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鬲

基本信息

拼音

wǎ gé ㄨㄚˇ ㄍㄜˊ

詞語解釋

瓦鬲
古代陶製的炊器。三足,形似鼎而無耳。《孔子家語·致思》:“ 魯 有儉嗇者,瓦鬲煮食。”《晉書·四夷傳·肅慎氏》:“無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
關於陶器的文字記載,非常豐富。戰國時撰的《世本》中記有“昆吾作陶”、“神農耕而作陶”,明確將陶器發明推到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古史考》中記載:“黃帝作釜甑。”春秋時的《考工記》說:“茹毛飲血,非所以養生,聖人教之以火化……炊米以為食,鬲甑之器用焉。”也可作為那個時期的文字證據.
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認為,從考古學的角度我國可大致分為6個大的文化區系:
1.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包括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和仰韶文化);
2.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包括大汶口—龍山文化);
3.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主要為仰韶文化);
4.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包括馬家浜—良諸文化、河姆渡文化);
5.以環洞庭湖和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包括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
6.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印紋陶文化、石峽文化)。
這些地區陶器的出現與發展既各有特色又互相影響。(見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為例,它主要包括了遼河區域、內蒙古的河套與河曲地帶、隴西,曾出現了著名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在這一地區出土的帶有饕餮紋的瓦當和獨具特徵的“燕式鬲”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
鬲這種毫不起眼的土陶器和它的夥伴身上,可以破解出中國遠古文明的“天書”,認識許多問題.鬲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之後、黑陶之前的四五千年間,消失在公元前5至4世紀之間。整個過程大約相當於中華古文明的一半歲月。也就是說,鬲這位“老壽星”曾經見證了中華古文明史的前半段的漫長曆程。雖然史學界稱中國古文化為“鼎鬲文化”,與鼎並稱,但鬲卻最具有中國特色,而且世界各地都沒有見過類似的器物。
鬲,三足,內空。前期為陶製,商至春秋時期出現了銅鬲。鬲的三隻袋足接觸火的面積大,炊煮熱得快,很適於煮水和煮大塊的肉,但不適於煮粥。因為它三足內空,既不利於攪拌,又容易沉底,產生焦糊。後來空足縮小,甚至取消了空足,變成了陶釜(圓底)與陶罐(平底)。在釜與罐下安上三個足,就成了鼎。
陶鬲可以煮水、煮肉。陶罐、陶釜、陶鼎可以煮水、煮大米或小米,也可以摻菜煮粥,但都不適於蒸米飯。為了蒸米飯,必須要炊具底部貯水而且要把食物架於水面之上,利用蒸汽把食物蒸熟,於是先人們就發明了陶甑(zèng)。後來甑鬲鑄為一體,名曰甗(yǎn),作為同時可蒸多種食物的炊具。
就是這種在中國祖祖輩輩相襲,不論大人小孩都會的用水氣蒸飯的方法,直到近代,西方人才將之用於生活炊煮。對於此項發明,我們並不以為然,倒是一位老外、英國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先生在為我們打抱不平:“西方的許多科學發明,只是為中國人的發現做了注釋。”他以此來“使人們想起過去不幸被人忽視和不被承認的許多東西”。
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文明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創造了上古文明世界最突出的成就。最直接的證據是古陶器上刻畫的“文字”,和已成文字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有兩個陶器象形字“酉”和“丙”。
“酉”是尖底瓶(▽),“丙”就是三個尖底瓶的組合( ▽▽ ▽)。“酉”和“丙”都不是一般生活用品字,而是當時的兩種祭器,是社會分化後的專業化文明的產物,是國家產生的象徵。其年代可追溯到五千年以上,足以證明中華文明超過五千年.
商代雖進入青銅時代,陶器仍在流行,不但有灰陶、白陶,而且還有釉陶。釉陶是中國瓷器的雛形。周代至戰國出現了青色釉陶,它是青瓷的萌芽,器形有壺、敦、匜、爐等。兩漢出現了多種色彩的釉陶。三國時期,敷色釉出現了成熟的青瓷,瓷器製造進入了發展時期。但是陶器的缸、罐、瓮、盆等卻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傳承至今。其中佼佼者如宜興紫砂壺至今仍然是馳名中外的珍貴茶具.
陶器的出現是我國古食文化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創舉。它對後世的食文化中各種質料(瓷、漆、銅等)器物的產生,在物理化學知識、高溫技術上,為制瓷術、冶金術的產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造型和裝飾美化上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因而,就食文化價值而言,陶器不但是中國食文化的早期文明成果,也是中華古文明的曙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