為白手起家,品種意識淡薄,思想觀念保守。
4、缺乏優秀人才,經營、管理落後。豆腐乾企業是土生土長的地方企業,普遍是家庭管理、作坊式生產、粗放式經營、等待式銷售,不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

保護計畫

目前已投入資金情況:
2001年縣政府投資500萬元,修建“宏利”豆業食品開發公司。
一、主要保護內容
為保護豆腐和豆腐乾的正常發展,制定五年計畫,由甘泉豆製品行業協會負責管理,督導、組織實施。保護計畫要點如下:
1、靜態保護
(1)進一步全面細緻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全縣生產製作豆腐和豆腐乾的戶數和企業數量。
(2)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

..

2、動態保護
(1)原料採取走“公司十農戶”的路子,實行訂單生產,保護價全部收購,調動農民種雙青豆的積極性,使企業和農戶實現“雙贏”。
(2)設立由財政、企業、雙方出資的擔保基金,為企業貸款提供擔保。
(3)建立“企業十協會十金融機構”合作模式,在信譽擔保,服務協調,互相監督等方面,發揮行業協會的“介紹人”作用。
(4)引進優秀生產技術人才,實現“土洋”結合,開發特色產品。使甘泉豆腐和豆腐乾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名牌食品。
(5)引進先進的現代生產設備(生產、烘乾、殺菌、包裝、檢驗等)全面提高產品質量。
(6)在“引進來”的同時,更要“走出去”,學習借鑑外地先進的生產技術,實現“內外”和諧對接,使產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成立甘泉縣豆製品行業協會。
2、按照“企業自主、農民自願、政府引導”的原則,發展和促進豆類種植。
3、建立銀企合作機制,服務特色產業發展。
4、實施人才戰略,全面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5、搭建發展平台,最佳化發展環境。
6、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協調、自律”作用,逐步規範和促進豆腐和豆腐乾產業發展。
三、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保護措施:全面普查豆腐和豆腐乾生產狀況;預期目標:1、豆類產業底子清。2、豆腐年產達80萬公斤,豆腐乾年產達3000噸。
2007年保護措施:與農民簽定訂單生產雙青豆契約;預期目標:1、豆腐年產達90萬公斤。2、豆腐乾年產達4500噸。
2008年保護措施:建立農產品加工示範園;預期目標:1、豆腐年產達100萬公斤。2、豆腐乾年產達6000噸。
2009年保護措施:豆腐乾廠家全部引進現代化生產設備;預期目標:1、豆腐年產達110萬公斤。2、豆腐乾年產達8000噸。
2010年保護措施:豆腐乾廠家全部引進生產技術人才;預期目標:1、豆腐年產達120萬公斤。2、豆腐乾年產達10000噸。
四、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在興辦企業、擴建增產、融資發展、土地協調、環境保護、獎勵扶持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2、鼓勵吸引有志創業的優秀人才以各種形式到企業就職,人事部門要積極為企業提供人事勞資代理服務。
3、建立幫扶機制,發揮整體合力,實施全程服務。
4、集中整治“三亂”現象,堅決杜絕“吃、拿、卡、要”,取消不合理收費,認真推進稅收優惠政策。
五、建立機制
在實施五年保護計畫中,要重點建立五人保護機制,具體是:
1、在企業發展上“定標”,工作決策時“定項”,領導班子“定人”,協會“定責”,資金扶持上“定額”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與農民簽定訂單生產,確保原料充足,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
3、定期對豆腐生產個體戶和企業上崗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的學習機制。
4、定期檢查、監督,確保食品衛生,嚴把質量關的約束機制。
5、實行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廣告牌匾、統一衛生質量、統一宣傳報導的“五統一”運營機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