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內心的神奇智慧》一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陽明心學的傳世典籍《傳習錄》,深入淺出地闡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讓今天的讀者輕鬆領悟陽明心學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來中國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陽明創立陽明心學,參透世事人心,終成一代聖哲;曾國藩研習陽明心學,編練湘軍進攻太平天國,歷時十二年克盡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將陽明心學套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締造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日本“經營之聖”。

基本信息

圖書目錄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一部深刻影響後世的儒學經典。今筆者擷其精華,從心理學、佛教禪宗、西方哲學、量子力學等多個維度進行闡發,旨在破譯王陽明的心靈密碼,讓讀者在認識陽明心學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時,還能在現實生活中有效實踐,修煉強大內心,實現心性本具的一切潛能,獲得一個智慧、喜悅、幸福、美好的人生。

一 常識未必靠譜兒.............................................. 003

二 何為天下第一等事........................................... 008

三 通往聖賢之路................................................. 012

四 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017

五 理學對佛、道的Copy......................... ........ ..... 019

六 遺世獨立的修道生涯........................................ 022

七 我找不著北:心學與理學的PK..................... 024

八 貶謫之路:王守仁版《龍門飛甲》.................... 027

九 聖人們悟到了什麼?........................................ 032

十 龍場悟道:陽明心學的誕生.............................. 036

人格完善與自我實現的道路,並不在外,而就在你我的心中,就看我們敢不敢直下承擔、願不願意真實踐履了。

“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

這就是陽明心學最核心的精神價值,也是王陽明留給後世最重要的精神遺產之一--主體性的確立和主體意識的高揚。

一 你其實是個“富二代”.................................... 042

二 理學家的竇娥冤.............................................. 044

三 把根留住:司機和銀行家的故事........................ 047

四 從一顆蘋果說到“意義世界”........................... 050

五 有一種力量叫“知行合一”.............................. 055

六 陽明心學&“岩中花樹”.................................. 058

真正的修行必然要在油鹽醬醋的日常生活中進行,也必然要在混亂擾攘的塵世中完成。一旦你經由正確的修行獲得了心性的轉化,那么你自然就會發現:這個原本充滿了“污穢和醜陋”的世界,其實就是完美的淨土,當下就是聖潔的天堂。

因此,真正的“上達”,就在“下學”之中。生活不在別處,就在當下!

一 讓道德為成功“保鮮”.................................... 066

二 診斷當下中國人的心靈疾病.............................. 075

三 找到你人生的“軟蝟甲”................................. 082

四 下學與上達:生活就在當下.............................. 089

五 打造你的“心靈密室”.................................... 099

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中輕鬆高效地處理繁雜事務,不僅要養成這種一次只做一件事的習慣,還要有意識地訓練一種高度的專注力,那就是:當他手上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心裡就只有這件事,仿佛世界上也只剩這件事。這種狀態,就是儒家常講的“敬”,也是佛教常講的“定”。

一 儒學的真精神................................................. 108

二 練就一顆從容自在的心.................................... 112

三 做人之道:“成色”比“斤兩”重要................. 118

四 找到人生中最高的精神價值.............................. 125

五 做你自己:別讓生活變成一場秀........................ 130

佛陀說:你要放下分別心和執著心,徹見本來面目。

老子說:你要知其雄,守其雌,復歸於嬰兒。

孟子說:你要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失赤子之心。

當然,所謂“復歸於嬰兒”,所謂“不失赤子之心”,並不是強迫我們把智商降到嬰兒的水平,也不是慫恿我們離開文明社會,去深山老林過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而是讓我們像嬰兒、赤子那樣,全然活在當下,充滿存在的喜悅,享受生命本身固有的單純、完整和富足,並且煥發出強大的活力和創造性。

一 心學&禪宗:修行就是“做減法”.................... 140

二 為人格補鈣,讓心靈吸氧................................. 150

三 死亡的真相&生活的態度.................................. 159

四 本來面目:認識你自己.................................... 169

五 一堂心學課:找回心靈的快樂........................... 180

王陽明之所以將“致良知”作為他畢生學問的總綱和修行的終極指歸,就是因為,這三個字可以統攝心學所有的概念、範疇、觀點和思想。所以,如果有人問你:陽明心學是在講什麼?你大可以給他這個最簡單的答案--致良知。

若他再問:“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你就告訴他:“致良知”就是開啟、擴充、運用你的正能量。

