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賜豪

王賜豪

王賜豪,BBS JP, MBBS, FRCS, FHKAM,廣府東莞人,香港“醬油大王”,同珍第三代傳人。現任香港東莞同鄉總會主席、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副主席、香港同珍集團行政總裁,同珍集團旗下的品牌同珍醬油於百多年前在東莞起家,成立至今超130年,為香港四大醬園家族之一。1996年榮獲東莞市榮譽市民稱號,廣東省政協常委。分別在2004年及05年獲香港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及獲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2011年,頒授銀紫荊星章。曾任癸未年保良局董事會主席、九龍樂善堂丙戌年董事會主席、博愛醫院副主席、屯門仁愛堂副主席、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等職。

香港同珍集團行政總裁

保良局主席王賜豪向張學友頒贈圖畫留念保良局主席王賜豪向張學友頒贈圖畫留念
保良局主席王賜豪向張學友頒贈圖畫留念王賜豪,出生於香港,廣東東莞人。1981年入讀香港大學醫學系,1986年畢業,1991年獲頒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院士,現擔任聖德肋撒醫院耳鼻喉科榮譽顧問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副教授,其他專業資格包括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及耳鼻喉科院士、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外科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耳鼻喉科及外科創院院士等多個醫學專科資格,1996年榮獲東莞市榮譽市民稱號,廣東省政協常委。分別在2004年及05年獲香港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及獲委任為非官守太平紳士。同珍集團旗下的品牌同珍醬油於百多年前在東莞起家,成立至今超130年。
——他是香港工商世家出身,由其祖父開創的調味品老字號——同珍集團在他的治理之下繼續光大,令“同珍”這塊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輝;
——他在繼承了家族的醬油、醬料等調味品生意基礎上,敢為人先,勇於開拓,在地產及投資等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業績,令家族生意更上一層樓;
——他又是一位醫術精湛的醫生,7在香港修讀醫科後服務於港大教學醫院瑪麗醫院, 及後在英美等國深造耳鼻喉專科, 並取得了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等多種專業資格。
——他熱心參與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先後在保良局、九龍樂善堂、香港廣東社團專業人士委員會、及香港政府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攜手扶弱基金諮詢委員會,法律援助服務局等多個慈善及社會服務機構中擔任公職,業績卓著。其中,他在擔任保良局癸未年主席期間 (即2003年), 領導同寅抗擊SARS, 並使全年籌款額創下保良局空前的最高紀錄。
——他是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東莞市政協常委、全國青年聯會委員,在傾情回饋香港之餘,他時刻關注著祖國內地和家鄉的發展,崇根報本,赤誠可鑑。
他就是香港知名人士王賜豪醫生。的確,無論扮演哪一個角色,王賜豪醫生都演繹得非常出色、非常精彩。王賜豪謙虛地侃侃道來: “我做的事情因家族關係,範圍比較廣。不敢夸言有大成就, 因很大部份都是前人打下的基礎,但我會持續不斷地盡力而為、盡心去做……”
他用實際行動和所取得的成就向人們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心到自然成。
合照合照

人物檔案

王賜豪 著名石排籍旅港鄉親王仲銘之子
現任香港東莞同鄉總會主席
香港特別行政區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
香港同珍集團行政總裁
香港中文大學外科系名譽副教授
同為東莞市政協常委、廣東省政協常委
同珍集團旗下的品牌同珍醬油於百多年前在東莞起家,成立至今超130年歷史

王賜豪曾任及現任主要社會公職

曾任
癸未年保良局董事會主席
九龍樂善堂丙戌年董事會主席
博愛醫院副主席
屯門仁愛堂副主席
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
現任
東莞同鄉總會主席
中華出入口商會副會長
新界總商會副會長
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委員
攜手扶弱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
屯門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
香港醫療專業人士協會創會會長
香港女童軍總會名譽副會長
香港教育學院校董
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榮譽會長兼副主席
廣東省政協常委

