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光

王為光

王為光,科教片編導。原名王陽生,筆名羽奇。江蘇鹽城人。1940年參軍,先後在八路軍、新四軍任文化教員、宣傳員。1943年後任鹽城縣文工團分隊長、淮安縣文工團副團長、蘇北文工團話劇隊隊委,1945年任新四軍軍部文工團、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戲劇股副股長。建國後,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教育科科長。先後導演科教片50餘部。1958年後任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編輯、導演、藝委會副主任。

基本信息

簡介

王為光(1926~)

王為光 王為光

科教片編導。原名王陽生。江蘇鹽城人。1940年參軍,先後在八路軍、新四軍任文化教員、宣傳員。1943年後任鹽城縣文工團分隊長、淮安縣文工團副團長、蘇北文工團話劇隊隊委,1945年任新四軍軍部文工團、第三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戲劇股副股長。建國後,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教育科科長。1958年後任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編輯、導演、藝委會副主任。導演、編導科教片七十餘部。其中《精選稻種奪豐收》,於1964年獲國家科委、文化部1958~1963年科教片為農業服務獎、1978年獲第十屆貝爾格勒國際科教電影節金獎;《針刺麻醉》(與人合作)於1974年獲第一屆紐約長島國際電影節大獎、1980年獲黎巴嫩貝魯特第五屆國際科教電影節教育片獎;《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手足情——組合移植誕生錄》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2年優秀影片獎;《造手大師——記於仲嘉教授從醫五十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5年中國電影華表獎。

兒時經歷

1926年,王為光出生於江蘇省鹽城縣的一個職員家庭。他唯讀過五年國小,後來由於抗日戰

爭爆發,失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1940年,八路軍路過他家鄉,他憑著滿腔的熱情和對革命的嚮往要求參軍。哪知部隊領導看他只有十四歲,人又瘦小,不願接收,怕他鬧情緒,佯裝答應,但第二天清晨,部隊卻轉移了。他一覺醒來,發現部隊已經走了,拔腿就追,經過一天一夜的緊追猛趕,總算追上了隊伍。當部隊領導發現站在面前的這個倔強的“小鬼”已疲備不堪,雙腳打滿水泡,而嘴裡仍口口聲聲要跟部隊走時,又驚訝又感動,終於破例收下了這個小兵。在革命隊伍中,他當過勤務員,後到宣傳隊和文工團演過戲,畫過畫,拉過琴,導過戲。

從影經歷

1949年,他從部隊文工團轉業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當演員,開始進入電影界。他曾在《呂梁英雄傳》 、 《新兒女英雄傳》中扮演過辛老二和劉雙喜兩個角色。

1953年,他被調到廠宣教組任組長,同時由於工作關係成了中央馬列主義學院的旁聽生。學院為了幫助學員理解抽象的理論概念,放映了許多科教片,他被影片所吸引,感受到科教片的力量——既能形象地幫助人們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又能潛移默化地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他決心投身於科教電影事業,向組織上表示自己的願望。

王為光 王為光

1955年任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宣傳科長。先後成功地扮演了《白毛女》中的楊白老、 《兄妹開荒》中的哥哥、 《買賣公平》中的小戰士,曾多次立功受獎。

1965年,拍攝《城市人民防空——急救》需要一個被火燒傷的角色,如果處理不當,就有弄假成真的危險。

1956 年到 1966 年,他先後編導《科學與技術》雜誌片十本,《石頭織布》、《機械包裝》、《精選稻種奪收》、《三黑三黃》、《城市人民防空——急救》等二十五部(五十五本)科教片。