一 良知的迷失&道德的重建.................................. 196

二 正能量的開啟、擴充、運用.............................. 208

三 正思維:一般思維的2.0升級版......................... 212

四 我的良知我做主.............................................. 216

人因工作而高貴,人也因工作體現著人的價值。

只要你心靈健全,那么無論何時,你都可以在工作中修行。換言之,無論你現在境遇如何,只要你用正確的態度工作,你就是一個高貴的人、一個有價值的人。

一 格物:修行的入手處........................................ 222

二 誠意: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228

三 工作就是修行................................................. 239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逆商..................... 249

五 隨才成就:心學教育VS今日教育...................... 259

陽明心學告訴我們,開啟正能量與消除負能量其實是一體的兩面--我們既要開啟自己的正能量,也要幫助別人開啟他的正能量;同理,我們既要消除自己內在的負能量,也要去消除外在世界的負能量。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從自己開始,從內心入手。

一 世界觀的重建:“良知一體”&“無量之網”..... 270

二 禪:住在你心中的導師.................................... 280

三 心靈世界的密碼:良知四句教........................... 288

四 什麼樣的人格,決定什麼樣的人生.................... 297

圖書序言

自序我們為什麼需要心學

王陽明曾經是一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心學曾經是一門風靡天下的顯學——不論是在明清以降的中國,還是在近代以來的日本,這都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然而,在當代中國,假如你在大街上做一個問卷調查,問一問王陽明是誰,以及心學在講什麼,也許在一百個人中,都不見得有一個人能答得上來。

這是為什麼呢?是古人的思想、學問、智慧已經過時,對今天的我們已然毫無意義?還是我們的生活已經非常美好,人格已經十分完善,內心已經足夠強大,生命的潛能都已實現,每一天都活得超級有幸福感,所以不需要思考自己的人生還缺少什麼,更不需要了解古人的生命智慧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倘若你的情況是後者,那么我要恭喜你——你不需要看這本書了。因為,陽明心學就是一門讓你的生活品質更高、人格更完善、內心更強大、幸福感更深、更能實現各種生命潛能的學問,假如你已擁有這種人生,那當然不需要陽明心學了。

然而,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還不夠完美,心靈還需要滋養,精神境界還需要提升,或者你認為古人的生命智慧並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失去價值,那么這本書正是你現在所需要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和你一起來探討兩個問題:

一、心學是什麼?

二、在今天這個時代,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

顧名思義,心學就是研究“心”的學問。古人所謂的“心”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大體包括我們今天所說的心態、觀念、思想、心靈、精神、人格等等。總之,心學就是“心靈之學”。可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心靈之學呢?

我們處在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利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空前繁榮的物質文明,竭力讓生活中的一切都變得更為便捷、高效和舒適。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員,我們對此當然樂觀其成(並且樂享其成),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然而,遺憾的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社會並沒有向我們配套提供人生的意義,便捷、高效和舒適的生活也不等於幸福本身。這就是現代文明的“先天病症”,它導致的“臨床表現”就是: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卻日漸荒蕪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我們以一種永不饜足的姿態占有了越來越多的外物,卻任由自己的心靈陷入一場日益嚴重的饑荒。其結果,就是地球上的每個國家都在瘋狂地追求經濟發展,卻基本無視國民的幸福指數;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地攫取物質財富,卻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痛苦、迷惘和糾結,並且日甚一日地充滿了挫折感、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

要治癒這種“文明病”,最好的療救之道,就是把我們習慣向外追逐的眼睛轉回來,開始關注被我們自己放逐已久的心靈。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人的學問沒什麼特別的,就是把習慣放縱的心收回來而已。)而王陽明的心學,正是“求其放心”之學,因此正是我們這個時代之所需,也是每個人之所需。

一個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許可以用財富的多寡和事業的大小來衡量,但是一個人活得幸不幸福,卻很難用外部指標去判定,只能由每個人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句通俗的話說,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在這一點上,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婚姻。一個人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由外人通過“有房有車”(或“無房無車”)去判斷通常並不靠譜兒,只有當事人自己的感覺才算數。所以,如果一個人的心靈是健康的,那么不需要億萬家資和豐功偉業,只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他(她)就會感到幸福;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那么即便讓他(她)成為世界首富,成為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他(她)本人也不一定會感到幸福。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與他(她)的人生幸福直接相關的。

至此,我們就可以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了:心學是什麼?答:心學就是一門教你擁有健康心靈的學問。

那么,什麼樣的心靈狀態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我們又該如何達到這種狀態呢?