工商驕子

在人們印象中,王賜豪醫生看上去總是那麽儒雅俊朗、文質彬彬,他的為人也總是謙和寬厚、務實低調、不尚浮華。但他又是一位年輕有為、剛柔兼濟的工商驕子。
或許有人會認為,作為工商世家出身的“名門之後”,王賜豪醫生今日的成就、名望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家族的傳承、祖輩父輩的庇蔭。但這種說法其實有所偏頗。
無論是在香港還是歐美、澳洲、中南美洲的餐飲業界,或是千千萬萬有華人的地方, 大半個世紀以來在家庭主婦當中,說到“同珍”都是耳熟能詳。“同珍”是一個與“李錦記”、“淘大”齊名的調味品名牌、一個響噹噹的百年老字號。這個百年老字號與時代風雲變幻共同演進的歷史,便濃縮了王賜豪醫生及其家族幾代人繁衍生息、鑄就輝煌的歷程。
王賜豪醫生祖籍廣東東莞,其祖上在東莞石排鎮。一百多年前,王賜豪醫生的祖父從東莞石排來到香港謀生,因為對醬油的調製頗有心得,便創辦了一間家庭作坊式的小廠,以製造醬油及罐頭食品起家,從此,“同珍”字號便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王賜豪醫生的父親王仲銘先生在三十年代接手,而仲銘先生現今已九十五歲,公司於戰後五十年代起飛,經歷香港經濟及政治起伏,經營至今已跨越兩個世紀。產品漸趨多元化,種類多達100多款,除醬油、醬料產品以外,還有涼果、罐頭、食品加工等應有盡有。
作為一個百年老字號,同珍集團生產的醬油、罐頭食品、包括醬料等產品因為品質出眾而暢銷海內外,且多年來一直長盛不衰。目前同珍產品的銷售客戶以餐館、食肆居多,其中出口歐美等多國占90%。可以說,全球各地凡是有華人開餐館的地方,就有“同珍”產品的影子。同珍集團除了在令王氏家族賴以發跡的食品、調味品產業保持著強勁的實力之外,投資業務亦包括房地產、酒樓、證券投資以及其他企業等等。而在房地產等投資領域亦創造了驕人的業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出口帶動下同珍醬油展開了海外市場之業務,至五十年代初遷入占地35萬呎的葵涌廠房及12萬呎的粉嶺廠房,自六十年代起投資香港房地產,興建、買賣、出租工業大廈、商業大廈、住宅;投資飲食業其他業務(如喜來登酒店之中華酒樓、漢寶集團等),於美國、歐洲等地均有投資物業,而同珍醬油的產品於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地均有穩定的市場占有率。在房地產方面,該集團在香港的土地儲備量據初步估算已逾150多萬平方呎,包括工業、商業和住宅樓宇在內,可收租及發展的物業價值可列為香港中型發展商。
談到家族事業的發展,王賜豪醫生認為,由一個工業企業,轉向投資房地產,再轉回發展工業,這反映出了香港老牌企業在這個時代的轉變,也是香港社會的一個寫照。
王賜豪醫生自1996年開始接掌同珍集團,上任不久就恰到好處地把握住機遇,投資多處房地產和證券,連戰連捷,獲利頗豐,充分展現出一個商界新銳的精明睿智,實在令人刮目相看。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雛鳳清於老鳳聲。”但每每談及此事,他總是非常謙虛地說:“我只是比較幸運,在低潮時有些少本錢入市而已。”
在王賜豪醫生的進一步治理和完善之下,如今“同珍”這個品牌更加深入民心,產品暢銷香港及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在某些國家,“同珍”部分產品更是創造了市場占有率超過一半的奇蹟。全球各地,凡是有中國人開餐館的地方,就有同珍產品的影子。王賜豪醫生在繼承和發揚祖父和父親艱苦創業、奮發圖強作風的同時,更以新生代的眼界、膽略和學識為同珍集團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引領集團與時俱進,努力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王賜豪目前是香港經貿商會和中華出入口商會的會董。

