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實驗診斷學:檢驗與臨床

現代實驗診斷學:檢驗與臨床

《現代實驗診斷學:檢驗與臨床(2版)》將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全面介紹了約900個臨床檢驗項目;從試驗方法、測定原理、標本採集,參考範圍、影響因素到結果評價及臨床套用等,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繁簡有度,語言流暢。圍繞讀者關心的問題,結合作者多年臨床和實驗室工作經驗,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觀點及大量重要提示。

編輯推薦

《現代實驗診斷學:檢驗與臨床(2版)》可供臨床各級醫護人員、實驗室技師、臨床藥師、疾病預防和控制人員、醫學院校師生以及社會文化階層人士翻閱、參考。

目錄

第一篇緒論

第一章檢驗醫學的回顧、現狀和展望2

一、檢驗醫學的回顧2

二、檢驗醫學的現狀3

三、檢驗醫學的展望5

第二章如何分析臨床檢驗報告8

一、參考範圍和樣本分布8

(一)參考範圍不是疾病的診斷值8

(二)樣本在參考樣本群中的分布9

二、方法學適用性評價指標10

(一)敏感性、特異性與疾病預測值10

(二)受試者操作特性曲線的套用11

三、疾病識別值和方法學允許誤差11

(一)疾病識別值和臨床決定水平11

(二)實驗室方法學允許誤差12

四、實驗過程的影響因素13

(一)檢驗項目和檢驗時機的選擇13

(二)遺傳背景的影響因素13

(三)生活行為的影響因素15

(四)標本採取的影響因素17

(五)標本轉送和試驗前處理18

(六)實驗室的影響因素19

五、解釋結果應綜合分析20

第三章臨床檢驗標本的留取23

一、血液標本的採取23

(一)血液標本的種類和用途23

(二)採血器材和添加劑24

(三)採血條件和病人準備25

(四)採血技法和注意事項26

(五)糖尿病血糖監測標本27

二、尿液化學標本的留取28

(一)尿液標本種類28

(二)尿液標本留取的注意事項29

第四章質量保證和預防感染安全規則30

一、實驗室質量管理規範30

(一)對醫生的基本要求30

(二)對病人的基本要求30

(三)對護士的基本要求31

(四)對實驗室的基本要求31

二、預防交叉感染安全規則32

第二篇臨床化學

第一章基礎臨床化學檢驗36

一、蛋白質及非蛋白氮化物36

(一)蛋白質36

總蛋白(TP)36

白蛋白(ALB)37

球蛋白(GLO)38

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G)39

血清蛋白電泳(SPEP)39

尿微量總蛋白(uMTP)41

(二)非蛋白氮化物42

血清尿素氮(BUN)42

血清尿素氮與肌酐比值

(BUN/CRE)43

尿尿素氮(uUN)43

血清肌酐(CRE)44

尿肌酐(uCRE)45

肌酐清除率(CCR)46

肌酸(CRN)47

血清尿酸(UA)49

黃嘌呤(XAN)51

氧嘌呤(OP)51

血氨,氨氮(AMM)53

游離胺基酸(FAA)54

支鏈胺基酸/酪氨酸比(BTR)57

同型半胱氨酸57

二、血糖及相關試驗58

(一)葡萄糖和葡萄糖耐量58

葡萄糖(GLU)58

葡萄糖耐量試驗(GTT)61

血糖監測(BGM)63

(二)糖化血紅蛋白和糖化白蛋白64

糖化血紅蛋白(GHb)64

糖化白蛋白或果糖胺(GA,FAM)66

(三)半乳糖和果糖66

半乳糖(GAL)66

果糖(FLU)68

三、血清脂質69

血脂組合(SLP)69

(一)膽固醇70

總膽固醇(TC)70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73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75

