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物地球化學:環境風險評價

17.2.1 18.2.1 18.2.3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化學工業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6月1日)
平裝: 26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122049865
條形碼: 9787122049865
尺寸: 25.6 x 18.2 x 1.2 cm
重量: 458 g

作者簡介

作者:(俄國) 弗拉基米爾·巴什金 (Vladimir N.Bashkin) 譯者:鞠美庭 張磊 方景清

內容簡介

現代生物地球化學:環境風險評價》由俄羅斯著名生物地球化學家Vladimir N?Bashkin教授編著,書中系統介紹了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一般特徵,並對導致人類和生態系統環境風險的有關機理進行了分析。《現代生物地球化學:環境風險評價》選擇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歐亞大陸、裏海的研究案例,對石油/天然氣、金屬礦以及城市和農業的人工生物地球化學亞區的暴露評價進行了探討,對氮、硫、重金屬、POPs等的全球越境遷移進行了分析,研究了驅動生物地球化學食物網的主要機理,探討了暴露途徑的定量分析及其在環境風險評價中的套用。

目錄

第1部分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污染暴露1
第1章 生態系統風險評價2
1.1 環境影響評價、風險評價的概念以及二者的結合使用方法2
1.2 環境風險評價的生物地球化學方法4
1.3 風險評價與環境影響評價相結合以更好地處理生態相關問題4
1.4 EIA中生態系統影響評價:方法的機遇與挑戰5
1.5 用於生態系統風險評價的臨界負荷與分級(CLL)方法8
1.6 IER和REA計算的不確定性12
1.7 在EIA中套用CLL的益處13
第2章 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結構14
2.1 陸地生態系統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特徵14
2.2 生物圈內有機體的生物地球化學分類與模擬17
2.2.1 生物圈的生物地球化學分類17
2.2.2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擬方法進行生物圈繪圖18
2.3 大陸、區域與地方範圍內環境風險評價的生物地球化學繪圖22
2.3.1 生物地球化學繪圖方法22
2.3.2 亞歐大陸北部區域的生物地球化學繪圖23
第3章 生物地球化學標準27
3.1 作為成酸化學物質的生物地球化學標準的臨界負荷27
3.1.1 計算臨界負荷的一般方法27
3.1.2 套用生物地球化學模型PROFILE計算臨界酸度負荷29
3.1.3 臨界酸度負荷的生物地球化學參數起源30
3.2 作為重金屬生物地球化學標準的臨界負荷33
3.2.1 重金屬臨界負荷計算的一般方法33
3.2.2 與重金屬臨界負荷受體選擇有關的生物地球化學參數34
3.2.3 重金屬臨界負荷的計算方法39
第4章 探究生態系統臨界點的生物地球化學方法43
4.1 依據臨界負荷計算的環境風險評價43
4.1.1 ERA框架及導致酸化的項目開發的臨界點43
4.1.2 套用CL和ERA計算生態系統酸度負荷的比較分析45
4.2 重金屬臨界負荷計算的生物地球化學臨界點46
4.2.1 德國重金屬臨界負荷的計算和繪圖46
4.2.2 俄羅斯的歐洲部分中Cd和Pb的臨界負荷的計算與繪圖47
第5章 人類暴露評價的生物地球化學方法54
5.1 人類健康的生物地球化學和生理學特性54
5.1.1 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結構和癌症臨界點55
5.1.2 不同生物地球化學亞區內癌症風險的臨界點56
5.2 人為生物地球化學亞區和農業生物地球化學亞區中人類健康的臨界點66
5.2.1 人類生物地球化學研究的生理臨界點66
5.2.2 人類健康臨界點與克里米亞(半島)乾草原地區污染之間相互關係的案例研究68
第2部分自然界生物地球化學特徵的暴露評價75
第6章 北極苔原帶76
6.1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污染物暴露的地理特徵76
6.1.1 景觀和植被的影響76
6.1.2 植物的污染物暴露和化學成分77
6.1.3 土壤對污染物暴露的影響78
6.2 極地地區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暴露評價79
6.2.1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79
6.2.2 空氣和地面污染物暴露80
6.3 苔原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暴露評價80
6.3.1 植物對污染物的吸收80
6.3.2 苔原土壤和污染物暴露80
6.3.3 污染物暴露與苔原生態系統生產力80
第7章 寒帶和亞寒帶82
7.1 森林生態系統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污染物暴露82
7.1.1 氮循環和暴露途徑83
7.1.2 硫循環與暴露途徑84
7.1.3 磷循環與暴露途徑84