要判斷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否健康良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王陽明經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話:“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自得其樂的心境。說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終保持內心強大。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稱為“君子”,亦即心靈健康的人。而要想獲得這樣的心靈狀態和精神境界,就必須通過兩個字——修行。

世人對“修行”通常存有誤解,以為只有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才是修行,或至少是遠離塵囂、參禪打坐才叫修行。事實上,修行的正確定義應該是:修正自己錯誤的心態和行為。既然如此,那么置身於萬丈紅塵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於修行,也更能見出修行的功夫。道理很簡單:如果外在環境十分單純,你怎么有機會檢驗自己的心態和行為是否正確呢?只有置身在複雜的環境下,不斷與他人、社會互動,一個人才更有可能發現自己心態和行為方面的種種毛病,從而加以修正。

此外,也有不少人認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專利品,或歸屬於宗教信仰範疇,這也是一大誤解。除非你認為自己的人格已經足夠完善、人生已經非常完美,否則你就必須修行。這個道理也很簡單:連我們住的房子都要維護,開的車子都要定期保養,你憑什麼認為你的心靈不需要修行呢?

今天的中國,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沒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懂修行為何物,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們對於心靈的運作機制一無所知,對於心靈與人生的關係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靈家園常年拋荒,那無異於親手斬斷了我們與幸福之間天然具有的聯繫。

那么,修行要遵循怎樣的標準呢?

對此,王陽明和所有宋明理學家一樣,其標準只有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慾。

這是儒家文化在中國近現代以來遭到最嚴厲批判的六個字,也是宋明理學包括陽明心學被誤解乃至曲解得最嚴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理”通常被解釋成封建禮教,而“人慾”往往被理解為人的基本欲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慾”當然就是一種嚴重扼殺人性的錯誤觀念。正是基於這種理解,才有了近一百年來無數國人對宋明理學的口誅筆伐。

事實上,“天理”絕不是封建禮教——在朱熹那裡,“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則;在王陽明這裡,“天理”指的是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心即理)。同時,“人慾”也絕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類),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與道德邊界的不合理、不正當的欲望。因此,陽明心學對“存天理,去人慾”的正確解釋就應該是:一方面,我們要了解更多的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對內心保持更多的覺知覺照;另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去除內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當的欲望。這才是陽明心學提供給我們的修行指南,更是我們獲得心靈健康的唯一途徑,也是我們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其實,上述理念並非宋明理學家或王陽明的個人專利。在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簡單卻含義深遠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個比較抽象的詞,大致可以理解為“所得”:比如你得到了一個饅頭,吃下去會有肚子飽的效用;得到了一輛汽車,會有省時便利的效用;聽了一場音樂會,會有心情愉悅的效用,等等。在這個公式里,幸福與效用成正比關係——在欲望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強。同時,幸福與欲望卻是成反比關係——在所得既定的情況下,你的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強。

從這個公式,我們不難推出通往幸福的兩條途徑:一、讓自己的欲望保持不變,同時不斷增加所得;二、讓自己的所得保持不變,同時不斷減少欲望。很顯然,不管你想通過哪個途徑獲得幸福,有一點是共同的——你不能讓欲望無節制、無止境地膨脹。因為不論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膨脹,你的幸福感就只會越來越小。反之,無論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減少,那么毫無疑問——你的幸福感只會與日俱增。

這個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其實也是中國儒、釋、道三家(包括陽明心學)一直在告訴我們的一條“幸福學”原理。只可惜,今日國人常常把這樣的原理視為老生常談,或者斥之為迂腐冬烘,從而拋諸腦後。所以,在今天的中國,很多人都會遭遇這樣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拚,收入也逐年遞增,可是我的幸福感為什麼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呢?

答案很簡單:你忽視了自己的心靈修行,從而喪失了對內心欲望的掌控。換言之,當你的欲望膨脹的速度遠遠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長的速度,你就與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過乃至背道而馳了。當然,陽明心學教我們節制欲望,並不是要我們放棄一切。它只是告訴我們:要獲得幸福,你盡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時必須在“欲望”上做減法。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數一定會穩步提升。理論上講,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沒有增加,只要你通過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欲望減少到最低,那么你的幸福感就會趨於無窮大。

因此,關於上面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在今天這個時代,心學對我們有什麼用?答案就是:心學能夠讓你了解心靈的運作機制,洞悉宇宙與心靈共通的法則,從而保持對內心的覺知覺照,進而找到人生的意義,獲得你本應擁有的幸福。

在本書中,我用了佛教禪宗、西方哲學、心理學、量子力學等貌似與心學無關的諸多知識和理念來解析陽明心學,目的並不是想炫耀我的博學,而是給讀者提供更多的參照系,希望能通過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較和相互印證,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學。如果因此能誘發你對陽明心學之外的人類智慧的興趣,那我寫這本小書的意義就更大了,我也會因此感到分外的快樂。

