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洪水

珠江洪水

珠江屬於雨洪河流, 洪水來源是暴雨。暴雨成因之一是大氣環流運動,受亞熱帶季風影響,冷暖氣團交綏相持, 且受地形影響,呈鋒面型暴雨。一般常在4~7月期間發生, 為前汛期;另一成因是受颱風影響形成暴雨,一般常在8~9月期間發生, 為後汛期。

流域簡介

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東江及下游三角洲匯合。經磨刀門等八個口門注入南海。流域總面積45.37萬平方公里。主流西江自源頭雲南省霑益縣至廣東省磨刀門入海,幹流全長2214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58‰。北江水系自源頭江西省信豐縣至廣東省入海,幹流全長468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26‰。東江水系自源頭江西省尋鄔縣至廣東省入海,幹流長520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388‰。全流域年總水量達3458億立方米,在中國江河中僅次於長江。

珠江流域西、北、東江下游及三角洲平原區常受洪水威脅,河口濱海區還受風暴潮災害。全流域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400~2400毫米之間。但降水年內時程分配不勻,年際變化較大。汛期4~9月的雨量占全年降雨量達80%以上,連續降雨最多四個月發生在5~8月,其雨量占全年降雨量達60%左右。降雨一般先北江、東江、後西江。暴雨中心北江多在中下游的英德至清遠縣一帶;東江多在九連山、尋鄔、上坪。西江在桂江上游的大苗山及老王山興仁、大明山的都安上林一帶。總的汛期降雨特點是雨量多、強度大、歷時長。

洪水特性

珠江洪水特性 珠江洪水特性

珠江屬於雨洪河流,洪水來源於暴雨。暴雨成因有:①大氣環流運動,受亞熱帶季風影響,冷暖氣團交綏相持,且受地形影響,呈鋒面型暴雨,一般發生在4~7月,為前汛期。②受颱風影響形成暴雨,一般發生在8~9月,為後汛期。汛期降雨量約占全年的80%.特點是雨量多、強度大和歷時長,一般規律是先北江、東江而後西江。暴雨中心:北江多在英德至清遠一帶,東江多在九蓮山、尋烏、上坪一帶,西江多在桂江上游的大苗山及老王山的興仁、大明山的都安、上林一帶。流域邊緣的暴雨中心尚有粵東的海豐至惠東,粵西的恩平至陽江,以及桂南的欽州至東興等處。流域內年最大24h暴雨均值為100~200mm,變差係數為0.35~0.65,實測年最大24h暴雨量為848mm(錦江恩城站)。流域徑流的年內變化與降雨相應,汛期4~9月水量約占年總水量的70%~80%。由於汛期的雨量多、強度大,眾多的支流呈扇狀分布,洪水易於同時匯集到幹流。上、中游地區多山丘,洪水匯流速度較快,中游無湖泊調蓄,容易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北江、東江最大洪峰常出現於5~6月,一次洪水歷時約7~15天。西江最大洪峰常在6~8月出現,而特大洪水多在6~7月出現,一次洪水歷時一般為30~45天。西江洪水是珠江三角洲洪水的主要來源,有時西、北兩江洪水遭遇造成珠江三角洲的嚴重災害。

每年5~10月為颱風季節,颱風多在廣東深圳市至台山市珠江口登入.中心風力8級以上的颱風,平均每年2~3次,10~11級的強颱風,2~3年1次。在颱風侵襲下有時會導致風暴潮。

典型洪水

珠江典型洪水 珠江典型洪水

西江、北江洪水遭遇,給中下游及三角洲帶來的洪災特別嚴重,東江洪災則相對較輕。

1915年洪水:西江、北江特大洪水遭遇的典型。7月上、中旬,中國南部出現一場鋒面天氣系統造成的降雨歷時長、範圍廣、降雨總最和強度均較大的暴雨。西北自珠江流域的西江和北江水系起,東至閩江的南平,其間包括長江流域湘江水系的瀟水、舂陵水、耒水及贛江上游.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該年發生的洪水面廣且時間一致,洪水遭遇情況惡劣。西江水系南盤江巴結站、紅水河天峨站和黔江武宣站洪峰流量分別為19世紀中葉以來第3、5、6位。西江梧州站洪峰流量54500立方米每秒,相當於200年一遇。北江水系主要支流洪峰流量為19世紀中葉以來的第2~4位.幹流各段洪峰流量均為1864年以來的首位。橫石站洪峰流量21000立方米每秒,為200年一遇。三角洲北部的老鴉崗、廣州浮標廠、黃埔等站的最高水位分別比以往實測最高水位高2.58m、1.06m、0.44m。以上情況表明,該洪水是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水繫上、下游同期發生的特大洪水,上游和各支流的量級較低,而幹流中、下游則為19世紀中葉以來的首位洪水。洪水的特點是西江、北江水系全面發生洪水,且洪峰相遇(特別是近峰頂部分的漲水段各江洪峰相遇),梧州和橫石兩站均形成峰高而洪量不很大的陡峭型洪水。

1949年7月洪水:西江大洪水與北江常遇洪水遭遇的典型。此次洪水是由鋒面切變類天氣系統形成的暴雨造成的西江的流域性洪水。洪水主要來自黔江武宜以上,其中柳江來最占的比重較大,梧州站洪峰流量48900立方米每秒,相當於50年一遇洪水,為單峰型,流量在3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歷時18天,30天洪量為884億萬立方米,為實測最大30天洪量系列的首位。相應的北江下游洪水為2年一遇。

1959年6月洪水:由鋒面切變類天氣系統形成的暴雨造成的東江流域性洪水。洪水主要來自博羅以上。博羅站實測洪峰流量12800立方米每秒,還原值14100立方米每秒,相當於100年一遇大洪水。