7.1.4 碳循環與暴露途徑85
7.2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污染物暴露的地理特徵87
7.2.1 北美森林生態系統87
7.2.2 西北歐亞大陸的雲杉森林生態系統88
7.2.3 北歐亞大陸的沼澤生態系統91
7.2.4 中歐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92
7.3 寒帶和亞寒帶的土壤水系統中生物地球化學通量及暴露途徑93
7.3.1 土壤介質特徵93
7.3.2 土壤水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暴露過程95
第8章 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帶99
8.1 乾旱半乾旱氣候帶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污染物暴露99
8.1.1 乾旱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暴露途徑99
8.1.2 水和空氣遷移在污染物暴露中的作用100
8.1.3 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在乾旱生態系統暴露途徑中的作用102
8.1.4 濕度在草原和沙漠生態系統的土壤暴露途徑形成中的作用103
8.2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污染物暴露的地理特徵103
8.2.1 歐亞大陸南烏拉爾地區乾旱草原生態系統103
8.2.2 東歐平原的草甸草原生態系統104
8.2.3 中歐亞地區的乾旱沙漠生態系統105
第9章 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帶107
9.1 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帶中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污染物暴露107
9.1.1 熱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化學物質的暴露途徑107
9.1.2 熱帶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暴露特徵107
9.1.3 土壤水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暴露途徑109
9.2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污染物暴露的地理特徵110
9.2.1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污染物暴露110
9.2.2 季節性落葉熱帶林和多樹熱帶草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污染物暴露112
9.2.3 乾旱熱帶沙漠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污染物暴露113
9.2.4 紅樹林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污染物暴露114
第3部分人工生物地球化學亞區的暴露評價117
第10章 石油與天然氣的生物地球化學亞區118
10.1 油氣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學進程118
10.2 石油組分形成(過程中)的地質學和生物學因素120
10.3 關於石油的人工生物地球化學亞區中的生態風險評價特性122
10.3.1 石油的縱向遷移122
10.3.2 石油的橫向遷移123
10.3.3 石油污染區域時空演化124
10.3.4 環境風險評價的生物地球化學特性126
第11章 金屬礦的生物地球化學亞區127
11.1 金屬毒性的環境排名127
11.1.1 生物地球化學食物網中的重金屬遷移127
11.1.2 重金屬來源及其在環境中的分布128
11.2 金屬的套用130
11.2.1 汞的人為負荷130
11.2.2 鉛的人為負荷130
11.2.3 鎘的人為負荷131
11.3 金屬暴露區域的生物地球化學技術構成132
11.3.1 鐵礦區132
11.3.2 非鐵礦區132
11.3.3 鈾礦133
11.3.4 農肥礦產134
第12章 城市生物地球化學亞區135
12.1 市區分級標準135
12.2 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態問題135
12.3 城市生物地球化學特徵136
12.4 市區暴露評價的現代方法136
12.5 亞洲城市空氣污染的實例研究137
12.5.1 室外污染137
12.5.2 室內空氣品質140
12.5.3 城市空氣污染及健康影響141
第13章 農業生物地球化學亞區144
13.1 農業化學品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影響144
13.1.1 無機肥料144
13.1.2 農業景觀中氮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擾動145
13.1.3 農業景觀中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擾動145
13.2 農業景觀中農藥的影響147
