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杜絲勒

瑪麗·杜絲勒

瑪麗·杜絲勒,Marie Dressler,出生於1868年11月9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科堡,死於1934年7月28日,是加拿大一位音樂教師的女兒,1914年踏入電影界發展,與卓別林合演根據她演出過的舞台劇改編成的電影《蒂麗情史》,初上銀幕便有不俗表現。之後又主演了幾部類似題材的電影。但無聲電影帶給她的發展空間十分有限,初涉銀幕發展的她卻因此在舞台劇方面遭到重大失敗,為此她轉而前往法國發展,力圖扭轉頹勢。但在法國除拍一些喜劇短片外,也並無太大發展。後來得遇好萊塢先驅導演阿倫.德萬,得以在他執導的影片《快樂的姑娘》中飾演一小角

Marie Dressler
出生
9 November 1868
Cobourg, Ontario, Canada
去世
28 July 1934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SA. (cancer)
相貌平常但才華出眾的瑪麗.德雷斯勒是加拿大一位音樂教師的女兒,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科堡。十四歲是參加職業劇團,後去美國百老匯演出,當時在美國、英國的劇壇頗有名氣。1914年踏入電影界發展,與卓別林合演根據她演出過的舞台劇改編成的電影《蒂麗情史》,初上銀幕便有不俗表現。之後又主演了幾部類似題材的電影。但無聲電影帶給她的發展空間十分有限,初涉銀幕發展的她卻因此在舞台劇方面遭到重大失敗,為此她轉而前往法國發展,力圖扭轉頹勢。但在法國除拍一些喜劇短片外,也並無太大發展。後來得遇好萊塢先驅導演阿倫.德萬,得以在他執導的影片《快樂的姑娘》中飾演一小角色。後又知遇米高梅公司的著名女導演、演員弗朗西絲.馬里恩,主演了馬里恩執導的《卡拉漢和墨菲兩家人》。此後,她和女影星波莉.莫蘭搭檔,成功地演出了不少影片。有聲電影時代的到來,為她帶來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其事業因此達到顛峰。這一時期,她的經典之作包括她與葛麗泰.嘉寶合演的《安娜.克烈斯蒂》、與華萊士.皮萊主演的《拯女記》以及和琪恩.漢旭主演的《愛瑪恨史》。憑藉在《拯女記》中的出色表演,最終贏得當年的奧斯卡影后桂冠,並且在之後的三年里連續成為美國十大賣座影星之一。於1934年7月28日去世。
原名
Leila Marie Koerber
身高
5' 7" (1.70 m)
婚姻
George Hoppert (1900 - 1906) 1 daughter
片酬
Tillie's Punctured Romance (1914) $35,000
星星位置
1735 Vine St.
演 出
1 Dinner at Eight 晚宴 【1933】
晚宴(台)
2 Going Hollywood 前往好萊塢 【1933】
前往好萊塢(其他)
3 Emma 艾瑪 【1932】
4 Anna Christie 安娜克莉絲蒂 【1930】
安娜克莉絲蒂(台)
5 Min and Bill 拯女記 【1930】
拯女記(台)
6 The Divine Lady 女神 【1929】
女神(台)/女神(港)/神聖的女人(其他)
7 The Hollywood Revue of 1929 【1929】
奧斯卡獎 Oscar
1932 提名 最佳女演員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Emma (1932) 艾瑪
1931 獲獎 最佳女演員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Min and Bill (1930) 拯女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