(二)甘油三酯78

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78

甘油三酯(TG)78

(三)脂蛋白電泳81

脂蛋白電泳(LPEP)81

四、生物色素83

(一)血清膽汁色素與膽汁酸83

膽紅素(BIL)83

膽汁酸(BA)86

(二)卟啉體與δ?氨基酮戊酸87

卟啉體87

δ?氨基酮戊酸(ALA)88

五、電解質和滲透壓90

(一)電解質90

血清鈉(Na)90

尿鈉(Na)91

血清鉀(K)92

尿鉀(K)93

血清氯,氯化物(Cl)93

尿氯,氯化物(Cl)95

(二)滲透壓95

滲透壓(OSM)或滲透摩拉

間隙(OG)95

六、血氣和有機酸96

(一)動脈血氣和酸鹼狀態96

動脈血氣(ABG)96

(二)靜脈血氣和二氧化碳102

靜脈血氣(VBG)102

二氧化碳(CO2)103

(三)陰離子間隙和有機酸104

陰離子間隙(AG)104

乳酸(LA)104

丙酮酸(PA)105

靜脈血或動脈血酮體(KB)106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107

七、礦物質108

血清鈣(Ca)108

尿鈣(uCa)111

血清無機磷,血磷(IP,Pi)111

尿磷(uP,uPi)113

血清鎂(Mg)113

八、臨床酶學115

(一)心肌酶組合和心肌酶115

心肌酶組合(MEP)115

肌酸激酶(CK)115

肌酸激酶同工酶(CKiso)117

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118

線粒體肌酸激酶同工酶(MtCK,

CKm)119

乳酸脫氫酶(LDH)119

乳酸脫氫酶同工酶(LDiso,LD1~5)120

乳酸脫氫酶同工酶?1(LD1)121

α?羥丁酸脫氫酶(αHBD)121

醛縮酶(ALD)122

(二)肝功能試驗組合和肝臟逸脫酶123

肝功能試驗組合(LFB)123

氨基轉移酶(AT)123

鳥嘌呤酶(GU)或鳥嘌呤脫氨酶

(GDA)126

鹼性磷酸酶(ALP)127

鹼性磷酸酶同工酶(ALPiso)128

骨鹼性磷酸酶(BAP)129

γ?谷氨醯轉肽酶(γ?GTP,γGT,

GGT)130

亮氨酸氨基肽酶(LAP)131

5′?核苷酸酶(5′?N)132

單胺氧化酶(MAO)133

(三)胰腺逸脫酶134

澱粉酶(AMY),胰澱粉酶

(P?AMY)134

胰脂肪酶(PL)136

胰磷脂酶A2(PLA2)137

胰蛋白酶138

胰蛋白酶原活性肽(TAP)139

彈性蛋白酶139

(四)腎臟相關酶141

N?乙醯氨基葡萄糖苷酶(NAG)141

丙氨酸氨基肽酶(AAP)141

甘氨醯哺氨醯二肽基氨基肽酶

(GP?DAP)142

(五)膽鹼酯酶及其他143

膽鹼酯酶(ChE,CHE)143

血清酸性磷酸酶(ACP)145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145

胱氨酸氨基肽酶(CAP)146

基質金屬蛋白酶(MMP?1,

MMP?2,MMP?3)147

醛糖還原酶(GAR;AR)148

腺苷脫氨酶(ADA)149

α?L?岩藻糖苷酶(AFU)150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NSE)150

第二章臨床化學特殊檢驗151

一、特殊蛋白151

(一)營養狀態監測組合151

前白蛋白(PAL)151

視黃醇結合蛋白(RBP)152

白蛋白(ALB)153

(二)貧血鑑別組合154

轉鐵蛋白(TRF)154

鐵蛋白(FER)155

血紅素結合蛋白(HPX)157

(三)急性期反應蛋白組合158

C反應蛋白(CRP)159

α1酸性糖蛋白(α1AG)160

血清澱粉樣蛋白A(SAA)161

結合珠蛋白(HPG)162

銅藍蛋白(CER)164

α1抗胰蛋白酶(α1AT)165

抗糜蛋白酶(ACT)166

乳鐵蛋白(LFR)167

α2巨球蛋白(α2MG)168

(四)腎功能相關微蛋白組合170

α1微球蛋白(α1mG)170

β2微球蛋白(β2mG)171

尿微量白蛋白(mA)172

胱抑素(CysC)174

(五)心肌損傷和冠心病風險預測174

肌紅蛋白(MGB)175

心肌肌鈣蛋白(cTn)176

心肌凝蛋白輕鏈(CMLC)179

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179

載脂蛋白A(ApoA)和載脂蛋白

B(ApoB)181

載脂蛋白C(ApoC)182

載脂蛋白E(ApoE)182

脂蛋白(a)[LP(a)]183

澱粉樣蛋白A?低密度脂蛋白複合體183

(六)膠原代謝與炎症184

Ⅲ型前膠原N末端肽(PⅢP)184

Ⅳ型膠原(ⅣC)、7S膠原(7S)185

透明質酸(HA)186

二、必需微量元素187

(一)血清鐵組合187

血清鐵組合(SIPrf)187

血清鐵(SI)188

總鐵結合力(TIBC)、鐵飽和度(IS)190

(二)微量營養元素192

銅(Cu)192

鋅(Zn)193

硒(Se)195

鉻(Cr)196

錳(Mn)197

鉬(Mo)198

釩(V)199

三、維生素199

(一)水溶性維生素199

維生素B1(VB1)199

維生素B2(VB2)200

煙酸和煙醯胺(NA)201

維生素B6(VB6)202

維生素B12(VB12)203