公益先鋒

2004年7月,香港特區政府為了表彰一批傑出人士在各個領域對香港社會所作出的貢獻,給他們頒發了獎章獎狀。在這次發布的授勲嘉獎名單中,就有王賜豪醫生的名字。香港特區政府在為他授勲時所致的嘉許辭為:“王醫生熱心參與香港慈善活動及小區服務,貢獻良多,尤其是擔任保良局主席期間,成績斐然,現獲頒授銅紫荊星章。”
王賜豪醫生擔任保良局主席的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風暴席捲中華大地,香港首當其衝。SARS疫情在當年4月進入高峰期,保良局的換屆選舉也是在4月,王賜豪醫生就是在這次換屆時被推選為主席。上任伊始,他便要肩負起帶領保良局同寅向社會籌募善款並帶領保良局抵抗SARS疫情的重任。
其時,SARS已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公眾的大恐慌,香港社會同樣是談“非”變色,人心惶惶。光是消除SARS帶給人們的心理陰影已是一個大難題,在此種情勢下,還要讓人們解囊捐款,談何容易!愈到關鍵時刻,愈能考驗一個人的膽識、能力和信念。王賜豪醫生面對這樣的困難,卻未曾有過絲毫怯意或頹喪之語,而是帶領全體同寅負重奮進,迎難而上。那段時間,他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募捐籌款工作中,幾乎無暇顧及同珍集團的公司事務。此時,歷來崇尚濟世利眾、慈善為懷的父親告訴他:“你全力做好保良局的工作,生意上的事情我多花點時間料理。”父親的支持讓王賜豪醫生獲得更大的信心和動力。
在王賜豪醫生的率領之下,保良局在2003年的籌款工作方面非但沒有因為SARS病毒的肆虐而受到負面影響,反而逆勢而上,超額完成,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籌款總額達到了破紀錄的一億五千多萬港元,這個數字即使到今天2006年也不一定能超過。這確實是一個令人嘆服的大手筆。
“父親在我們很小時就已經教育我們,一個人不應只著眼於個人利益,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就應回饋社會、關愛他人。同時他自己在這方面也一直是身體力行。” 受父親的影響,王賜豪醫生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但自小就充滿了同情和仁愛之心。他的哥哥也曾擔任香港另一個大型民間慈善團體東華三院的副主席,王氏家族的慈善仁愛之風可謂薪火相傳。
王賜豪醫生說,自己屬於幸福的一群,人生道路平坦無垠,看到別人的孩子經歷坎坷,在逆境中奮鬥生存,就覺得自己能幫助他人多少,就應該幫多少。所以自少年時起,他就熱心公益活動,如為慈善團體賣旗募捐,探訪老人等,一直到上大學都沒間斷過。
1995年,他加入到香港最著名的慈善團體之一保良局效力。對於在保良局做的每一件事,王賜豪醫生有很大的滿足感。他說,最樂意看到一班人在一起,為同一個慈善項目努力,而項目建成後能夠一年一年持續不斷地為市民服務下去。王賜豪醫生在保良局的耕耘博得了熱心社會公益的美名,目前他還擔任九龍樂善堂主席、博愛醫院、仁愛堂副主席、香港廣東社團專業人士委員會主任、香港青聯等職,總是儘可能地利用一切機會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熱心服務社群。
九龍樂善堂亦是香港六大慈善團體之一,服務範圍涉及醫療、教育、老人福利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王賜豪醫生自任九龍樂善堂主席之職以來,一直堅持低調務實的作風,盡心履職,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令會務工作不斷發展。

醫者仁心

無論是在發展工商業還是在參與社會事務方面,王賜豪醫生都表現得非常出色,這一點無可置疑,但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還是一名持牌醫生。
王賜豪醫生從小受其父王仲銘先生慈善為懷的影響,少年時代即已認識到一個人什麽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健康,於是他那時便已萌生了長大後要當一名醫生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念頭。
在認定了行醫可以真正幫到人、還病人健康之後,他在1981年報考了香港大學醫科專業。不過,家裡人都希望他念商業管理,因為家族事業需要人手,而且他父親已經71歲了。但是他有自己的考慮:這個時候學醫,機會難得。而學做生意,以後機會有的是。如讀商業管理,大學畢業後再想讀醫科,過了年齡學校就不收了。後來,在父親的支持下,王賜豪醫生通過了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 於1981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醫學系同時取錄,當年共約一萬人報考入讀醫學院,而只錄取尖子生約150人,最後王醫生決定入讀香港大學醫學系。1986年畢業,先後服務於瑪麗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瑪嘉烈醫院之骨科、創傷、外科、泌尿外科及耳鼻喉科,1990年獲頒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外科院士,及後於英國愛丁堡Royal infirmary Hospital 、洛杉機St. Vincent’s Hospital及英國倫敦國家耳鼻喉科學院深造,1995年回港後開設耳鼻喉專科診所,並擔任聖德勒撒醫院耳鼻喉科榮譽顧問醫生。其他專業資格包括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及耳鼻喉科院士、英國格拉斯哥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外科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耳鼻喉科及外科創院院士等多個醫學專科資格。王賜豪醫生執業耳鼻喉科,看到能為患者減輕病痛,他認為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建議讀醫就應該趁年輕,並加重語氣說,做醫生的這幾年時間,由最初行醫至現時作為顧問醫生, 深深體會到救急扶危的真正意義。
有道是:“心有仁念堪濟世 身懷善術可醫人”,但王賜豪醫生也慨嘆,近兩年實在太忙,可以為病人診治的時間少,只能一星期數天的每天下午抽出幾個小時。今後時間可能更少,但只要有一點點時間,都願意抽出來為病人服務。他說,自己從行醫當中得到的滿足感,遠遠超過經濟上的回報。
值得一提的是,王賜豪醫生作為廣東社團專業人士委員會主任,他領導著一批專業人士將救死扶傷、扶危濟困的醫者仁心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香港廣東社團專業人士委員會是由一批醫療衛生界的資深醫生、會計師、律師和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組織而成的。王賜豪醫生作為該委員會主任,領導該會積極回饋社會,關懷弱勢群體,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建構和諧社會付出不懈的努力。如在2006年3月26日,該會與民建聯東區支部聯合主辦“贈醫送暖到社區”活動,義務為大約一百五十名柴灣興華一村的居民進行身體檢查,上門探訪了一百多位獨居長者,向他們贈送禮品。這充分體現了專業人士“以仁為己任”,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將仁愛精神送到社區的責任感和抱負。