此外,我在書中很多地方採用了“對話體”的方式,也就是讓王陽明和他的學生圍繞許多問題展開對話。之所以這么做,一是讓文風更為輕鬆,增加閱讀快感,二是通過反覆問答增強邏輯性,使得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更為嚴密、更為深入。有必要指出的是,這些對話的內容大部分不是王陽明說的,而是我在充分理解、吸收心學精神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知識(如佛教禪宗、西方哲學等),針對當代國人的許多現實問題所做的思考和討論。我這么做,旨在解決當下的問題,而不僅是簡單地對陽明心學進行翻譯、注釋。從嚴格意義上講,書中討論的很多東西已經超出了陽明心學的範疇,而某些地方似乎也顯得不太嚴肅(如偶爾讓陽明“穿越”一下,討論一些當代話題),但我的本意並不是想曲解古人或博讀者眼球,也不是想篡改心學或是對王陽明不尊重,而只是希望給讀者提供一個比較開闊的閱讀視野,讓你拋開門戶之見(如儒與佛、心學與禪宗、東方文化與西方科學等),獲得一種圓融而通透的思維方式,從而更有效地解決當下面對的問題,更直接地切入你每一天都面臨的煩惱、痛苦、糾結和困惑。

總而言之,我寫這本書,不僅是想替古人說一個明白(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遭遇的百年沉冤該得以昭雪了),更是想讓今天的中國人在更多智慧的啟迪下活得幸福。

如果讀者想研究原汁原味的陽明心學,那我建議你還是去讀王陽明的代表作《傳習錄》,甚至可以去研究《王陽明全集》。但是,如果你沒有時間、也沒有條件去做精深的研究,同時又希望用心學指導自己的生活,那么本書應該能夠幫助你——它能讓你用儘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去領略一個大儒的強大內心和精神境界,去了解許許多多與陽明心學有著諸多相通之處的古今中外的生命智慧。

關於本書的寫作,我希望做到的是通俗而不庸俗、淺顯而不淺薄、深刻而不晦澀、兼收並蓄而不混亂蕪雜。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了,但至少我已經盡力。寫這本書,我完成了一趟心靈之旅,大致重走了一遍從十幾歲到現在二十多年間的心路歷程。書中大多數的困惑、煩惱以及深深的糾結與追問,都是在我身上曾經發生過的。現在,我真誠地寫下了自己求索和找到的答案,期待著與你分享。

自序通常放在一本書的前面,但往往是作者最後寫的。此刻,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我感到了一種無比充盈的幸福。

這一刻,我和你心靈相通。

王覺仁

2013年4月於福建漳州

媒體評論

●余所重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心有立,然後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

——蔣介石

●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21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

●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

——梁啓超

●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嚴復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倒幕領袖西鄉隆盛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

●陽明先生,其事功,其志業,卓然一代偉人,斷非尋常儒者所能幾及。

——左宗棠

●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章太炎

●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士禎

●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宗羲

●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蔡元培

●一生伏首拜陽明。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

編輯推薦

推薦1:一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是當下萬眾最推崇的心靈導師。

推薦2:一本講透王陽明、傳遞正能量的心靈成長之書。

推薦3:曾國藩、梁啓超、蔣介石終生精神導師,千古完人王陽明傳世經典!

推薦4:陽明心學會讓我們的心靈永葆一顆保持乾淨,以至一點污穢都立即察覺。

推薦5:它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個體生命和心靈的潛能,修煉內心強大的自己,開啟與生俱來的正能量,獲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推薦6: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於世,對儒學的發展貢獻尤為卓著。他創立了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工夫,以“致良知”為實踐目標,而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其學說影響,不僅及於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彩書摘

第七章修行,從當下開始

四 忍辱的境界:提升你的情商 & 逆商

問:“叔孫武叔毀仲尼,大聖人如何猶不免於毀謗?”

先生曰:“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人只貴於自修,若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縱然人都毀他,也說他不著。卻若浮雲掩日,如何損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個象恭色莊、不堅不介的,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的惡慝終須一日發露。所以孟子說:‘有求全之毀,有不虞之譽。’毀譽在外的,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爾。”

--《傳習錄·下·門人黃省曾錄》

忍辱的功夫必須“在事上磨鍊”

有學生問:“《論語》記載了‘叔孫武叔毀謗孔子’的事情,為什麼大聖人還是不能免於毀譽呢?”

