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海洋農漁和水務局2011年工作總結和2012年工作計畫

全文

一、海洋經濟強市建設成果初顯
(一)海洋規劃成績斐然。一是我市海洋功能區劃新一輪的編制工作已順利完成,並已獲市政府審議通過。本次區劃圍填海總量達16581公頃,為歷年最大,是此前區劃圍填海面積(7926.7公頃)的2倍多,基本能夠滿足我市近年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圍填海需求。二是編制完成《珠海市海洋經濟“十二五”發展規劃》,並獲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三是在全省率先編制了《高欄港經濟區區域性建設總體規劃》、《珠海市海岸保護與利用規劃》等,荷包島海域、三灶海域區功能調整方案已報國家海洋局批准,橫琴島南部海域功能調整已取得省海洋與漁業局的支持,以上三片海域功能調整方案已納入正在修編的廣東省海洋功能區劃中,為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的海洋裝備製造基地、航空產業園等重大項目用海打下了基礎。四是海洋環境保護規劃正在編制中。
(二)海域海島使用管理工作進展順利。一是重大項目用海審批得到大力支持。近年來,我市獲省審批的用海項目有高欄港西灘東大堤等4個項目,已由省海洋與漁業局出具預審意見或開展前期工作意見有高欄深水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防浪堤工程、中石油珠海物流倉儲項目、珠海港高欄港鐵爐灣防波堤工程、珠海船舶溢油應急設備庫及輔助用房工程、珠海高欄液體化工倉儲項目、高欄港疏港鐵路專用線一期工程項目、高欄港區大突堤南岸一期工程等10多個項目。二是實施海島保護和開發利用試點,初步推進了無居民海島生態修復工作。編制了小蜘洲島和三角島的項目論證報告和整島修復的開發利用具體方案,組織對國家海洋局公布的我市首批8個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進行調研,並研究制定了野狸島整島開發利用和填海區的整體利用方案。三是加強了市級動態監視監測系統建設,並推進了區級的系統建設,其中市級動態系統建設工作被國家海洋局評為先進單位。
(三)海洋環境保護有序推進。我市人工魚礁建設成績突出,東澳人工魚礁區已全部完成工程建設任務,共建造並投放礁體2843個,礁體空方89554立方米(空方),此外還投放廢棄船隻11艘(另有試點礁區168件礁體),礁區占海面積422公頃;外伶仃礁區也已全部完成工程建設任務,共運輸投放礁體1781個,礁體空方39522立方米(空方),礁區占海面積216公頃;竹洲—橫洲礁區上半年完成工程建設,建造並投放礁體1051個,廟灣礁區工程預計年底可完成,建設礁體892個;小萬山礁區建設前期工作已完成。積極開展漁業增殖放流,約有284萬尾主要經濟魚類放歸大海。
(四)現代漁業穩步發展。實施“一條魚工程”,發展現代漁業,漁業總體素質顯著增強。漁業主導品種產業形成規模,打造了南美白對蝦、海鱸、羅非魚和羅氏沼蝦等一系列特色主打品種。其中:羅非魚養殖產業發展從小到大,建設了1.5萬畝養殖基地,全市羅非魚產量年產2萬噸;海鱸養殖產業從粗到精,上市產量4萬噸,占全省的75%,帶動養殖戶創收7000萬元;南美白對蝦從單一養殖形成了一個系統的產業鏈,年產量達6萬噸,占全省淡水養蝦產量的1/4,成為我市最主要的水產養殖品種。漁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斗門白蕉鎮被評為“中國海鱸之鄉”,平沙羅非魚養殖基地建成為目前我省連片面積最大的萬畝羅非魚無公害健康養殖示範基地,並獲得了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等稱號。預計全年水產品產值35億元,同比增長10%,其中水產品總產量20.3萬噸,同比增長3%。
(五)香洲漁港功能調整有序推進。專門成立了香洲漁港功能調整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維穩風險評估報告、應急預案和減船轉產補貼辦法。組織漁港改擴建項目申報,並努力推動香洲漁港功能調整的規劃修編。加強香洲漁港執法管理工作,我局專門下發《關於加強香洲漁港管理的通知》,在漁港內劃定禁停區域,暫停審批漁船入籍香洲漁港,清理整頓港池,定期漁港漁船消防演練和加強港內執法檢查等多項措施,加強了對香洲漁港的管理,目前,除節假日和避風情況外,在香洲漁港日常停泊漁船已減少約300艘,執法工作初顯成效。
二、現代生態農業紮實推進
(一)與袁隆平院士合作事項再添新亮。組織舉辦了袁隆平超級稻種子交接儀式暨科技下鄉活動和實施“兩分地養一個人工程”項目啟動暨春耕生產現場會,重點推廣高產優質超級稻良種,無償為農民提供超級稻種子5.26萬斤。6月23日下午,袁隆平院士再次親臨珠海視察,並與市政府簽署《農業科技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率先實施“兩分地養活一個人工程”,珠海也聘請袁隆平院士作為我市的農業總顧問,珠海農業再一次活動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青睞,農業轉型升級進程加快。今年全市共引進推廣袁隆平新組合3個(Y兩優2號、兩優134和P88S/P35),產量最高的Y兩優2號早稻畝產達750公斤,比去年同期畝增24公斤,再創珠海水稻高產紀錄!全年共推廣超級稻推廣面積2.2萬畝,比上年面積增1.86萬畝,占全年水稻面積的25.9%。其中今年早造全市超級稻推廣面積為1.45萬畝,增1.41萬畝,占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33.9%;晚稻超級稻推廣面積0.75萬畝,袁隆平超級稻品種(Y兩優2號)晚稻畝產達613公斤,比去年同期畝增13公斤,再創珠海水稻高產紀錄。全年通過推廣超級稻畝增產100公斤,增收稻穀2200噸,農民增收650萬元。