葉酸(FA)205

(二)脂溶性維生素206

維生素A(VA)206

維生素D(VD)207

第三篇臨床血液學

第一章血液學常規檢驗212

一、全血細胞分析212

(一)紅細胞參數212

紅細胞計數(RBC)212

血紅蛋白(HGB)213

紅細胞比容積(HCT)214

紅細胞指數(EI)215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216

紅細胞分布直方圖217

顯微鏡標本異常紅細胞及其意義218

貧血的診斷和鑑別診斷程式219

(二)白細胞參數223

白細胞計數(WBC)223

白細胞分類計數(DLC)226

(三)血小板參數231

血小板計數(PLT)231

血小板指數(PI)232

二、血液學其他檢驗233

(一)網織細胞、嗜酸細胞計數及

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233

網織細胞計數(RET)233

嗜酸細胞計數(EOS)234

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積分

(NAP)234

(二)血液寄生蟲235

瘧原蟲(MP)235

微絲蚴(Mf)236

(三)紅細胞沉降速率236

紅細胞沉降率(ESR)236

血沉方程K值(ESR?K)237

第二章特殊血液學檢驗238

一、溶血性疾病238

(一)溶血確證試驗238

血漿游離血紅蛋白(FHb)238

尿含鐵血黃素試驗(Roustest)238

(二)溶血鑑別試驗238

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EOF)238

紅細胞溫育滲透脆性試驗(IOF)239

自溶血及糾正試驗(AHCT)239

酸溶血試驗(AHT)240

蔗糖水溶血試驗(SWT)240

冷溶血素試驗(CHT)240

抗球蛋白試驗(AGT)241

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簡易分類241

(三)紅細胞酶缺陷篩查243

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

(G?6?PDD)243

丙酮酸激酶缺陷(PKD)243

(四)血紅蛋白病篩查243

血紅蛋白電泳(HBEP)243

胎兒血紅蛋白(HbF)244

血紅蛋白A2(HbA2)244

血紅蛋白病245

二、出血和血栓性疾病246

(一)微血管和血小板功能246

毛細血管抵抗試驗(CRT)246

出血時間(BT)247

阿司匹林耐量試驗(ATT)247

血塊退縮試驗(CRT)247

血小板粘附試驗(PadT)248

血小板聚集試驗(PagT)248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249

血小板第4因子(PF4)249

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E1α

(6?keto?PGE1α)250

(二)凝血活性250

凝血時間(CT)250

活化凝血時間(ACT)250

血漿復鈣時間(RCT)25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251

肝素抗凝治療監測251

矽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SPTT)252

部分凝血活酶糾正試驗(PTCT)253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253

口服抗凝劑抗凝治療監測254

凝血酶試驗(TBT)和肝凝血活酶試驗

(HPT)254

第Ⅴ因子(FⅤ)255

第Ⅶ因子(FⅦ)256

第Ⅷ因子(FⅧ)256

vW因子(vWF)257

第Ⅸ因子(FⅨ)258

第Ⅹ因子(FⅩ)259

第Ⅺ因子(FⅪ)259

第Ⅻ因子(FⅫ)260

第?因子(F?)260

纖維蛋白原(FBG)261

凝血酶時間(TT)261

甲苯胺藍試驗(TBT)262

蝮蛇酶時間(RT)262

抗凝血酶Ⅲ(ATⅢ)262

凝血酶?抗凝血酶Ⅲ複合物(TAT)263

蛋白C(PC)263

蛋白S(PS)264

活性蛋白C?蛋白C抑制物複合物(APC?PCI)264

凝血酶調節蛋白(TM)265

肝素輔因子Ⅱ(HCⅡ)266

(三)纖溶活性266

纖溶酶原(PLG),纖溶酶(PLM)266

α2纖溶酶抑制物(α2PI)267

纖溶酶?纖溶酶抑制物複合體(PIC)268

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組織

型纖溶酶原激活物?纖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物?1複合體(tPA?PAI?1)269

血管刺激試驗(VST)270

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270

凝血酶激活的纖維蛋白溶解抑制物(TAFI)272

纖維蛋白肽A和纖維蛋白肽B

(FPA&FPB)273

(四)DIC診斷試驗273

血管內凝血篩查(ICS)273

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複合物(SFMC)274

血漿魚精蛋白副凝試驗(PPP)

