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衛士

環保衛士

張翼飛,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淡水與海洋項目的宣傳官,濕地使者行動的聯絡人、培訓師。由一個關注環保的新聞人轉行成為一名職業環保工作者,他對自己的選擇至今無悔。

環保衛士環保衛士
濕地使者-----張翼飛

張翼飛,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淡水與海洋項目的宣傳官,濕地使者行動的聯絡人、培訓師。由一個關注環保的新聞人轉行成為一名職業環保工作者,他對自己的選擇至今無悔。

從杭州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張翼飛考入了新華社湖南分社。很快,他對環境新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用手中的筆呼喚社會對長江生態的關注,他用鏡頭記錄了自然所遭受的創傷。

2001年參加第一屆濕地使者的採訪報導,使張翼飛對環保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也對自己的人生定位產生了新的思考。“那年11月1日,我跨出了一大步,由一個關注環保的新聞人成為一名職業環保工作者。我們大學同學27個人里,改行的只有我一個。有人在班級主頁上專門發出了一個‘關於張翼飛改行的問卷調查’,很多人表示不理解我的選擇。我想,唯一的理由是對自然發自內心的愛。”

自2002年負責濕地使者行動以來,張翼飛從策劃方案、聯絡高校、組織評估到開展培訓,從頭忙到尾;一個項目做完緊接著又是新一輪的探索和思考。“環保沒有量化的指標,總有做不完的事。這座山永遠沒有頂峰,你只有堅持不懈向上攀登。”

身體瘦弱、有些憔悴的張翼飛經常處於“在路上”的狀態。“有時候背上背包、搭個帳篷,在社區一呆就是幾個月,一年當中差不多有半年在為濕地的事到處奔波。”張翼飛一年的休假不足十天;即使是過年,他也要抽空跟大自然親密接觸。除了到各地艱苦地遊說,到保護區做項目評估,參加與各國環保組織的交流、學習,每天還要處理大量的電子郵件、傳真和檔案,睡覺對張翼飛經常是“奢侈”的享受。

一次,一個八九歲的小學生跑過來對正在做生物知識普及的大學生說,“叔叔,我認識你,你去年來講過,我記得很清楚。”張翼飛說,“當時在場的人都被震撼了。這是對我們這些環保人最高的褒獎。”

從2001年“將知識帶回家鄉”、2002年“走進國際重要濕地”、2003年“追尋通江湖泊”到今年的“生命之河:從高山到大海”,濕地使者行動影響越來越大,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用愛心去呵護濕地———這些物種的天堂、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和世界文明的搖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2月2日“世界濕地日”,我國公布的總面積為196萬公頃的14塊濕地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為全球第71份“獻給地球的禮物”,這也是中國大陸獻給地球母親的第一份禮物,是13億中國人呵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份心意。

說到這兒,張翼飛一臉的興奮,“每個人都是地球的一分子,每一份堅持、每一份認真、每一份智慧聚集起來,自然就有了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