這個學生提的問題,事見《論語·子張》。

叔孫武叔是魯國的一個大夫,不知何故總是看孔子不順眼,有一次他在朝中對同僚說:“子貢其實比他老師仲尼更有水平。”有人把這話告訴了子貢,子貢一聽就嚇壞了,趕緊聲明:“我老師的德行比我高多了,咱就拿房屋的圍牆打個比方吧,我家的圍牆只有肩膀高,隨便哪個路人都看得見我家,所以都誇我的房子豪華;而老師家的圍牆有數丈高,大家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壓根兒不知道他老人家的房子有多么雄偉壯觀、多么美輪美奐。”

沒過多久,叔孫武叔又在別人面前毀謗孔子。子貢這回真的憤怒了,說:“別再這么幹了!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德行充其量就是山丘,還可以超越;而仲尼的德行就像日月,沒有人可以超越。就算有人想自絕於日月,但對日月本身又有什麼損害呢?只能表明他不自量力罷了。”

由於《論語》記載了這件事,所以千年之後,陽明的學生還替孔子他老人家打抱不平,對他遭受毀謗一事深感不解。

陽明告訴學生:“毀謗是來自他人和外界的,即使是聖人也免不了。人貴在自修,如果自己實實在在是個聖賢,縱然人們都毀謗他,也影響不了他。就像浮雲蔽日一樣,如何損害日的光明?如果自己是個外表端莊恭敬、內心卻虛偽無德的人,縱然沒一個人說他,他隱藏在內心的奸惡也總有一天會暴露。所以孟子才會說:‘人活著,總有過於苛求的詆毀,也有意料不到的讚揚。’總之,毀譽都是外來的,怎么能避免?關鍵還是要看你自己的修行功夫如何。”

這段話,絕對是王陽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經驗之談。

自從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各種攻擊和詆毀甚囂塵上,把他包圍了。尤其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身邊那幾個佞臣,如邊將江彬、許泰,太監張忠等人,更是因為嫉妒他的事功,就污衊他“與寧王通謀”,還說他平叛的動機是為了殺人滅口云云,總之一心想把他整成明朝版的岳飛。所幸太監也不全是小人,當時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張永就是一個相對正直的人,跟陽明的關係也不錯,才幫他洗清了這個莫須有的罪名。

在陽明遭到詆毀、污衊、陷害的那些日子裡,他平日的修行功夫就派上大用場了。

由於早在年輕時,陽明就已經練就了“不動心”的功夫,加之後來貶謫龍場,經歷了九死一生,更是打造了一顆寵辱不驚、自作主宰的強大內心,所以那些小人的伎倆對他來講,無異於浮雲蔽日、蚍蜉撼樹,根本不能傷害他分毫。

那些日子,陽明該做事做事,該講學講學,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只一意守護內心昭明靈覺的良知,每天照舊過得逍遙自在。用他自己的話說,只要“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傳習錄》卷下)

由此可見,一個人只要具備心學的功夫,EQ(情商)和AQ(逆商)自然能夠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但是,這種忍辱的功夫必須“在事上磨鍊”,若關起門來在靜定中修,其結果就只能是玩弄光景,“遇事便亂,終無長進”。換言之,要提升情商,你就必須在情緒發動的時候修;要提升逆商,你就必須在逆境和挫折中修,否則就是紙上談兵,不會有半點兒實戰功夫。

比較典型的一個“紙上談兵”者,就是北宋文豪蘇東坡。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一位著名的佛教居士,其佛學造詣不可謂不深。但是,相對於學問而言,他的實修功夫卻差了好大一截兒。

估計很多人都知道,蘇東坡和佛印禪師之間經常逗機鋒、打嘴仗,給後人留下了不少好玩兒的典故。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故事。

蘇東坡任職瓜州(今江蘇揚州)期間,與長江南岸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交情甚篤。有一天,蘇東坡自感修行有得,便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然後命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看,希望得到他的印證和期許。

“八風”是佛教名詞,指的是“譏、稱、毀、譽、利、衰、苦、樂”八種人生境遇。蘇東坡以“八風吹不動”自許,表明經過佛法的修行,自己在面對外在的榮辱毀譽和人生的順逆苦樂時,始終能夠保持如如不動、泰然自若的心境。

佛印看完這首詩,就在後面批了兩個字,讓書童拿回去。一心等著被誇的蘇東坡展開那張紙一看,上面赫然寫著兩個大字--放屁。

蘇東坡頓時火起,立刻乘船過江,要去找佛印理論。

佛印早料到他會來,就站在岸邊等他。蘇東坡一看見佛印就大聲質問:“你不欣賞我的詩倒也罷了,何苦侮辱人呢?!”

佛印笑呵呵地問:“我怎么侮辱你了?”