13.2.1 亞洲國家的農藥147
13.2.2 環境暴露的主要途徑148
13.2.3 DDT環境暴露途徑的實例150
第4部分區域尺度上的環境風險評價153
第14章 加州案例研究154
14.1 硒的影響研究154
14.1.1 加州的聖華金流域154
14.1.2 美國飼料作物中的硒156
14.2 污染物暴露途徑156
14.2.1 化學暴露156
14.2.2 個人、室內和室外顆粒物暴露的特徵157
14.2.3 鈹的暴露158
14.3 職業性暴露158
14.3.1 對多種農藥的職業性暴露158
14.3.2 對砷的職業性暴露158
14.3.3 空氣污染物159
14.4 癌症研究160
14.4.1 兒童癌症研究計畫160
14.4.2 成人癌症研究計畫160
14.5 呼吸影響的研究161
第15章 歐亞大陸案例研究162
15.1 硒引發疾病的環境風險評價162
15.1.1 北歐亞大陸162
15.1.2 中國生態系統中的硒163
15.2 鈷鋅鎳引發疾病的環境風險評價165
15.2.1 俄羅斯南烏拉爾地區重金屬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165
15.2.2 地方病的生物地球化學暴露途徑167
15.3 空氣污染引發疾病的環境風險評價168
15.3.1 城市空氣污染的健康影響評估168
15.3.2 人類健康風險評估168
15.3.3 流行病學案例研究169
第16章 裏海環境172
16.1 環境現狀172
16.1.1 地質生態情況172
16.1.2 油氣相關的污染174
16.1.3 油氣運輸問題174
16.1.4 農業、工業和城市廢物的排放176
16.1.5 過度捕撈和偷捕176
16.1.6 海平面的波動177
16.1.7 關於ERA的環境立法和環境法規177
16.1.8 裏海環境展望178
16.2 生物地球化學特徵179
16.2.1 生物地球化學食物網179
16.2.2 重金屬179
16.2.3 有機氯污染物182
16.2.4 有機氯殺蟲劑的環境風險管理184
16.3 輸入裏海的污染物環境風險評價的概念模型184
16.3.1 DDT和HCH殺蟲劑184
16.3.2 工業用PCBs186
16.3.3 其他能夠增加POCs環境風險的因素187
16.3.4 概念模型的使用範例188
第17章 氮和硫的越境空氣污染192
17.1 歐洲酸沉降的環境風險評價192
17.1.1 臨界負荷和其超標量的繪圖192
17.1.2 酸化193
17.1.3 富營養化195
17.2 北美地區酸沉降的環境風險評價197
17.2.1 加拿大和美國的酸雨197
17.2.2 酸性物質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排放情況198
17.2.3 北美東部硫酸鹽的濕沉降198
17.2.4 北美東部酸沉降的生態影響200
17.2.5 運用結果導向型臨界負荷實現二氧化硫減排戰略202
17.2.6 根據臨界負荷及其超標量來制定北美地區二氧化硫減排方案205
17.3 亞洲酸沉降的環境風險評價206
17.3.1 亞洲的環境現狀206
17.3.2 亞洲地區的酸雨監測206
17.3.3 東北亞生態系統中各種成酸化合物的臨界負荷值208
17.3.4 中國生態系統中硫和酸度的臨界負荷210
17.3.5 韓國(生態系統中)硫的臨界負荷211
17.3.6 酸沉降對重金屬在食物網中生物地球化學遷移的影響214
第18章 重金屬的越境空氣污染216
18.1 歐洲的重金屬監測216
18.1.1 歐洲的重金屬排放216
18.1.2 汞的二次排放217
18.2 重金屬循環的建模217
18.2.1 大氣遷移218
18.2.2 汞轉化路徑218
18.2.3 去除過程218
18.2.4 模型的發展219
18.3 歐洲鉛、鎘和汞的越境空氣污染219
18.3.1 歐洲的污染等級219
18.3.2 海域的沉降情況222
18.4 北半球特別是中亞地區的重金屬污染評價223
18.4.1 汞223
18.4.2 鉛224
18.4.3 對歐洲生態系統的影響225
18.5 生物地球化學案例研究226
18.5.1 瑞典南部,波羅的海地區226
18.5.2 美國HubbardBrook實驗森林228
第19章 POPs的越境遷移231
19.1 POPs在歐洲國家的沉降評價231
19.1.1 POPs的循環模型231
19.1.2 歐洲的POPs排放231
19.1.3 歐洲的POPs沉降232
19.1.4 在各環境介質中Pcdd/Fs含量的空間分布圖232
19.1.5 歐洲範圍內的越境污染234
19.1.6 POPs在北半球的遷移235
19.2 POPs在土壤介質中的行為模擬237
19.2.1 優先POPs及其在土壤中的允許濃度237
19.2.2 POPs在土壤介質中的遷移238
19.2.3 POPs在土壤中的累積和去除評價240
19.3 二英和二英異構體多氯聯苯對於人類的暴露途徑241
19.3.1 二英的基本描述241
19.3.2 長程越境空氣污染的潛力242
19.3.3 LRTAP衍生物對於人類的暴露途徑244
19.3.4 健康風險描述246
19.3.5 與LRTAP有關的人類健康評價248
第20章 天然氣和石油管線引起的越境遷移249
20.1 石油和天然氣管網249
20.1.1 俄羅斯管網249
20.1.2 美國管網249
20.2 天然氣主管線“亞瑪爾半島西歐”管線250
20.2.1 臨界負荷方法評價環境風險250
20.2.2 污染物的臨界負荷250
20.2.3 天然氣管線周圍的生態系統中污染物臨界負荷的超標值253
20.3 暴露地區的生物地球化學水平255
參考文獻2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