愛國愛港

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王賜豪醫生始終熱愛香港,不忘自己是香港社會的一分子,因此他對於有關香港社會發展和民眾福祉的各種社會公眾事務總是積極參與,樂此不疲,可說是竭誠盡智,有目共睹。
目前他擔任的社會公職還包括: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委員、攜手扶弱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廣東社團總會榮譽會長、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專業人士委員會主任、新界總商會副會長、香港西區婦女福利會永遠名譽會長、屯門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2003-2006)、中華慈善總會榮譽顧問、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全國青年聯會委員、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等。
2006年8月底,王賜豪先生參加了清華大學中國國情研討班,獲益匪淺。入讀清華大學這所中國的頂尖學府幾乎是每箇中國學子都夢寐以求的,王賜豪先生坦言,自己此次能夠參加清華大學中國國情研討班學習,不僅圓了少年時代的“清華夢”,更重要的是通過中國政治經濟研究課程以及參觀拜訪和交流座談等各種活動,全方位地提升了他對祖國國情的認識。學習結束後,王賜豪先生將他參加研討班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飽滿的熱情、暢達的文筆訴諸筆端,撰寫了一篇題為《圓清華夢·識中國情》,暢言自己的收穫與感慨。2006年9月1日,香港《文匯報》全文刊載了這篇文章,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在這篇文章當中,王賜豪先生談到:“作為一名香港專業人士,我過去從香港得到的信息去認識和瞭解祖國,往往流於片面和膚淺。我能參加清華大學中國國情研討班學習,補上認識中國政治經濟這一課,全方位地提升了對國情的認識。認識中國政治經濟,能幫助香港專業人士和中產階級更深入地瞭解國情、港情,明白本身的社會地位、責任與使命。”
對於香港的前景,王賜豪醫生始終充滿信心。他說,很高興看到新的國家領導人實事求是,中央對香港那麽支持,將CEPA這份禮物很快贈給香港,而且禮物之厚簡直超出了一個特區應份享有的。現在就看香港政府及社會能否快點配合,動作起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聯手發展,抓住機遇,經濟再起飛是絕對沒問題的。
在祖國內地,王仲銘、王賜豪父子飲水思源,他們認為今天在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支持,因此用做生意獲得的資財,在能力範圍之內,多做公益事業。
三國時代“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有一句名言:“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意思是說:懷念故土是人之常情,怎麽會因為貧窮或者發達而不同呢?這句名言在王仲銘、王賜豪兩父子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多年來,事業日漸發達的王氏父子時刻牽掛著他們的祖籍地——廣東東莞。為造福桑梓,王仲銘先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便已開始回鄉投資,積極致力家鄉東莞的建設,捐修了石排鎮公路,投資了水泥廠,援建東莞理工學院,還開辦了好幾間學校。家鄉人銘記王仲銘的貢獻,推選他為第八屆東莞市政協副主席。而王賜豪醫生也被推舉為東莞市政協委員、常委、廣東省政協委員,1994年還被授予東莞市榮譽市民稱號。
作為東莞同鄉總會常務副主席、東莞王氏宗親會會長、澳門東莞同鄉會名譽會長,王賜豪醫生亦盡心敦睦鄉情鄉誼,團結東莞同鄉及宗親,努力推動家鄉各項事業的發展。