和乙醇膠試驗(EGT)274

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275

D?二聚體(D?D)275

三、血液流變學檢驗276

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VIS)276

還原黏度(RVIS)277

紅細胞變形性(DFE)277

紅細胞聚集指數(EAI)277

紅細胞電泳率(EER)277

四、骨髓細胞學檢驗278

(一)適應證278

(二)骨髓標本的採取和送檢278

(三)檢查步驟279

(四)結果分析和診斷意見280

(五)常用細胞化學染色281

(六)常見血液病細胞形態學特徵282

(七)白血病形態學分型286

第四篇臨床體液與排泄物

第一章尿液分析290

尿液檢驗及結果評價注意事項290

一、尿液一般檢驗291

(一)理學檢驗291

顏色和透明度或混濁度(C&C)291

尿量(UV)292

比重(SG)292

(二)化學檢驗294

酸度或酸鹼度294

蛋白(PRO)295

尿蛋白定量(uPQ)297

尿微量白蛋白(mA)297

葡萄糖(GLU)298

尿葡萄糖定量(uGQ)300

尿酮體(KET)300

尿膽紅素(BIL)301

尿膽原(UBG)301

亞硝酸鹽(NIT)302

紅細胞和隱血(ERY&OB)303

白細胞或白細胞酯酶(LEU)306

(三)顯微鏡檢驗308

顯微鏡沉渣檢驗(SED)308

二、尿液特殊檢驗309

(一)異常蛋白尿評價309

本?瓊蛋白(BJP)309

肌紅蛋白(MGB)310

(二)尿路感染檢驗311

艾迪斯計數311

3小時尿細胞排泄率(uCER)312

中段尿細菌培養計數(UOC)312

(三)紅細胞來源鑑別312

三杯試驗(TGT)312

相差顯微鏡檢查(PCM)312

(四)腎功能試驗313

莫森他試驗313

酚紅試驗(PSP)313

第二章穿刺物和排泄物315

一、腦脊髓液檢驗315

(一)腦脊髓液常規檢查315

壓力及其意義315

外觀及其意義316

細胞計數和分類316

葡萄糖(GLU)316

球蛋白試驗317

總蛋白定量(TP)317

氯化物(Cl)318

細菌學檢驗318

(二)腦脊髓液特殊檢驗318

白蛋白(ALB)318

蛋白電泳(PEP)319

免疫球蛋白(Ig)319

寡克隆IgG帶(OB)320

腦脊髓液髓磷脂鹼性蛋白(MBP)321

腦脊髓液微量金屬元素322

二、漿膜腔穿刺液檢驗325

乳酸脫氫酶(LDH)327

葡萄糖(GLU)328

澱粉酶(AMY)328

腺苷酸脫氨酶(ADA)和γ干擾素(IFN)328

溶菌酶(LZM)328

三、胃液分析330

四、十二指腸引流液檢驗331

五、精液檢驗331

六、前列腺液檢驗333

七、痰液檢驗333

八、糞便檢驗334

(一)外觀性狀334

(二)顯微鏡檢查334

(三)化學檢查335

潛血或隱血試驗(OB)335

酸度或酸鹼度336

糞便脂肪測定(FFM)337

糞便中α抗胰蛋白酶(AAT)338

第五篇臨床微生物學

第一章常見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症340

(一)常見需氧菌及其感染症340

(二)常見厭氧菌及其感染症347

(三)常見真菌及其感染症349

(四)常見病原性螺旋體及其感染症350

(五)常見支原體和衣原體及其感染症350

(六)臨床標本分離的常見病毒351

第二章細菌學快速檢驗和培養352

一、細菌學快速檢驗352

(一)直接塗片細菌形態學檢驗352

(二)微生物學快速檢測簡介354

(三)細菌學檢驗報告程式355

二、臨床標本細菌培養356

(一)血液和骨髓細菌學檢驗356

血液和骨髓標本可能分離的細菌357

需氧和厭氧血培養357

血液布魯菌培養358

血液真菌培養359

血液鉤端螺旋體培養359

鉤端螺旋體暗視野檢查359

(二)尿液細菌學檢驗360

尿標本可能分離的細菌360

尿培養360

膀胱穿刺尿培養361

尿分枝桿菌培養361

尿真菌培養362

尿鉤端螺旋體培養362

(三)糞便細菌學檢驗363

糞便培養,糞便常規培養363

糞便亞甲藍染色365

致腹瀉大腸埃希菌培養365

(四)痰和支氣管灌洗液細菌學檢驗366

痰培養367

支氣管吸引物厭氧培養368

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368

嗜肺軍團菌培養368

痰分枝桿菌培養抗酸桿菌鑑定369

痰真菌培養370

(五)鼻咽分泌物細菌學檢驗371

鼻咽分泌物培養371

溶血性鏈球菌和咽喉培養372

金黃葡萄球菌攜帶者372

百日咳鮑得特菌培養373

(六)膿汁及病灶滲出物細菌學檢驗373

需氧和厭氧培養373

放線菌培養375

(七)生殖器及性病細菌學檢驗375

生殖器常規細菌培養375

子宮內膜厭氧培養376