(二)台創園推介建設取得豐碩成果。舉行台灣農民創業園項目推介會,共有簽約項目10個,投資總額1.27億元人民幣,其中台商投資項目6個,投資總額6100萬元。這些項目具有台灣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精緻農業的代表性,也具有很高的農業科技水平,對促進珠台兩岸農業合作,提高珠海乃至珠三角地區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今年所有簽約項目全部順利動工,其中:市農科中心種植示範基地項目完成投資100萬元,建設現代化溫室,安裝現代化排灌系統,引進、試驗、示範、展示國內外蔬菜優良品種100多個;台農蔡肇訓種植50多畝台灣香水蓮花,目前睡蓮基地已初具規模。今年台創園完成投資0.6億元,累計完成年度計畫的120%,建成了台灣風情街(農產品集散地)。目前台創園共引進31個技術含量高的項目,總投資達6億元。
(三)斗門北部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取得突破。斗門北部生態農業園區各項規劃建設加快,首箇中國農學會授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區落戶其中,並獲得了國家農業部第一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的稱號。園林花木基地及展銷區已有57家企業進駐;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全面合作推廣水稻優質高產良種喜報頻傳;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太空種子”也正在進行對比種植試驗;中山大學“對蝦行業專項”成果示範如期開展;投資7000萬元的珠海市嶺南植物園項目完成首期建設;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展示區、珠江水利和水文化博物館、水松林和竹銀水庫景觀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園區還正在規劃建設包括生態農業深加工區、農產品物流區以及花卉苗木展示區在內的永利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
(四)“菜籃子”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制訂出台《珠海市“菜籃子”基地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珠海市“菜籃子”工程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組織了首批“菜籃子”基地的申報和認定,落實了“菜籃子”建設資金,為確保順利完成今年建設4~5個水產養殖、優質蔬菜、畜牧養殖等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任務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舉辦“菜籃子”基地授牌儀式,珠海市華康水產有限公司華記水產養殖場等9個養殖場成為我市首批授牌的“菜籃子”基地,進一步豐富了我市“菜籃子”產品。
(五)農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保障。開展了種植業、生鮮乳、飼料、獸藥及獸藥殘留、水產品、農資打假、種子等專項整治行動,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增加財政投入,切實提高了檢測能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農產品檢測合格率穩定在較高水平,據初步統計,全年共檢測蔬菜、水果、水產品29260份,合格率為98.58%。抽查生豬“瘦肉精”殘留41982批次,未檢出“瘦肉精”殘留超標的生豬,生豬合格率100.00%。今年未出現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造成的中毒事件。切實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建設,積極通過各種媒體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
(六)農村沼氣建設實現重大突破。2010年,我局確定了“把農村沼氣建設當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惠民工程”,制定了我市2010建設7000立方沼氣池,2011、2012年建設4000立方沼氣池,每立方補助由原200元提高到300元的方案。2010年,我市在33個養殖場(戶)建設了33座共7000立方米的沼氣池,2011年,我市又建設了5000立方米的沼氣池,兩年建設總和比2006-2009年四年沼氣建設總和6300立方還要多5700立方,顯著改善了農村家居環境和衛生狀況,促進了農民增收節支。這一項看得到、摸得著的惠民工程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熱烈歡迎和積極回響。
(七)村莊整治和農田水利建設典型示範。經過集中投入重點實施,村莊整治示範村項目進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昔日髒亂差,污水橫流、垃圾漫天飛亂丟亂放現象逐漸消失,代之以村巷整潔乾淨,垃圾定期清運。湧現了蓮洲鎮蓮江村、乾務鎮網山村、三灶鎮中心村、香洲區界涌村等一批村莊整治的典型示範村。實施標準化農田整治和改造,有力地改善了農業生產、生活和農村生態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示範點斗門蓮洲東灣村經過農田水利建設,達到了“田成方、路成網、渠相聯、澇能排、旱能灌、生態良”的基本農田水利建設的標準。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農田水利設施綜合整治,找到了一條在純農業區破解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難題的途徑。
