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木活字印刷術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

木活字印刷術看起來很神奇,這個技術,估計現在會的人已經不多了。師傅現場展示技法,要在如此小的方塊上,要寫上工整的楷體,而且還是要反轉來寫。引的現場的民眾嘖嘖稱奇。老師傅告訴記者,他從事這個行業,已經有30多年了,要入這個行業,可是沒那么簡單啊。東源木活字印刷術是編印宗譜緊密相聯的。基本製作工序為:開工(採訪)-譽清-(理稿)-檢字-排版-校對-刷印-打圈-劃支-填字-分譜-草訂-切譜-裝線-封面-裝訂。平時需做好取材、制字模、寫字(字形相反)、刻字等基礎工作。取上好棠梨木,經雨淋日曬自然乾燥後製作字模,刻老宋體,製成一個個的木活字,以備排版用。

簡介

瑞安木活字印刷,是中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具有極高的歷史人文價值,
..
是活字印刷術源於中國的最好實物明證。主要流布於浙江省瑞安市西南部的平陽坑鎮及曹村鎮一帶。瑞安市平陽坑鎮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自元朝初年王法懋始至當代王超輝(1955年出生)為止,已傳承了14代,計800多年的歷史,瑞安木活字印刷完整地再現了中國古代活字印刷的傳統工藝,原汁原味,具有極高的歷史人文價值。

源流

公元1041-1048年,宋仁宗慶曆年間,平民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採用膠泥為材料,成為中國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的四大發明之一。公元1298年,元成宗大德二年,王禎採用木活字印刷《旌德縣誌》成功,是歷史上最早套用木活字印刷術的記載,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與其如出一轍。 

..

 
元泰定年間,瑞安東源王氏家族第十一世祖先王法懋梓輯宗譜,木活字印刷技術開始在家族中代代傳承,並通過聯姻和帶徒,傳授給異姓家族
公元1626-1627年,明熹宗天啟六七年間,王法懋一支後裔王思勛五兄弟從福建安溪遷徙到浙江平陽翔源,把木活字印刷技術帶到浙南地區。
公元1736年,清乾隆元年,王思勛第四代孫王應忠率家人遷居瑞安平陽坑東源村,木活字印刷技術在這裡紮根並傳承至今。
19世紀,清道光至民國年間,有史記載和譜牒實物為證,王寶忠王汝霖、王魯等許多東源王氏家族成員以木活字印宗譜為業。 

19世紀後期,清光緒年間,東源王氏家族王寶書創作“鳳列盤岡體貌鮮”七言撿字律詩,流傳至今,是中國印刷史上撿字口訣的一項孤例。
1948-1950年,東源王氏家族的《太原郡王氏宗譜》編修完成,其中留存了家族修譜的史料。
1968-1975年,東源王氏家族王超輝、王釧巧等和其他一些年輕人入行學習木活字印刷技術,成為當今木活字印刷技術的代表性傳承人

..

2007年,木活字印刷技術先後被認定為瑞安市、溫州市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文化部確定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術為載體,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中國活字印刷術”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以瑞安木活字印刷術為載體的“中國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序

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是編印宗譜緊密相聯的。基本製作工序為:開工(採訪)——譽清(理稿)——檢字——排版——校對——刷印——打圈——劃支——填字——分譜——草訂——切譜——裝線——封面——裝訂。平時需做好取材、制字模、寫字(字形相反)、刻字等基礎工作。取上好棠梨木,經雨淋日曬自然乾燥後製作字模,刻老宋體,製成一個個的木活字,以備排版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