淋球菌培養和塗片376

梅毒密螺旋體暗視野檢查377

(八)腦脊髓液細菌學檢驗377

腦脊髓液常規培養378

腦脊髓液厭氧培養378

腦脊髓液分枝桿菌培養379

腦脊髓液真菌培養379

(九)活體組織和穿刺液細菌學檢驗380

活體組織或穿刺液培養380

活體組織或體液真菌培養380

活體組織或體液分枝桿菌培養381

(十)膽汁細菌學檢驗382

膽汁需氧和厭氧培養382

(十一)傷口和灼傷創面細菌學檢驗382

灼傷培養382

傷口常規培養383

第三章藥物敏感性試驗和抗生素選擇384

一、藥物敏感性試驗有關概念和方法學評價384

(一)藥物敏感性試驗的幾個概念384

(二)藥敏試驗方法學評價384

二、關於抗生素選擇與微生物耐藥問題385

(一)抗菌藥物選擇的一般原則385

(二)抗菌藥物使用的一般原則389

(三)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理389

(四)幾個特殊耐藥菌株390

(五)控制細菌耐藥性的過快增長392

(六)最佳化抗生素治療策略393

第四章醫院感染及其對策394

一、關於醫院感染394

(一)醫院感染的定義394

(二)傳播途徑、發病因素和常見病原體394

二、基本對策395

(一)淨化醫院環境減少污染395

(二)做好消毒隔離切斷傳播途徑395

(三)保護病人減少感染機會396

(四)堅持細菌學監測396

第六篇臨床免疫學

第一章免疫活性水平400

一、細胞免疫活性400

(一)淋巴細胞400

白細胞CD抗原分類400

(二)淋巴細胞亞群402

T淋巴細胞及其亞群402

B淋巴細胞/B細胞(B?L)403

自然殺傷細胞活性(NKA)404

二、體液免疫活性405

(一)免疫球蛋白405

免疫球蛋白G、A、M(IgG,IgA,IgM)405

免疫球蛋白D(IgD)410

免疫球蛋白E(IgE)411

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AS?IgE?Ab)412

κ輕鏈和λ輕鏈(K?LC&L?LC)413

寡克隆免疫球蛋白G(O?IgG)413

(二)熱球蛋白和冷球蛋白414

熱球蛋白(P?G)414

冷球蛋白(C?G)414

(三)補體系統415

總補體溶血活性(THC,CH50)415

補體C3和C4(C3&C4)417

膜攻擊複合體(MAC)418

B因子(FB)419

C1抑制物(C1INH)419

(四)免疫複合體420

循環免疫複合體(CIC)420

第二章感染免疫學423

一、細菌性感染423

(一)溶血性鏈球菌感染423

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423

抗鏈激酶抗體(ASK)424

抗透明質酸酶抗體(AHD)425

抗脫氧核糖核酸酶B抗體

(ADN?B)425

抗鏈球菌多糖體(ASP)426

(二)肺炎鏈球菌性感染426

肺炎球菌抗原篩查426

肺炎球菌抗原檢測426

肺炎球菌抗體檢測427

(三)傷寒血清學試驗427

肥達反應427

被動血凝試驗(PHA)或乳膠凝集

試驗(LAT)428

傷寒酶聯免疫吸附試驗428

(四)結核病及其他429

結核病免疫學診斷429

布魯菌病凝集素試驗(BAT)430

嗜肺軍團菌(LP)430

大腸桿菌O157(EC:O157)431

幽門螺桿菌(Hp)431

艱難芽胞梭菌(CD)432

淋病奈瑟菌抗原與抗體

(GCAg&GCAb)433

新型隱球菌(CCN)433

二、病毒性感染434

(一)AIDS血清學434

HIVⅠ和HIVⅡ血清學標誌物434

(二)肝炎病毒血清標誌物436

A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AV?IgM&IgG)436

B型肝炎病毒血清標誌物

(HBVSM)437

B型肝炎病毒DNA(HBV?DNA)444

C型肝炎病毒抗體和基因組445

丁型肝炎病毒標誌物(HDVM)447

戊型肝炎病毒標誌物(HEVM)448

庚型肝炎病毒標誌物(HGVM)449

(三)先天性感染組合450

TORCH免疫血清學組合450

弓形蟲病抗體(TOXAb)450

風疹病毒標誌450

巨細胞病毒(CMV)451

單純皰疹病毒1型和2型

(HSV?Ⅰ,HSV?Ⅱ)452

(四)EB病毒感染453

嗜異性凝集素試驗(HAT)453

EB病毒抗原抗體(EBVAg?Ab)454

(五)其他病毒血清學456

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456

人皰疹病毒6和人皰疹病毒7(HHV?6,HHV?7)457

腺病毒(AdV)457

柯薩奇病毒(CxV)458

埃柯病毒(ECHO)459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459

冠狀病毒及SARS冠狀病毒460

