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彭克

瓦爾特·彭克

瓦爾特·彭克(Walther Penck,1888年8月30日---1923年9月29日)德國地貌學家、地質學家,阿爾布雷希特·彭克之子。

基本信息

簡介

瓦爾特·彭克(Walther Penck , 1888~1923)。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生於維也納,卒於斯圖加特。A.彭克之子。曾任君士坦丁堡大學和萊比錫大學教授。考察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德國中部和小亞細亞的地質、地貌。提出地貌演化學說,山麓階梯概念,大褶皺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相關的沉積方法,山坡平行後退理論。

地貌演化學說

曾深入研究南美洲、德國中部及小亞細亞等地地質地貌。提出了與W·M·戴維斯侵蝕輪迴說不同的地貌演化學說。認為地貌演化實質是地殼運動的性質和過程的反映,地貌學不以解釋地表起伏形態為最終目標,應為了解內力作用的性質與過程提供線索與論證。著有《地貌形態分析》等。

地貌學的哥白尼

瓦爾特·彭克遺著《地貌的形態分析》(Die Morphologische Ana-lyse,1912年)經他的父親阿·彭克的審校出版。瓦·彭克被譽為“地貌學的哥白尼”,他針對“地理輪迴”學說,進行了系統、尖銳的批評,指出:在一個抬升地塊邊緣的原始陡坡將會與原始地面位置平行處向後退,來維持其陡坡形態不致被夷平。其後各階段的抬升將呈現一系列的陡崖,逐個後退;而河流將流過一系列的侵蝕交叉點。每個點的基準面不同,逐個向河源後退。

戴維斯學說挑戰者

戴維斯學說的主要挑戰者是瓦爾特·彭克。彭克指出:下切是在無窮小的地質時段完成的,在每一個時段產生出具有特定坡度的斜坡單元,這個坡度取決於下切量和發育坡面的剝蝕量.在切入均勻物質的坡面上,風化量和剝蝕量在每一小段中應是恆定的,因此迅速下切產生的斜坡單元應比緩慢下切所形成的斜坡單元來得陡,而陡坡單元一旦形成,以後的剝蝕就被假定為在坡度不改變的情況下引起的斜坡單元的後退.在彭克的圖像中,坡度是平行後退的,並且順坡向上移動;當侵蝕迅速時,形成凸形坡面,侵蝕變弱時,發育凹形坡面.

在野外觀察中,彭克的剖面被發現主要發育於乾旱區,而在普遍的濕潤半濕潤區,戴維斯的剖面是基本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