成功之道

人們常說,創業難,守業更難。時至今日,王賜豪醫生的成就足以證明他是一位守業有成者。但王賜豪醫生是一位歷來行事非常低調、求真務實的人。比如他在談到自己目前所取得的成績時,總會再三謙稱自己沒有做出什麽值得炫耀的成就。同時他亦滿懷感激之情地談到:“父親是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我覺得自己所做出的任何一點成績,都應歸功勞於父親對我的悉心教導。”他還進一步分析道:“簡而言之,父親給我最大的教益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他雖然對自己、對家人、對員工做人做事的要求很嚴格,但為人卻非常寬厚真誠。二是工作很勤奮,很多事都是親力親為,在我印象中,辦廠這麽多年來,他每天都會親自到工廠去視察。三是專注,雖然我們家族六十年代已經開始投資地產,但父親一直不放棄自己的本業——制醬油、醬料。四是他頭腦很靈活,善於把握機遇。五是做人一定要謹慎穩重。很多人都認為香港做地產很好,但他們沒有看到其實失敗的例子有很多很多。但父親對這些看得很透,亦知足,不急躁冒進。我現在就體會到做生意和做人都是一樣,穩穩噹噹才是最好。”
但對於富家名門之後,人們總是習慣把後來者與先輩做比較,比事業大小,比財富多少。對於這個問題,王賜豪醫生說,理想是一回事,機遇又是一回事,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不好簡單比較。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也想達到或超過先輩,但還需要環境和機遇。這好比給病人看病,要在適當的時間,給適當的對象,下適當的藥,缺一樣效果都難以最佳。再者,快樂的定義是自己尋找定位,只要自己朝目標去走便有人生意義,其中家庭和諧,父母兄姊關係融洽是生活最大的樂趣和愉快。
作為一位在工商、醫療、公益等多個領域均表現卓越、建樹不凡的實幹家,王賜豪醫生無疑是一位成功人士。但對於成功的界定,他卻有著獨特的見解:“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我認為,只有當一個人不問成敗、不計名利,只求竭盡全力做好事情時,就能真正實現自己的理想,達到自己的目標,就能無愧於心。也就是說,心到自然成。因此我會盡我所能,全心投入,將每件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好。”
不言而喻,對於王賜豪先生來說,通向成功的路上永遠沒有終點,追求也永無止境。展望未來,王賜豪醫生充滿信心表示:“在家族生意方面,我希望推動‘同珍’今後在原有的優勢上繼續壯大,並積極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務求令品牌歷久不衰,業務更上一層樓。我參與慈善活動多年, 由2004年任保良局主席到現今為九龍樂善堂主席, 參加社區活動從未間斷,捐獻超過港幣二千萬。我正考慮整契約珍未來十年的經營盈利, 以計畫份數投資捐助社會慈善事業, 推動香港及國內安老、教育、扶幼三方面的工作以回饋社會。同時,我也希望與祖國內地開展更好的合作,與內地企業攜手開創美好的明天!對於我個人而言,我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做一些有益於社會、能夠真正幫到人的事,也希望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過得快快樂樂、開開心心!”