三、其他病原體感染461

(一)梅毒血清學試驗(STS)461

快速血清反應素試驗(RSR)462

蒼白密螺旋體抗體試驗(TPAT)462

梅毒蒼白密螺旋體檢查(TPE)463

(二)立克次體血清學463

外斐反應(W?FR)463

乳膠凝集試驗(LAT)464

免疫螢光或免疫酶試驗(IF,IE)464

(三)支原體血清學465

冷凝集素試驗(CAT)465

肺炎支原體抗體(MPAb)及

溶脲脲原體抗體(UUAb)466

(四)衣原體血清學466

沙眼衣原體抗原(CtrAg)466

肺炎衣原體抗體(CpnAb)466

鸚鵡熱衣原體抗體(CpsAb)466

第三章自身免疫性抗體468

一、非器官特異性抗體468

(一)抗核抗體譜468

紅斑狼瘡細胞(LEC)468

抗核抗體(ANA)468

抗DNA抗體(A?DNA)470

抗著絲點抗體(ACA)470

抗組蛋白抗體(AHA)471

抗Ki/PA28γ抗體(A?Ki/PA28γ)471

抗Ku抗體(A?Ku)471

抗增殖細胞核抗原抗體(APCNA)472

(二)可浸出核抗原成分抗體472

抗Sm抗體(A?Sm)472

抗U1?RNP抗體(AU1RNP)473

抗拓撲異構酶Ⅰ抗體/抗Scl?70抗體

(A?TopoⅠ/Ascl?70)474

抗PM?Scl抗體(A?PM?Scl)474

抗Jo?1抗體/抗組胺醯tRNA合成酶

抗體(AH?tRNASA)475

抗SS?A/Ro和抗SS?B/La抗體475

(三)抗細胞漿抗原成分抗體476

抗細胞漿抗體(A?CyA)476

抗中性細胞漿抗體(ANCA)476

抗磷脂抗體(APLA)、抗心肌磷

脂抗體(ACLA)477

狼瘡抗凝物(LAC)478

二、器官特異性抗體479

(一)關節炎相關抗體479

類風濕因子(RF)479

抗絲凝蛋白/環瓜氨酸肽抗體(ACCP)480

抗Ⅱ型膠原抗體(AⅡCA)481

(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482

抗平滑肌抗體(ASMA)482

抗肝腎微粒體抗體(ALKM?1)482

抗鈣調素抗體(ACMA)483

抗線粒體抗體(AMA)484

(三)心肌相關抗體485

抗心肌抗體(AMC)485

抗原肌球蛋白抗體(ATMA)486

(四)抗消化管抗體487

抗胃壁細胞抗體(APCA)487

抗內因子抗體(AIFA)488

抗結腸抗體488

(五)重症肌無力自身抗體489

抗橫紋肌抗體(ASMA)489

抗乙醯膽鹼受體抗體(AAChRA)489

抗肌特異性酪氨酸激酶抗體

(A?MuSK)490

(六)抗血細胞抗體490

抗血小板抗體(APA)490

抗淋巴細胞抗體(ALA)491

抗中性粒細胞抗體(ANGA)492

(七)抗內分泌腺或細胞抗體493

抗垂體抗體(APA)493

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TRAb)493

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

抗甲狀腺微粒體抗體(TMAb)或

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

(TPOAb)494

抗腎上腺皮質抗體(AACA)495

胰島素抗體(IA)496

胰島細胞抗體(ICA)及胰島細胞表面

抗體(ICSA)496

谷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498

酪氨酸磷酸酶抗體(ICA512/IA?2

抗體)498

胰島素受體抗體(IRA)499

(八)其他組織器官自身抗體500

抗腎小球基底膜抗體(AGBM)500

髓磷脂鹼性蛋白(MBP)及抗髓磷脂

鹼性蛋白抗體(AMBP)500

第四章腫瘤標誌物502

(一)腫瘤標誌物分類502

(二)腫瘤標誌物套用503

一、癌抗原503

癌胚抗原(CEA)503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504

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A)505

糖抗原19?9(CA19?9)506

糖抗原50(CA50)507

癌糖脂抗原(KMO1)507

癌抗原125(CA125)508

癌抗原15?3(CA15?3)509

乳腺糖鏈抗原225(BCA225)509

癌抗原130(CA130)510

腫瘤相關糖蛋白72(TAG72),糖鏈

抗原72?4(CA72?4)510

胰腺癌相關抗原(DU?PAN?2)511

胰腺癌胎兒抗原(POA),胰腺癌相關

抗原(PCAA)512

唾液醯初期特異性胚胎抗原?1

(SSEA?1)512

尿岩藻糖(UFC)513

二、腫瘤相關蛋白514

甲胎蛋白(AFP)514

鹼性胎兒蛋白(BFP)515

VK缺乏誘導蛋白Ⅱ(PIVKAⅡ)516

