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邦

王萬邦

王萬邦(1760-?)清代守台名將,台灣北路協副將。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出生於渠縣太平里龍井灣(今四川省渠縣涌興鎮安北鄉鳳山村)。

基本信息

簡介

他從小熟讀兵書,苦練武藝,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武舉,“遵例隨營,應徵湖北”。嘉慶元年(1796),川楚地區爆發白蓮教起義,王萬邦隨清軍進剿有功受賞。嘉慶十四年(1809),調幽燕(今河北省北部及遼東省南部)任清軍直隸督標良鄉營守備,嘉慶末(1820)任福建漳州鎮平和營游擊,道光元年(1821)年以參將銜調漳化協鎮,守護台灣。

人物生平

勤學武藝

王家世世代代以傳武藝為本,忠君報國為志。自幼接受家庭的薰陶,一邊學文,一邊習武,長進令其祖父、父親暗自歡喜。王萬邦刻苦自勉,勤奮學習古代兵書戰冊。他與鄰里少年結成兄弟,日復一日的苦練武藝,成年時,他已是身高體壯,濃眉大眼,一度不凡的漢子。乾隆四十八年,中武舉,從此開始了他的征戰生涯。

南征北戰

嘉慶元年,清東鄉(今四川宣漢)白號首領王三槐與冷天祿、張子聰等率眾起義,共同進攻通江、長壽、墊江、渠縣等城。三年,王萬邦隨清軍出擊義軍,激戰於紅水河(今達縣雙河場)。事後,王三槐被擒,王萬邦令敵首欽佩。

嘉慶十四年,調幽燕(今河北省北部及遼東省南部)任清軍直隸督標良鄉營守備。

嘉慶末年,任福建漳州鎮平和營游擊。

王萬邦南御北剿,征戰頻繁,立下汗馬功勞。嘉慶帝賜封其武翼大夫。

守護台灣

道光元年,因其驍勇善戰,王萬邦奉旨調至台灣彰化協鎮都督府任協鎮都督,併兼任北路協副將,授職正三品。身材魁偉、胸懷報國大志、深諳兵法而善於指揮作戰的王萬邦守護台灣,立足積極防禦,加強軍事操練、布陣演習、武器製造與工事構築,堅決抵禦來犯的日寇。他矢志精忠報國,戰必身先士卒,隨軍宕渠兄弟,也奮勇當先。在一次海戰中,他的胞弟王萬選、王萬安不幸喪身,沉沒海底。王萬邦將痛失手足的深仇大恨化作護疆保國的禦敵鬥志。他依靠台灣民眾,發展生產,增強實力,安定內部,統一民心,實施軍政結合、軍民結合,共築禦敵長城于海島,使“蛟鱷斂跡而蠢類畏威,島嶼風清而群黎載德,海甸修文,荒裔感化”。守住了清朝的海島和海域,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清代增生在一首詩里對王萬邦守護台灣有這樣的讚譽:“血戰功成簡地太,柳營專向倭蠻開,六千海甸銜恩去,百萬生靈載頌來……”。

道光七年,王萬邦奉旨離台。在台灣的七年裡,他軍紀森嚴,英勇善戰,多次抵禦倭寇入侵台灣,功績卓著,受到台灣人民的讚頌,並多次受到清代朝廷的嘉獎和封賞,曾五次受賜"奉天誥命"以此表彰他的功績,追贈他的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和父母親的官爵。

回歸故里

離台之後,王萬邦不願再為官,他上京面奏皇帝,稱衰道老,請求解甲歸田,同年冬,回到故鄉。王萬邦享年70餘,卒於家。皇帝下旨追封為武翼騎都尉,敕建分華表、石獅石馬石人、墓前立牌坊,陵園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墓碑精雕花鳥人物,正中高懸"聖旨",其碑恭楷"皇清誥封武翼騎都尉王公諱萬邦老大人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