立志保良

受父親的影響,生長在富貴人家的王賜豪自小就充滿了同情和仁愛之心。王賜豪說,自己屬於幸福的一群,人生道路平鋪直敘,看到別人的孩子經歷坎坷,在逆境中奮鬥生存,就覺得自己能幫助他人多少,就應該幫多少。所以自少年時起,他就熱心公益活動,如為慈善團體賣旗募捐,探訪老人等,一直到上大學都沒斷過。
大學畢業後,當醫生治病救人,圓了自己的一樁心愿,但相比父輩兄長的仁義之舉,認為自己應當有更多貢獻。1995年,他加入到香港最著名的慈善團體之一香港保良局中出力。
香港保良局成立於1878年,是香港最老牌的慈善團體,一直以來,熱心公益,濟貧扶弱。其中一個招牌項目就是兒童院和安老院。而推動教育則是最大的成就,開辦的學校超過一百多間,學生達四萬九千多。
進入這樣一個規模龐大的慈善團體服務,費錢費力更要費心。1996年,王賜豪就任保良局總理,之後做副主席兼生產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一邊籌錢,一邊談租約,找校長,幾經努力,他建成了保良局第一間英文幼稚園。王賜豪在慈善事業上更上層樓,成為2004—2005年度保良局主席。
保良局銜接政府教育方向,開辦有政府直接資助學校,一條龍私立學校,以及為新移民新設立的學校。建成地區教育網路,擁有一批名校,如莊啟程預科書院等就很受學生家長歡迎。王賜豪上任主席後,構思修建有副學士學位課程的社區學院,很受社會期待。
王賜豪說,擔任保良局主席後,個人在保良局的時間達四分之三,在自己公司的時間就不到四分之一。為紀念保良局成立125周年,他忙著兩件事,裝修擁有120個安老床位的安老院;另一個就是增修擴建六間學校,總投資達兩個億。
對於在保良局做的每一件事,王賜豪有很大的滿足感,他說,最樂意看到一班人在一起,為同一個慈善項目努力,而項目建成後能夠一年一年持續不斷地為市民服務下去。今年自己41歲,將來從主席位置退下來後,還會繼續為保良局做貢獻。 “一日為保良,終身為保良”,自己不會放棄為慈善事業出力這一優良傳統。
王賜豪在保良局的耕耘博得了熱心社會公益的美名,他被社會各界推為九龍樂善堂主席、仁愛堂的副主席,以及博愛醫院的副主席、顧問。並被聘為中華慈善總會的榮譽顧問。
王賜豪曾任及現任主要社會公職

贊助維港賀歲煙花匯演

2010年,萬彩光華耀維港大年初二晚,維港將一如既往舉行大型煙花匯演。今年的煙花匯演由同珍醬油罐頭有限公司及東莞同鄉總會聯合贊助300多萬元傾力製作,以「萬彩光華耀維港」為題,煙花數量多達30多噸共23888枚,其中鳴放的不乏以迎接虎年和上海世博會等多款應節、應景的煙花。當中最特別之處,是以同珍醬油縮寫的「TC」圖案作開幕設計,花火爆發後的餘輝有如一顆顆提煉醬油的「黃豆」般徐徐落下,寓意黃金遍地。
身為東莞同鄉總會主席,王賜豪懷□愛港念鄉的精神,於今個農曆新年以其公司及鄉會的名義首次贊助煙花匯演,冀藉此與眾同樂。他說:「其實我們一早已有意贊助煙花,今次終於有機會,會內同鄉都感到很光榮。以前煙花、米粉、荔枝、臘腸都是東莞的名產,現在由東莞同鄉贊助煙花匯演,可謂有更深層的意義。」
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王賜豪直言,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要利用自身的優勢,順應潮流發展。他表示,東莞同鄉總會未來將會進一步團結會友,凝聚會友力量,加強對基層同鄉的服務,「以往我們已落區20多次贈醫施藥,未來將重點放在地區工作;與此同時,將與會內多位工商界人士攜手合作,希望利用總會作為香港與內地溝通的平台,多帶會友回到家鄉投資考察。雖然不能一下子見到成效,但長遠來說,這是必須要做的。」

王賜豪主席

同珍集團總裁
喇沙書院畢業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倫敦、愛丁堡、格拉斯哥)
香港外科及耳鼻喉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及耳鼻喉科)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智健冬泳會主席(1997-2002)及會長(2002-04)
香港拯溺總會水上安全主席
健康快車創會會員
香港女童軍九龍地方協會名譽會長
中華慈善總會榮譽顧問
新界總商會副會長
中華出入口商會會董
世界深東社團聯會副會長
東莞王氏宗親會主席
東莞同鄉總會副主席
廣東省東莞市榮譽市民
廣東省東莞市政協委員
九龍樂善堂當年總理(1997-98),常務總理(1998-2002)及副主席(2002-04)
博愛醫院總理(2000-02)、副主席(2002-03)及當年顧問(2003-04)
博愛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2000-03)
屯門仁愛堂副主席(2003-04)
屯門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2003-04)
保良局丙子、丁丑及戊寅年總理,己卯、庚辰、辛巳及壬午年副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