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璡[化學家]

18年,創辦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兼任所長。 次年,發起創立中國化學社,任上海分會理事長。 1952年後,任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教授。

簡介

歷史上有兩個比較出名的王璡,第一個時明末清初的“埋羹太守”王璡,一個是清末化學家王璡。

(一)“埋羹太守”王璡

王璡,字器之,日照濤雒人。博通經史,尤長於《春秋》,酷愛金石與樸學,好書法。初為教授,坐事謫遠方。洪武末,以賢能薦,授寧波知府。夜四鼓即秉燭讀書,聲徹署外。間詣學課諸生,諸生率四鼓起,誦習無敢懈。毀境內淫祠,三皇祠亦在毀中,或以為疑。璡曰:“不當祠而祠曰‘淫’,不得祠而祠曰‘瀆’。惟天子得祭三皇,於士庶人無預,毀之何疑。”自奉儉約,一日饌用魚羹,璡謂其妻曰:“若不憶吾啖草根時耶?”命撤而埋之,人號“埋羹太守。”燕師臨江,璡造舟艦謀勤王,為衛卒縛至京。成祖問:“造舟何為?”對曰:“欲泛海趨瓜洲,阻師南渡耳。”帝亦不罪,放還里,以金石為伴,書畫為伍,壽終。

王璡(1888~1966),字季梁寧溪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入北京譯學館習英文。宣統元年(1909),參加清廷“賠款學生①考試,600餘考生按標準錄取39人,留學美國柯興學院理海大學攻讀化工。與任鴻雋、趙元任、胡明復、秉志、相銓、竺可楨等成立中國科學社。民國4年(1915)畢業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學院(今南京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化學系教授、系主任,當選為中國科學社理事、科學》雜誌編輯主任。16年,任中央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兼中國科學社論文講演委員會委員。18年,創辦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兼任所長。次年,發起創立中國化學社,任上海分會理事長。24年8月,再赴美留學,任明尼蘇達大學訪問研究員。2年後獲科學碩士回國,任四川大學、浙江大學教授、化學系主任。1952年後,任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教授。

資料

王璡致力研究中國化學史,擅長經典微量分析。用古錢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冶金史,解決五銖錢和 的化學成份、中國用鋅的起源與進化,以及鉛、錫和鋅之間關係問題的爭議,成為中國化學史和分析化學的開拓者之一。撰寫與翻譯大量中國化學史論文、國外科學史資料、分析化學教科書和科學家傳記。從事化學科研和教育數十年,講授分析化學、礦物學和化學史,培養大批化學科技人才。
王璡是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浙江省政協二、三屆副主席,九三學社杭州分社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浙江分會理事長。1966年12月卒,終年79歲。主要著作有《五銖錢的化學成份古代套用鉛鋅錫考中國古代金屬化學丹金術》等。
① “賠款學生”,1906年,美國退還1900年“庚子賠款(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攻陷北京,賠款辱國),以示“親善”。並用賠款資送留美學生,以示“關心中國”,作為“團結中美兩國人民的紐帶。錄取學生於1910年赴美就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