三、民生水務成效突出
(一)竹源水源工程圓滿竣工。竹源水源工程在省水利廳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市委、市政府通過採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克服移民安置、征地拆遷、工期緊張等困難,順利實現竹銀水源工程一年完成前期工作、兩年建設任務基本完成的目標,受到社會各界尤其是澳門特區政府方面的一致好評,樹立我省水利建設史的又一面旗幟。2010年12月20日竹洲頭泵站及管線工程實現通水的階段性目標,去冬今春鹹潮期間竹銀水源工程已向澳門、珠海東部地區輸送原水1070萬立方米,有效保障澳門春節期間供水安全。今年4月19日,省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工程現場隆重舉行了竹銀水源工程竣工典禮。截至2011年12月2日,竹銀水源工程累計完成土方1198萬立方、石方67萬立方、砼11.6萬立方的工程量,累計完成投資約8.91億元,占工程建設總投資的93.2%。累計完成年度投資1.55億元,占年度計畫投資的104.7%,工程基本完工。竹銀水源工程移民新村建設項目也通過綜合驗收。目前竹銀水庫已有效地發揮了保障珠澳供水安全的調蓄作用。
(二)城鄉水利防減災工程建設進度良好。我市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是由白蕉聯圍、小林聯圍、乾務聯圍和中珠聯圍共4宗聯圍加固達標工程組成。四大聯圍分成23個子項目實施,建成後,將保護人口約50萬人,捍衛農田52萬畝。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自2003年開工建設以來,已經完工子項目17個;剩餘6個子項目全部在建,部分項目已接近完工。截至2011年12月2日,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累計完成年度投資2.82億元,占年度計畫投資的127.9%;累計完成投資17.24億元,占工程建設總投資的76.5%。其中,白蕉聯圍和中珠聯圍加固達標工程已完成初步設計批覆的建設內容,於2011年6月通過省水利廳的銷號驗收,質量合格,工程已投入使用並發揮效益,完善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村改水戶戶通工程全面進入施工階段。目前,金灣區、高新區、高欄港經濟區的水改工程進入收尾階段,斗門區的第一批17條村工程也接近尾聲,第二批31條村已完成施工招標,即將進場施工,預計今年年底前完成斗門區、金灣區、高欄港經濟區、高新區全部水改工作,屆時我市農村90%以上居民(另有不到10%的自然村因有自備水源,且自願不使用市政自來水而暫緩實施抄表到戶工程)將享受和城鎮居民同樣的供水水質、水價、服務,實現城鄉供水服務均等化。
(四)水污染防治工作基本達到環保模範城復檢要求。
完成鳳凰河、桂花路、白沙河、白石涌等4條排洪渠整治任務,改變了市區主要排洪渠髒臭狀況。完成總投資9000萬元的前山河清淤保潔一期工程,前山河水質得到明顯提升,後續工程完成後將成為淨化美化的水生態亮點。我市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0座,總處理規模為54.3萬噸/日,包括主城區5座(香洲、吉大、拱北、南區、北區污水處理廠共處理規模36.3萬噸/日)、西部地區5座(斗門井岸、平沙、新青、三灶、南水污水處理廠共處理規模18萬噸/日)。已建成污泥處置廠一座,規模為150噸/日。目前,仍有在建污水處理廠2座,分別為富山(處理規模為4萬噸/日)和白蕉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為4萬噸/日),工程完成後,總處理規模將達62.3萬噸/日。我市主城區已建成污水管道總長超過600公里。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4.68%,基本達到國家環保模範城迎檢複查要求。
(五)白龍河治理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啟動。7月28日,我市舉行白龍河治理工程勘測設計契約簽字儀式,標誌著白龍河治理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啟動。白龍河是西江口流域重要口門磨刀門片區的主要排水通道,白龍河治理工程是我市西部主城區內的關鍵性、控制性的水利樞紐工程,工程總投資約為11.35億元,建成後將與已建成的白蕉聯圍、在建的小林聯圍形成一個新的防洪(潮)體系,有效捍衛西部主城區核心片區約200平方公里的土地。該項工程的建設,不但能夠大大縮短堤防長度,減少風暴潮對海堤的襲擊,同時可以降低白龍河水位,減輕上游排水壓力,有效增加保護範圍,對保護珠海西部中心區域的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將起到重要作用,也將對西部主城區的建設和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與保障作用。
(六)枯水期供水安全保障工作未雨綢繆。針對今年鹹潮上溯時間早,上游骨幹水庫蓄水嚴重不足等較嚴峻的供水保障形勢,為保障珠澳供水安全,我局一是加強與珠江防總、省防總的溝通聯繫,及時掌握上游來水動態,及早做好準備,及時部署調度措施。二是充分發揮竹銀水源工程的作用,及時調整竹銀水庫的蓄水計畫。從原定的蓄水28米調整至蓄水至40米,較原計畫增加蓄水量1300萬立方米,使竹銀的調節庫容增加至2200萬立方米,大大地增強了珠澳供水的調蓄能力,為保障珠澳供水安全創造了條件。三是科學制定《枯水期保障澳門珠海供水安全工作預案》,做到未雨綢繆,心中有數。四是做好全市的節水方案。在全市大力宣傳節約用水,落實相關節水措施,在全市形成節約用水的良好氛圍,緊急情況時採取非常措施保障生活用水,維護社會穩定。
