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田村

  珍田村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安溪縣長坑鄉,在鄉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處,海拔685米。境內為丘陵地帶,有交椅屏山、船形山、大侖尾山、獅仔形山、觀音山。陳三郎從堵洋(即田中村尾洋)遷入,在上堀(東坪)開墾三片良田,稱陳田,寓珍惜先人辛勤開墾之功。後蘇姓遷入,諧音稱珍田。村委會設在中堀,轄兩個自然村。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該村蘇氏30多人逃荒往台,今繁衍多人。1978年後,數次組團回鄉尋根謁祖。[1] 

 【地名含義】陳三郎從堵洋(即田中村尾洋)遷入,在上堀(東坪)開墾三片良田,稱陳田,寓珍惜先人辛勤開墾之功。後蘇姓遷入,諧音稱珍田。 

 【歷史沿革】民國時期屬平湖保。解放後,屬十四區珊村鄉。1955年6月從珊村析出,成立珍田鄉。1955年9月屬珊屏區珍田鄉。1956年6月屬長坑區平湖鄉。1958年11月實行公社、大隊建制時為珍田大隊。1960年1月全縣231個大隊調整為206個大隊時,珍田併入大坪大隊。1961年8月,區劃再次調整時仍為珍田大隊。1984年7月,實行鄉、村建制時改為珍田村。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珍田村,位於長坑鄉西南部,距鄉政府2.5公里,省道308線穿過村中,東與華美接壤,西與玉湖交界,南與祥泉為鄰,北與文坪相連。

 【人口、土地面積】現轄有12個村民小組,260戶,1130人,面積4101畝。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該村蘇氏30多人逃荒往台,今繁衍多人。1978年後,數次組團回鄉尋根謁祖。

 【物產經濟】農作物一年兩熟,主要是稻穀、地瓜。改革開放後,廣大村民抓住機遇,切實搞好茶葉生產,2006年3月,成立了全省首個“茶葉合作社”--安溪縣珍田茶葉合作社,發展生態茶園,建無公害鐵觀音基地,大大地提高經濟效益。到了2008年,合作社發展為安溪縣的標兵企業,從生產有機鐵觀音茶葉的量增長,促進了成品茶向市場推廣的需求,在退伍軍人蘇志勇的帶領下,又成立了安溪縣珍田閣茶廠,以幫助社員的成品生態、有機鐵觀音茶葉更好的推向市場,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在同年8月,安溪縣珍田閣茶廠通過國家QS產品質量認證。由於珍田茶業合作社較好地解決了茶葉質量安全,就利用安溪縣珍田閣茶廠對外宣傳和打造品牌,“安珍””皇賜“”珍田閣““銘茶案坊”牌茶葉成為了市場上的暢銷品牌,合作社又抓住機會,充分利用社員分布在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的優勢,在北京上海重慶西安等大中城市建立30家合作社茶葉商品直銷專櫃,讓消費者可以在直銷柜上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現在合作社生產的安溪鐵觀音在國內外市場上已有一定的占有率,合作社的產品沒有一年滯銷,年年零庫存。

安溪縣珍田茶葉合作社2009年12月被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國家農業部信息中心授予“2009年度中國農村信息化優秀合作組織”;2010年珍田茶葉合作社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論壇中榮獲《中國最具有自主創新力合作社》,同時,合作社理事長蘇志勇榮獲《中國傑出企業家》和《華人之星》榮譽稱號。

【村容村貌】境內居住著蘇氏一姓,系入長坑始祖蘇結之後裔,是十世蘇三郎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從三村錦澤遷入珍田而繁衍。村裡有宋代古窯址、尚圖庵、鯉魚上港的化龍宮等文物古蹟,還有一副清乾隆間舉人王宗庇題寫的關於茶文化木刻對聯藏於方圓居。 

 為發展教育事業,村兩委積極爭取了愛國華僑呂振萬的支持,1996年建了一座呂振萬的教學樓,為下一代創造了幸福;2006年又成立了全縣首個“青年活動中心”,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了一定的場所。 

 解放前,受盡了無文化的苦,解放後,在黨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加上村民對下一代的培養有用志士,現有教授1人,博士1人,碩士、研究生11人,大、中專生102人,高級職稱19人,人才濟濟。 

 珍田合作社的為民實事 

 為了更好的幫助茶農節約用肥成本,合理施肥。在2009年7月,在安溪縣茶果局的支持下,以及安溪縣老科協協會專家的帶領下,把合作社的茶園分為20個地片採集土壤標本送農業部門檢測,然後根據合作社茶園“測土配方土壤測試結果”數據,把全社的茶園分為五種類型即:

一、氮、磷、鉀三要目較全面的茶園,秋茶前不必施肥,只要土壤不缺水份,秋茶生長仍不受影響;

二、對於土壤里缺氮、缺鉀的茶園每畝可施氮素4.5公斤、鉀素2公斤,即商品肥尿素10公斤、氯化鉀5公斤;

三是對土壤缺磷、缺鉀的茶園每畝可施磷素1.5公斤、鉀素2公斤,即商品肥鈣鎂磷肥150公斤、氮化鉀肥5公斤;

四、土壤只缺鉀的茶園每畝可施鉀素2公斤,即商品肥氯化鉀肥5公斤,同時還可多施一些有機肥,如茶粉末、或羊糞、雞、鴨糞等混合施用,以減輕氯元素的影響;

五、對於土壤氮、磷、鉀三要素及有機質都缺的茶園,每畝可施氮素4.5公斤、磷素1.5公斤、鉀素2公斤,即商品肥尿素10公斤、鈣鎂磷肥150公斤、氯化鉀肥5公斤。明確並分別指導施肥的品種及數量,達到了科學施肥的目的,2010整個秋茶為全社社員節約用肥成本達14.8萬元。 

 安溪珍田合作社作為國家部試點、泉州市示範專業縣政府借鑑法國葡萄酒莊園模式試點單位、安溪縣十佳茶葉合作社、縣協會高級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等,創建最具有服務性、影響力、化的專業著想,真誠為服務;以有效的方法為排憂,以最佳的效率令滿意----的滿意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的需求就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在成立之前,人均年收5450元,但經過3年來的成功運作,於2009年總收入6933000元,平均每戶收入14504元,是2005年人均收入的2.66倍,年收入超10萬至30萬的有18戶。2010年前三季收入同比增長約15%;現在秋茶漲勢良好,預計2010全年戶平均收入比2009年增長近18%。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在茶樹病蟲防治、施肥及管理採用的科學不但取得良好的效果,並且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與2005年相比,病蟲害防治的用藥成本和用工成本可減少55%。施肥方面,大力推廣使用農家肥和有機肥,在農資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前提下,社員的品質和產量又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從根本上實踐了提出優質服務,造福百姓;架橋茶商;造詣理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