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恭村

瓦恭村

該行政村隸屬五華區廠口鄉,地處廠口鄉西北邊,距廠口鄉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區40公里。轄區內共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42戶,有鄉村人口3043人,其中農業人口3043人,勞動力198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819人。

基本信息

瓦恭村村委會
全村國土面積35.7平方公里,海拔2020米,年平均氣溫 14 ℃,年降水量67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369.05 畝,人均耕地 0.8畝,林地 48020.74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如3171.5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29.19 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瓦恭村山林梯田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369.05畝(其中:水田582.7 畝,旱地1787.356畝),人均耕地0.78畝,主要種植包穀、稻穀、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48020.7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912.90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1.29畝,主要種植板梨、核桃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2畝,其中養殖面積30畝;其他面積 3,113畝。有鈦鐵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瓦恭村村內道路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751戶通自來水,有3 戶飲用井水,有 545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3.37%)。有842戶通電,有62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69 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88.36%、 73.99%和79.4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5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8戶(分別占總數的53.68%和40.14%)。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7 輛,拖拉機86 輛,機車67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886.80 畝,有效灌溉率為 39.1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86.8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9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44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9戶;建有小水窖50 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44 戶。全村有1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養殖業、板栗,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63.6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9.28%。該村目前計畫大力發展蔬菜、核桃產業。

文化教育

瓦恭村課間操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38.4 平方米,擁有教師19 人,在校學生411人,距離鄉中學1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1人,其中小學生301人,中學生110 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 2 個。

人文地理

瓦恭村村莊全貌

瓦恭村委會隸屬五華區廠口鄉政府,地處廠口鄉西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廠口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區40公里。東鄰富民縣大營鎮束核村委會 ,南鄰富民縣大營鎮東元村委會,西鄰富民縣赤舊鄉東核村委會,北鄰散旦鄉散旦村委會。轄禹都甸、上瓦恭、下瓦恭等12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842戶,有鄉村人口3043人。
該村設有1所國小,1個衛生所,轄12個村民小組,分別是:草鞋田、禹都甸、清水塘、秧草溝、新寺、新田、老里角、上瓦恭、下瓦恭、上魏家、中魏家、下魏家。

瓦恭村田野風光

瓦恭是彝語的譯音,意為山腳水多的地方。明、清屬沙浪里,清末屬沙浪堡,民國時屬北新鄉,1952年為瓦恭鄉,1958年為瓦恭管理區,1962年設瓦恭大隊。1977年曾劃屬富民縣散旦公社,1980年仍劃歸西山區廠口公社,1984年3月設瓦恭鄉,駐地上瓦恭。現村委會所在地禹都甸。是西山區飛地,自2004年9月劃歸五華區,仍屬飛地。
禹都甸:是瓦恭村委會駐地,禹都甸是彝語的譯音,禹都--出水處,甸--小壩子,意為出水處的小壩子。
上瓦恭:位於村委會駐地西南面2公里,瓦恭是彝語的譯音,意為山腳水多的地方。因方位在上,故名。
下瓦恭:位於村委會駐地西南面4公里,瓦恭是彝語的譯音,意為山腳水多的地方。因方位在下,故名。
清水塘:位於村委會駐地西北面2公里,舊時有一水塘,清澈見底,故名。
新田:位於村委會駐地西南面4公里,該村屬苗、彝、漢雜居。在本地區是新開墾的田,故名。
秧草溝:位於村委會駐地西北面8公里,該村屬漢、苗雜居。舊時溝內長滿秧草,故名。散點式聚落。
上魏家:位於村委會駐地東面3公里,據魏氏後裔保存的家譜記載,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魏姓到些箐居住,聚落於箐上部,稱上魏家。
中魏家:位於村委會駐地東面2公里,據魏氏後裔保存的家譜記載,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魏姓到些箐居住,聚落於箐中部,稱中魏家。有一池蓮花滿塘,故又名蓮花塘。
下魏家:位於村委會駐地東南面5公里,據魏氏後裔保存的家譜記載,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魏姓到些箐居住,聚落於箐下部,稱下魏家。
新寺: 位於村委會駐地西南面5公里,該村是彝族居住地。據建寺碑記,明萬曆辛巳年(1581年)在此建寺。是本地區最先建的寺,名先寺,或稱仙寺,村因寺得名,而演寫為新寺。
草鞋田:位於村委會駐地東北面2公里,苗族。俗傳,是禹都甸村王富林之祖輩,賣草鞋的錢買得的田。故名草鞋田。村名因之。
李角:位於村委會駐地西南面7公里,民國初期(1911-1920年),名叫李角的人在此住過,故得名老李角。因"角"是多音字,易混。1981年地名普查時將"角"改為"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