γ精漿蛋白(γSm)516

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SAP)517

唾液酸(SA)517

腫瘤特異性生長因子(TSGF)518

組織多肽抗原(TPA)518

膀胱腫瘤抗原(BTA)519

核基質蛋白22(NMP22)519

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520

前胃泌素釋放肽(PGRP)520

細胞角質素21?1(CYFRA21?1)521

甲狀腺球蛋白(Tg)521

血清特種蛋白522

三、腫瘤代謝產物522

單羥酚衍生物(MHOP)522

四、腫瘤相關酶523

血清酸性磷酸酶(ACP)及前列腺

酸性磷酸酶(PAP)523

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NSE)523

α?L?岩藻糖苷酶(AFU)524

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同工酶V

(5′?NPD)524

乳酸脫氫酶(LDH),乳酸脫氫酶同工酶

(LD?ISO)525

鹼性磷酸酶(ALP),鹼性磷酸酶同工酶

(ALP?ISO)525

γ?谷氨醯移換酶/轉肽酶(GGT)525

五、異位內分泌激素525

異位激素525

第七篇臨床內分泌學

第一章內分泌腺和激素528

一、垂體功能和激素528

(一)抗利尿激素分泌功能試驗528

抗利尿激素(ADH)528

抗利尿激素負荷試驗529

(二)腺垂體分泌功能和激素530

生長激素(GH)530

生長激素分泌負荷試驗531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和Ⅱ(IGF?Ⅰ&

IGF?Ⅱ)532

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HRH)533

泌乳素(PRL)534

泌乳素分泌負荷試驗536

促脂激素(LPH),黑素細胞刺激

激素(MSH)536

二、甲狀腺軸功能和激素538

(一)甲狀腺刺激激素538

促甲狀腺激素(TSH)538

TSH分泌負荷試驗540

(二)甲狀腺激素541

甲狀腺激素試驗組合(THPrf)541

總甲狀腺素(TT4)541

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543

反T3(rT3)545

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

游離甲狀腺素(FT4)547

T4新生兒篩查(T4NS)549

甲狀腺激素攝取率(T?U)及攝取比值

和游離甲狀腺素指數(FT4I)550

(三)甲狀腺功能551

放射性碘攝取試驗(RIUR)551

甲狀腺素抑制試驗552

(四)甲狀腺激素相關蛋白552

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552

甲狀腺球蛋白(Tg)553

三、腎上腺軸功能和激素554

(一)腎上腺皮質促激素554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554

ACTH分泌負荷試驗555

(二)腎上腺皮質激素556

血漿總皮質醇(PTC)和尿游離

皮質醇(UFC)556

血漿皮質醇分泌負荷試驗557

皮質類固醇結合球蛋白(CBG)558

17?羥皮質類固醇(17?OHCS)559

17?OHCS排泄負荷試驗560

17?生酮類固醇(17?KGS)560

17?酮類固醇(17?KS)561

去氫表雄酮(DHEA)和硫酸去氫

表雄酮(DHEA?S)563

17?羥孕酮(17?OHP)564

血漿和尿醛固酮(ALD)565

血漿醛固酮激發試驗566

(三)腎上腺髓質激素566

血漿和尿兒茶酚胺(CA)566

高香草酸(HVA)567

尿香草扁桃酸(VMA)568

四、性腺軸功能和激素569

(一)促性腺激素569

黃體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

(FSH)569

(二)性腺激素571

總睪酮和游離睪酮(TT,FT)571

雌二醇(E2)572

孕酮(P)574

性激素結合球蛋白(SHBG)575

(三)胎盤激素576

雌三醇(E3)和雌四醇(E4)576

人絨毛膜促性腺素(hCG)577

第二章內分泌細胞和激素580

一、胰島功能及胃腸胰激素580

(一)胰島功能試驗580

葡萄糖耐量試驗(GTT)580

血漿胰島素(INS)580

胰島素釋放試驗(INS?RT)582

連線肽(C?P,C肽)582

胰島素原584

(二)胃腸胰激素585

胰高糖素(IRG)和腸高糖素

(GLI)585

免疫反應性胰高糖素負荷試驗586

胰高糖素樣肽1(GLP?1)586

胃泌素(GTN)587