蘇東坡揚了揚手中的紙,臉都綠了。

佛印做恍然狀:“喔,你是指這個。可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么一屁就把你打過江來了?”

蘇東坡聞言,當場石化。

不知道蘇東坡經此點化,其EQ或AQ是否有所提高,反正在另外一些故事裡面,他和佛印禪師打嘴仗幾乎每次都輸得挺慘。

生氣的藝術幽默化解法

生活中,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比蘇東坡好多少。別人漫不經心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有可能攪亂我們內心的寧靜,讓我們要么生一天悶氣,要么跟對方幹上一仗。

其實,這是很傻的。就像本書第五章講過的那個買報紙的故事一樣,我們為什麼要讓別人決定我們的反應和行為呢?

孩子與成人最主要的區別之一,就是前者的理性和意志都很薄弱,做不了自己的主,而後者卻可以憑藉理性和意志掌控自己的情緒,在面對外界刺激時選擇正確的反應和行為。然而,我們很多人在生理上長大了,在心理上卻一直是個孩子。

那么,假如在生活中,有人出於惡意存心冒犯或傷害我們,我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反應和行為才算是正確的呢?

答案就是兩個字--忍辱。

但是,千萬別以為忍辱就是對所有的冒犯和傷害無動於衷或逆來順受。如果你這么理解,那就把這兩個字看得太膚淺了。

事實上,忍辱不是無視別人對你的傷害,而是首先要防止你對自己造成二次傷害,其次才是如何應對別人的傷害。

為什麼這么說?

道理很簡單:如果別人已經傷害了你,而你又在自己心裡燒起一把嗔恨的火焰,那你是不是在無意中成了那個施害者的同謀,對自己造成了二次傷害?

有人說過,憎恨別人就像是為了逮住一隻耗子而不惜燒毀自己的房子,但耗子還不一定能逮到。所以,面對別人的冒犯和傷害時,你可以生氣,但必須學會生氣的藝術。

生氣也可以是一種藝術?

是的。亞里士多德說過:“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麼難的。但要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了。”

生氣還有這么多講究,它當然是一種藝術了。

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門藝術,我們可以來看看以下幾個場景:

在英國的一個社交晚宴上,著名劇作家蕭伯納正在專心地想心事,坐在旁邊的一個富翁不禁好奇,就問道:“蕭伯納先生,我願出一塊錢,來打聽你在想些什麼。”

蕭伯納淡淡地看了他一眼,說:“我想的東西不值一塊錢。”

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你究竟在想什麼呢?”

蕭伯納說:“我在想你。”

就這幾個字,差點兒沒把那個富翁噎死。

再來看一個故事。美國幽默大師馬克·吐溫有一次到法國旅行,拜會了法國名人波蓋。波蓋生平一大樂趣就是挖苦人,他對馬克·吐溫說:“美國人沒事的時候,往往喜歡懷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波蓋是在嘲笑美國人的歷史太短。

馬克·吐溫笑笑,說:“法國人沒事的時候,總想弄清他們的父親是誰,卻很難弄清楚。”

很顯然,馬克·吐溫是在取笑法國人的多情乃至濫情。聽見這句話,不知道慣以惡搞他人為樂的波蓋,當時臉上的表情有多么難看。

在面對他人的嘲弄挖苦時,暴跳如雷是最不明智的反應,自己生悶氣也不是好辦法,因為對方嘲弄你就是想讓你出糗,你要是不懂得高明地應對,那就讓他稱心如意了。所以,這種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冷靜,然後用一種有風度的方式,做出最恰當的反擊。

換言之,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讓怒氣掌控你,而是要“適時適所,以適當的方式”“恰如其分地”把怒氣送回它的源頭,送給它的始作俑者,讓對方因無趣而自動閉嘴。

當然,冷靜應對、反唇相譏只是忍辱的第一層境界,它只是“生氣的藝術”,需要的也只是冷靜、機智和幽默而已;再往上走,就要涉及“生氣的學問”了。

而這門學問所需的功夫,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生氣的學問大肚能容法

陽明的學生有一次問他:“一個心學修行人該如何看待‘忿懥’(生氣)這件事?”

