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稚川移居圖

《王蒙稚川移居圖》,表現的是東晉著名中醫藥學家葛洪移居羅浮山煉丹的故事。

名畫拍賣

2011年北京保利春季拍賣會上,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圖》以4.025億元成交,僅次於去年春拍以4.368億元成交的黃庭堅書法作品——《砥柱銘》,成為國內第二高價的古代書畫作品。
由於該拍品備受關注,在當晚古代書畫夜場前,拍賣師宣布,競投王蒙《稚川移居圖》需要辦理8000號以上的特殊競投牌。截止晚7點半,已有17位藏家辦理了特殊競投。
拍場上拍賣師報出1.1億元的開槌價,場內應價至1.2億元,之後直接有藏家報出1.6億元,競價一直非常謹慎,但競價階梯始終保持在1000萬元以上的高位。最終經過19次叫價,《稚川移居圖》被持8086號競投牌的藏家以3.5億元競得,加佣金成交價達4.025億元,成為國內第二高價的古代書畫作品。

名畫故事

《稚川移居圖》表現的是東晉著名中醫藥學家葛洪移居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上還有倪瓚陸居仁陳則韓性、樂遠、陶復初、錢岳等7人的題跋,據介紹,這7人都是與王蒙同時或稍後的大學者、大畫家或大詩人。此外,《稚川移居圖》上還有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近20餘枚收藏印,極為珍罕難得。
畫上有與王蒙同時或稍後的七位大學者、大畫家或大詩人如韓性、倪瓚、陶復初、陳則等人題的詩。其中,韓性是元代另一位大畫家王冕的老師,與高啟等人並稱為“十才子”的陳則的題詩是他存世的唯一的書跡,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稚川移居圖》上還有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近20餘枚收藏印,極為珍罕。
羅浮山文化研究會會長謝澤南說,羅浮山是道家傳說的仙都,東晉的葛洪是道教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移居羅浮山36年,以朱明洞為中心,著有《抱朴子》、《金匱藥方》等道教哲學理論和醫學著作,並建沖虛(南庵)、白鶴(東庵)、孤青(西庵)、酥醪(北庵)四庵,從此羅浮山成為嶺南道教聖地。
王蒙的作品傳世稀少,一幅在美國,還有一幅同題材的《葛稚川移居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次拍賣的《稚川移居圖》充滿傳奇色彩。晚清民國時期,這幅畫一直保存在有著“江南收藏甲天下,過雲樓收藏甲江南”之稱的蘇州顧家過雲樓。1937年日寇轟炸蘇州,顧家園林化為灰燼,而《稚川移居圖》藏於與其園林近在咫尺的顧家書房,幸運地避過一劫。此後顧家後人將藏品轉移至上海租界,才得以保全。到文革時期,過雲樓藏品被查抄,《稚川移居圖》也在其中。1977年11月8日上海博物館的書畫鑑定專家鄭為、承明世與鍾銀蘭先生赴蘇州博物館鑑定書畫,在一堆查抄作品中偶然發現了王蒙的這幅《稚川移居圖》。隨後,這幅畫被發還過雲樓顧氏後裔,為過雲樓第五代顧篤瑄所有。此次,它歷經坎坷輾轉後流入市場與世人見面。
元代書畫流傳至今的極為稀少,且大都藏於各大收藏機構,藏於民間的極為罕見,元四家等名家作品更是鳳毛麟角。因此王蒙《稚川移居圖》可稱為最重要的民間傳世王蒙作品,最有望刷新中國古代書畫拍賣紀錄。

名畫作者

《稚川移居圖》由元代名家、“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創作,存世超過六個世紀,主要描述了東晉葛洪移居博羅縣羅浮山煉丹的故事。據羅浮山文化研究會會長謝澤南介紹,王蒙共畫了兩幅描述葛洪移居羅浮山的畫,還有一幅目前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王蒙的《稚川移居圖》是中國畫表現山水技法創新的一個體現。

生平傳略

王蒙(1308-1385)元畫家。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
元末官理問,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維庸案牽累,死於獄中。
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復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郁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傳世的代表作《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葛稚川移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卞隱居圖》,1366年作,紙本,水墨,縱141厘米、橫42.2厘米,董其昌譽為天下第一。該畫層巒疊嶂,自下而上布滿整個畫面,用筆隨意,用色典雅,林木山石的局部感覺極佳,整體效果則顯得零碎,山峰造形也稍嫌奇特,適合近看而不適合遠觀。

藝術特色

王蒙創造的“水暈墨章”,豐富了民族繪畫的表現技法。他的獨特風格,表現在“元氣磅礴”、用筆熟練、“縱橫離奇,莫辨端倪”。《畫史繪要》中說:“王蒙山水師巨然,甚得用墨法”。而惲南田更說他“遠宗摩詰(王維)”。常用皴法,有解索皴和牛毛皴兩種,其特徵,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用筆撳變和“繁”著稱;另一是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郁然深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