胃泌素興奮試驗588

血管活性腸肽(VIP)589

膽囊收縮素?促胰酶素(CCK)589

胰多肽(PP)590

二、骨代謝激素和骨代謝標誌物591

(一)骨代謝激素和相關蛋白591

甲狀旁腺激素(PTH)591

甲狀旁腺激素相關蛋白(PTHrP)592

降鈣素(CT)、降鈣素原(PCT)593

(二)骨形成和骨吸收標誌物595

骨鈣素(OC;BGP)595

Ⅰ型前膠原N末端前肽和C末端

前肽(PINP,PICP)596

羥脯氨酸(Hpr)597

κB核因子配體受體活化物

(RANKL)和護骨素(OPG)597

吡啶酚交連物(PYD),脫氧吡啶酚

交連物(DPD)599

Ⅰ型膠原N端肽(NTX)或C端

交連末端肽(CTX)602

β?交連重疊物(β?CL)603

三、其他激素及體液介質604

(一)腎素血管緊張素和鈉利尿肽604

血漿腎素活性(PRA)和活性腎素

濃度(ARC)604

卡托普利負荷試驗606

血管緊張素Ⅰ、Ⅱ、Ⅲ(ATⅠ,

ATⅡ,ATⅢ)606

鈉利尿肽類(NUPs)607

(二)脂肪組織內分泌激素609

瘦素609

脂聯素611

(三)促血細胞生成激素或因子612

紅細胞生成素(EPO)612

血小板生成素(TPO)613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613

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614

幹細胞因子(SCF)614

(四)前列腺素615

前列腺素E2(PGE2)615

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E1α)與

血栓素B2(TXB2)615

(五)色氨酸衍生物617

血清素(5?HT)617

5?羥吲哚乙酸(HIAA)618

(六)細胞因子618

白介素?1(IL?1),IL?1受體(IL?1R),

IL?1受體拮抗物(IL?1ra)619

白介素?2及其受體(IL?2;IL?2R)620

白介素?6及其可溶性受體(IL?6;

sIL?6R)621

白介素?8和白介素?10(IL?8,IL?10)622

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623

淋巴毒素(LT,TNFβ)624

內皮素(ET)624

高移動度B1組蛋白(HMGB1)625

第八篇臨床藥理學和毒理學

第一章治療藥物監測628

一、鎮靜催眠劑和抗驚厥劑628

苯偶氮泮類(BDP)628

地西泮(DZP)629

氯硝西泮(CNZP)629

硝西泮(NZP)630

甲喹酮(MQL)630

巴比妥酸鹽類630

苯巴比妥631

撲米酮(PMD)632

乙琥胺(ESM)632

丙戊酸(VPA)633

卡馬西平(CMP)633

唑尼沙胺634

氯巴占634

二、抗精神病藥物635

三環抗抑鬱劑(TAD)635

阿米替林,去甲替林635

丙咪嗪(IMIP)636

多塞平(DXP)636

阿莫沙平(AMXP)637

馬普替林(MPT)637

氟非那嗪(FPHE)637

氟苯氧丙胺(FOX)638

氯哌啶醇(HALDOL)638

碳酸鋰(Li)639

三、抗心律失常藥640

胺碘酮640

雙異丙吡胺640

利多卡因641

單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MEGX)641

四、強心糖苷642

地高辛(DGO)642

洋地黃毒苷(DGI)643

五、抗生素643

血清抗生素水平643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AGs)644

萬古黴素(VCM),替考拉寧

(TEIC)646

氯黴素(CLM)647

兩性黴素B(APT?B)647

5?氟胞嘧啶(5?FC)648

抗HIV藥物及疊氮胸腺嘧啶脫氧

核苷(AZT)648

六、其他藥物649

阿司匹林(ASA)649

對乙醯氨基酚(AAP)650

茶鹼651

甲氨蝶呤(MTX)652

環孢素A(CS?A)652

他可莫司(TCMS)653

第二章臨床毒理學655

一、依賴性或成癮劑655

乙醇(EtOH)655

依賴性藥物或成癮劑篩查(DAS)655

古柯鹼代謝產物656

苯丙胺(AMPT)656

四氫大麻(THC)656

美沙酮(METD)657

丙氧酚(POP)657

阿片類(OPi)657

苯環己哌啶(PCP)658

二、毒物658

一氧化碳(CO)658

氰化物(CN)659

甲醇(MeOH)659

重金屬篩查(HMS)660

砷(As)660

鉛(Pb)661

汞(Hg)663

鎘(Cd)664

鋁(Al)665

鉈(Tl)666

金(Au)667

附錄中英文對照縮略語詞表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