陽明的回答是:“人心怎能無‘忿懥’(人怎么可能不生氣呢)?生氣是在所難免的,關鍵是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首先,不能‘怒得過當’;其次,要‘物來順應’‘不著一分意思’;最後,陽明還舉例說,比方你上街看見人打架,對於沒道理的那一方,你肯定也會感到義憤,雖然義憤,卻又 ‘此心廓然,不曾動些子氣’。這才是生氣的學問。”

總結起來,陽明的意思有三點:

一、生氣的時候要學會控制,把握一個適當的度,不要過火。

二、事情一過,怒氣也要隨它過去,不能執著,不要懷恨。

三、生氣的時候要學會從自己的立場上超拔出來,找到一個客觀的、第三方的視角,這樣才能讓理性在場,從而保持“此心廓然”、寂然不動的境界。

這個境界看上去是很高超,可是在現實中,除了陽明自己,還有誰能做到面對侮辱而“此心廓然”、寂然不動呢?

當然有人能。最典型的代表,當屬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宰相婁師德。

婁師德是武則天時代的一位牛人,不僅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功勳卓著,而且出將入相,官至宰輔。然而,在古往今來最牛的女人手下當官,無疑是當時世界上風險最高的事情之一。面對當時極端嚴酷的政治環境,婁師德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從而練就了超人般登峰造極的修養功夫。

當時,與婁師德同朝為相的李昭德最受武則天信任,此人生性張揚,鋒芒畢露。由於婁師德身體肥胖,所以行動遲緩,每天上朝都走得慢吞吞,李昭德偶爾跟在後面,半天過不去,就會爆粗口:“田舍夫!”

田舍夫的意思是農民。在唐代,這估計是一句標準的國罵,因為當年太宗李世民被諍臣魏徵氣得夠嗆的時候,也曾背地裡罵他是田舍夫。如今婁師德無端招來國罵,換成別人,恐怕一回頭就跟李昭德幹起來了,可是婁師德卻慢慢地回過頭來,笑容可掬地說:“師德不為田舍夫,誰當為之?”

婁師德的弟弟也在朝中任職,有一次外放為刺史,來跟大哥辭行。婁師德語重心長地說:“我貴為宰相,而今你又擔任刺史,榮寵過盛,必定招人嫉妒。在你看來,我等當如何自處?”

弟弟說:“大哥放心,從今往後,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臉上,我也只會擦去而已,不同他計較,絕不為大哥惹禍。”

弟弟以為把話說到這份兒上了,大哥一定滿意。沒想到婁師德卻憂心忡忡地說:“這正是我所擔心的!人家把唾沫吐到你臉上,證明他對你火大,你把唾沫擦了,就是表示不服氣,這不是讓他的火更大嗎?你應該任唾沫留在臉上,讓它自己幹掉,然後還要面帶笑容,表示你欣然接受。”

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出處。一個人能把忍辱修到這種境界,世上還有什麼人能夠讓他生氣呢?還有什麼事能夠決定他的反應和行為呢?

表面上看,婁師德這么做好像很懦弱,其實這才是真正的自作主宰,也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短短几年後,那個表面剛強的李昭德就被酷吏來俊臣整死了,落了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說到底就是被武則天兔死狗烹了);而婁師德不僅在武周時期的恐怖統治中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獨能以功名終”,還引薦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官員進入朝廷(其中就有牛人狄仁傑,狄仁傑又引薦了張柬之,張柬之不久便發動“神龍政變”推翻了武則天政權,可見如果沒有婁師德,李唐復國的時間無疑要被大大推遲),為最終推翻武周王朝儲備了強大的人才資源,也為李唐宗室最終撥亂反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李昭德因剛強而身敗名裂、人亡政息,婁師德卻依靠貌似柔弱的忍辱功夫,不僅保全了自身,而且成就了常人莫及的品德與事功。二者截然相反的命運,幾乎就是在為老子這句話做註腳。

忍辱的最高境界轉化超越法

在世間所有的忍辱功夫中,最上乘的境界其實還不是婁師德的“唾面自乾”,而是把人生中的所有欺辱、輕賤、困苦、挫折、逆境、磨難等等,全都視為砥礪品德、磨鍊意志、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必不可少的助力。

這種助力,佛教稱之為“逆增上緣”。就是說,人生中的一切負面因素和負面能量,都可以被我們當成開啟正能量的必要條件。用陽明的話說:“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傳習錄》卷下)

這,就是提升情商和逆商的終極法門。

一位佛教密宗的上師,有一次在西藏各地弘揚佛法,沿途一直帶著他的廚師。這個廚師不僅廚藝極差,沒有責任感,而且生性暴躁,動不動就跟人乾架,是個典型的刺兒頭。

當地人注意到這個廚師的糟糕品性後,便私下詢問上師:“大師,您為何要容忍那個廚師的壞脾氣?他只會妨礙您,對您一點兒幫助也沒有,您為何不將他遣送回去?我們很樂意幫助您再找一位。”

上師微笑回答:“喔!你不了解,我並不把他當成我的僕人,我以他為師。”

當地人大為訝異:“大師何出此言?”