四、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獲得肯定
扶貧開發“雙到”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各級全體動員,上下聯動,形成強大合力,強勢推進“雙到”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實現脫貧貧困戶9496戶,占貧困戶總數的54.16%;脫貧人數45284人,占貧困人口總數的52.5%。85個貧困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2383元,人均增收708元。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244個,建設茶葉基地、佛手果基地等種植、養殖基地48個,面積8224畝。規劃建設9個小水電站和山泉水改造工程,幫助26個村集體參股。幫助引進企業建廠16個,幫助村辦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14個。幫助建設集貿市場3個。通過幫扶,85個貧困村平均每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13萬元。“雙到”工作多次得到省市領導的肯定和表揚。粵府信息、《中國扶貧》雜誌、《南方》雜誌、省扶貧工作信息專題報導了我市的做法。今年召開的全省扶貧工作會議上,我市作為全省唯一一個地級市作經驗介紹。
五、2012年工作安排
(一)積極推進海洋經濟強市建設。加強與國家和省海洋部門溝通協調,加快我市海洋功能區劃、重點海域功能調整方案、相關規劃報批進度。繼續跟蹤服務全市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進項目用海報批工作。擴大海島修複試點工作成果,推進我市8個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前期工作,促進海島經濟發展。繼續加快“電子海洋”建設,推進我市海域使用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建設,保障系統業務化運行。繼續加快推進珠海市海洋環境保護力度,做好人工魚礁建設和漁業資源的增殖放流工作。探討我市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平衡機制,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按照珠江口及鄰近海域海洋生態修復工作的實施方案,積極推進橫琴海洋濕地公園的建設。
(二)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重點推廣超級稻新品種、抗病優質香蕉和台灣特色水果與花卉苗木,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繼續實施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名牌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戰略。以珠海台灣農民創業園、斗門生態農業園為主要載體,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遊和台灣特色水果。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培訓,大力引進推廣良種良法,積極探索農民技能培訓新路子,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調整漁業產業結構,推進“漁業精品工程”,加快構建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結合名村示範村建設,集中資金投入,以“村莊整治”為突破口,重點打造一批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示範村,推動新農村建設上新台階。
(三)加快建設水務民生工程。繼續加強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2012年底小林聯圍、乾務赤坎大聯圍主體工程完工,全面發揮工程效益。推進斗門區四小聯圍海堤達標建設。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提高圍內農田灌溉、排澇工程體系的能力,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落實迎接環保模範城考核有關涉水事務的建設和減排任務,確保達到環保模範城的考核要求。繼續加大排水及污水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區提高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完成市政排水管網的普查和排水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管理水平。
(四)認真做好幫扶工作。繼續做好揭陽市及揭西縣的對口幫扶工作,加大資金投入,圍繞新的考核評估辦法,進一步落實幫扶責任,科學使用好追加的資金,確保按時保質完成任務。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市內扶貧,發揮幫扶單位行業優勢,有針對性地解決扶貧問題。按照國務院扶貧辦的要求,認真做好對口涼口和巫山幫扶任務。加強宣傳,構建“大扶貧”工作格局,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扶貧事業。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