1968年洪水:西江、北江一般洪水遭遇的典型。受鋒面、西南低渦等天氣系統影響,6月10日~30日西江流域出現大範圍降雨,西江乾支流出現洪水,下游高要站6月29日最高洪水位12.78m,洪峰流最42600立方米每秒,為10~15年一遇。6月27日北江石角站洪峰流量14900立方米每秒,為15年一遇。但由於西江、北江洪水遭遇,珠江三角洲高水位持續了一個月,堤防險象橫生。

1982年5月洪水:北江下游發生的典型洪水。此次洪水是氣團環流、靜止鋒、低壓等天氣系統形成的暴雨所造成的。洪水主要來自北江下游橫石至石角區間,洪水是單峰型,石角站實測洪峰流量為15000立方米每秒,重現期為20年一遇,還原洪峰流量為19000立方米每秒。最大3天洪量超過1968年6月洪水,最大7天洪量僅次於1968年洪水。洪水峰高、量大、歷時短,但西江未發生較大洪水。

1994年6月洪水:西江、北江大洪水遭遇的典型。此次洪水是由西南渦鋒面切變類天氣系統形成的暴雨所造成。受上述系統的影響,柳江、桂江、西江中上游和北江流域相繼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暴雨分布面廣、強度大、歷時較長,6月8日~20日雨量級在100~500mm的籠罩面積12.6萬平方公里。西江洪水主要來源於紅水河和柳江。紅水河的遷江站和柳江的柳州站洪峰流量分別為18200立方米每秒和27500立方米每秒,均是1949年以來的第2位洪水。黔江的武宣站洪峰流量42600立方米每秒,是1949年以來的第3位洪水。西江的梧州站洪水呈單峰型,洪峰流量492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15年以來的第2位洪水,30天洪量655億立方米,洪水重現期為50年一遇。北江洪水主要來自上游和中游的支流連江和濱江,並遭遇中下游區間較大來水,形成流域性大洪水。北江石角站洪水呈雙峰型,主峰在後,主峰洪峰流量為16700立方米每秒,是該站自1952年建站以來實測的第1位洪水,15天洪量312億立方米。

1998年6月洪水:西江歸槽大洪水與北江常遇洪水遭遇的典型。此次洪水是受西南低渦、高空低槽及地面靜止鋒等天氣系統形成的暴雨所造成的流域性大洪水。6月16日~27日西江流域廣西境內雨量級在200mm以上的籠罩面積約19.3萬平方公里,占廣西境內西江流域集水面積的95%。這場洪水主要來自柳江、紅水河、鬱江和桂江,並受潯江洪水歸槽的影響。潯江兩岸歷史上原是個洪泛區,原遇洪水泛濫形成的臨時蓄洪區可達1000平方公里。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築堤防洪,至1994年,沿岸堤防已基本按珠江流域綜合規劃擬定的5~10年一遇設防標準實施,遇較大洪水,堤防即漫潰,歸槽現象並不明顯,如1994年6月洪水即如此;及至1998年,潯江沿岸堤防已有70%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遇較大洪水一般能安全下泄,歸槽現象顯得十分突出。1998年6月洪水,梧州站洪峰流量529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15年以來的第2位洪水,30天洪量為800億立方米。這場洪水組成梧州站洪峰的上游來水流量,比1994年6月洪水少3940立方米每秒,但梧州站的洪峰流量1998年卻比1994年大3700立方米每秒,可見洵江洪水歸槽下泄對梧州站洪峰流量的影響極為明顯,形成梧州站100年一遇大洪水。

洪水災害

珠江流域洪災頻繁,尤以中、下游及三角洲為甚,歷史文獻對洪災記述頗多。據統計,洪災在西江流域明代有125次,清代有181次,民國時期有17次。北江流域在1949年以前洪災較嚴重的有24次。東江流域1864—1985年較大洪災有14次。珠江下游及三角洲3個縣以上受災或成災耕地超過3.22萬公頃的洪災,18世紀有26次,19世紀有36次;1915~1949年,耕地洪災面積超過6.67萬公頃的有22次。1949年以來洪災較重的有12次,進入90年代後,發生了“94.6”、“96.7”、“98.6”大洪水,洪災損失十分嚴重。幾次較大洪災簡況如下:

1915年7月,西江、北江中、下游同時發生200年一遇洪水,三角洲堤圍幾乎全潰,西北江下游三角洲受災耕地為30萬公頃,受災人口365萬人,廣州市水位高達3.48m,受淹7天。

1949年7月,西江出現50年一遇洪水,紅柳黔三江平原、潯江、西江及三角洲受災耕地為22.67萬公頃。

1968年6月,西江、北江出現10~15年一遇洪水,但因兩江洪水遭遇,使中下游受災面積達12.8萬公頃。北江大廠圍和西江北江交匯處的大旺、大興、隆伏等圍潰決,英德縣老城區全淹,樂昌縣城水浸4天,韶關市1/3被淹,沿江倉庫損失很大。

1994年6月,西江、北江下游同時發生50年一遇洪水,兩廣受災人口1776.5萬人,受災耕地114.4萬公頃,受災縣、市廣西有70個,廣東有39個,直接經濟損失282億元。

1998年6月,西江出現100年一遇大洪水,廣西、廣東分別有62個和52個縣(市)受災.兩廣受災人口1555萬人,受災耕地88.8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60億元。

風暴潮常使三角洲濱海堤潰決成災。如1964年第2號、第15號兩次颱風暴潮,潰決海堤125條,受災耕地20萬公頃。又如1983年第9號強颱風暴潮,潰決海堤70多條,受災耕地16.87萬公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