上師說:“他的無能和好爭的天性,每天都在教導我學習如何容忍和培養耐性。因此,我認為他極有價值,可以當我的老師。”

很顯然,這位上師就是把他的廚師當成了修行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逆增上緣”。如果我們能向這位上師學習,那還有什麼人是我們不能相處的呢?

關於忍辱,佛教史上還有一則膾炙人口的典故,那就是唐代高僧寒山與拾得的一段問答。

寒山問:“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如果說拾得作為佛門高僧,其境界還是讓我們感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話,那么下面的這個故事,應該能讓我們有所啟發。

洛克菲勒曾經在寫給兒子的信中,對自己如何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進行了揭秘。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個昔日的“窮二代”脫貧致富的最初動機,竟然是源於他學生時代的一件小事:

我一直珍藏著一張我中學同學的多人合照。那裡面沒有我,有的只是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幾十年過去了,我依然珍藏著它,更珍藏了拍攝那張照片的情景。

那是一天下午,天氣不錯,老師告訴我們說,有一位攝影師跑來要拍學生上課時的情景照。我是照過相的,但很少,對一個窮苦家的孩子來說,照相是種奢侈。攝影師剛一出現,我便想像著要被攝入鏡頭的情景,多點微笑、多點自然,帥帥的,甚至開始想像如同報告喜訊一樣回家告訴母親:“媽媽,我照相了!是攝影師拍的,棒極了!”

我用一雙興奮的眼睛注視著那位彎腰取景的攝影師,希望他早點把我拉進相機里。但我失望了。那個攝影師好像是個唯美主義者,他直起身,用手指著我,對我的老師說:“你能讓那位學生離開他的座位嗎?他的穿戴實在是太寒酸了。”我是個弱小還要聽命於老師的學生,我無力抗爭,我只能默默地站起身,為那些穿戴整齊的富家子弟製造美景。

在那一瞬間我感覺我的臉在發燒。但我沒有動怒,也沒有自哀自憐,更沒有暗怨我的父母為什麼不讓我穿得體面些,事實上他們為我能受到良好教育已經竭盡全力了。看著在那位攝影師調動下的攝影場面,我在心底攥緊了雙拳,向自己鄭重發誓: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讓攝影師給你照相算得了什麼!讓世界上最著名的畫家給你畫像才是你的驕傲!

我的兒子,我那時的誓言已經變成了現實!在我眼裡,侮辱一詞的詞義已經轉換,它不再是剝掉我尊嚴的利刃,而是一股強大的動力,如同排山倒海,催我奮進,催我去追求一切美好的東西。如果說那個攝影師把一個窮孩子激勵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似乎並不過分。

講完這個故事,洛克菲勒語重心長地總結了這樣一段人生箴言:

“我知道任何輕微的侮辱都可能傷及尊嚴。但是,尊嚴不是天賜的,也不是別人給予的,是你自己締造的。尊嚴是你自己享用的精神產品,每個人的尊嚴都屬於他自己,你自己認為自己有尊嚴,你就有尊嚴。所以,如果有人傷害你的感情、你的尊嚴,你要不為所動。……我的兒子,你與你自己的關係是所有關係的開始,當你相信自己,並與自己和諧一致,你就是自己最忠實的伴侶。也只有如此,你才能做到寵辱不驚。”

今天,所有還在自怨自艾、抱怨命運不公、痛恨老天無眼的“窮二代”,都應該把洛克菲勒的這段箴言背下來。

可以說,一個人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不是取決於上帝發給你一副什麼樣的牌,而是取決於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和方法去玩兒這副牌。

而要把人生這副牌玩兒好的一大關鍵,就在於提升你的EQ和AQ,亦即修煉你的忍辱功夫。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拼爹”的時代,一個處於社會底層、沒有背景、沒有資源、沒有人脈的“窮二代”,更需要具備一種超越常人的修行功夫,更需要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上,練就一顆充滿正能量的強大內心!

誠如洛克菲勒所言,只有“與自己和諧一致”,才能成為“自己最忠實的伴侶”。用陽明的話說,就是“人只貴於自修”,只要自己“實實落落是個聖賢”,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如果說,忍辱功夫的第一層境界是反唇相譏式的“幽默化解法”,第二層境界是唾面自乾式的“大肚能容法”,那么能夠把一切負面因素都轉化為正能量的這種精神境界,則可以稱為“轉化超越法”。

有此三法,你的EQ和AQ將無人可及,你的人生也將無往不利--不管你擁有什麼樣的起點,也無論你處在什麼樣的境遇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