1963年,全國十大城市舉行科教片展覽, 《精選稻種奪豐收》博得觀眾的好評,獲得文化部頒發的“科教片為農業服務獎”。

1964年, 《石頭織布》在香港展覽放映,也博得港澳同胞的好評。

1965年,拍攝《城市人民防空——急救》需要一個被火燒傷的角色,如果處理不當,就有弄假成真的危險。為了避免燒傷別人,他決定親自扮演。

1973年,為拍攝《針刺麻醉》,他先後向許多醫生請教針麻理論,詳盡聽取醫生的實踐經驗。

他編輯的《高山植物》 ,1978年榮獲南斯拉夫國際科教電影節金質獎章。王為光雖已年過五十,仍象當年的文工團員一樣精力充沛,幹勁十足。

1979年拍攝《長江》,他是江源考察拍攝隊中年紀最大的一個。

付出努力

1955 年春,他被調到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工作。從此,他就和科教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要將為科教電影事業作出貢獻的願望變為現實,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他國小都沒有畢業,能有多少科學知識呢?在戰爭的硝煙中成長,又何曾受到過電影專業訓練呢?擔任科教片導演,他面臨著許多困難

王為光 王為光

。然而困難算什麼?他是一個知難而上的人,自小就有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倔勁兒,就是憑著這股勁兒,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他跟著部隊南征北戰,出色地完成黨交給的宣傳任務,先後成功地扮演了《白毛女》中的楊白老、《兄妹開荒》中的哥哥、 《買賣公平》中的小戰士,曾多次立功受獎。並被評為文工團的模範工作者,他決心還憑這股勁兒叩開科教電影的大門。他抓緊工作之餘刻苦自學國中、高中數、理、化知識, 閱讀科普讀物。不僅從書本上學知識,而且向社會求知識。每次接受拍攝任務,他都看作是進一次學校、學一門新知識的機會,盡力汲取、積累知識。他認真學習和題材有關的知識,虛心向專業人員請教,不弄清搞懂有關知識,他決不動手擬定拍攝提綱。

創作風格

在科教電影創作上,他力求樸實,充分利用電影手段、形象地闡明科學道理,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他編導的科教片,大都具有結構嚴謹,形式樸實自然的風格。他編導的工業科教片,有的被工人稱為“技術革新的好幫手”。他編導的農業科教片,有的被社員、幹部稱為 “增產糧食的好參謀”。1964年,《石頭織布》在香港展覽放映,也博得港澳同胞的好評。在十年動亂中

王為光 王為光

,王為光年富力強,正是能在科教電影事業上有所作為的時候,卻被剝奪了工作的 權利。在科學被摧殘、文化被踐踏,教育被破壞的那些日子裡,他始終認為:人民需要科學技術知識。科教片是獨特的藝術形式,介紹科學技術知識是科教片的主要特性。科教片在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時,必須以先進的世界觀為指導,努力揭示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幫助教育人們掌握科學的認識方法。為此,他從沒有間斷過學習和思考。

為影視獻身

拍攝《城市人民防空——急救》需要一個被火燒傷的角色,如果處理不當,就有弄假成真的危險。為了避免燒傷別人,他決定親自扮演。第一次拍完,攝影對畫面不滿意。為了影片的質量,他毅然地再次將身上點著火又表演一次,不料急救人員在第二次拍攝時,因慌亂有所延誤,沒有按照要求把火撲滅,火苗從他身上竄到臉上,他一聲不吭地忍著,當攝影拍完滿意的鏡頭時,他的臉部已嚴重燒傷。王為光勤學苦幹十年,從拍攝《科學與技術》雜誌片逐步成為能夠較熟練地運用電影藝術處理各種題材的科教片編導。

1973年,為拍攝《針刺麻醉》,他先後向許多醫生請教針麻理論,詳盡聽取醫生的實踐經驗。當他再和醫務人員談拍攝構想時,醫生們開玩笑地把他稱為“同行”。多少年來,他就是用這樣的方法積累了水稻栽培、機械原理、地震預測、天體形成等各方面的知識,並把這些知識搬上銀幕,向大家介紹。為探求一種深入淺出地介紹科學知識的較好的藝術形式,他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還大量廣泛地閱讀中外名著和電影導演專業書籍,藉以提高藝術素養和專業技能。在實踐中,逐步成為科學知識面較廣,講究電影藝術表現形式 的科教片導演。受過多年部隊生活陶冶的王光,一面自學,一面在實踐中磨練,這培養了他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拍攝影片時,他常常既是組織者,又是具體的工作人員。他喜歡自己搬弄照明燈,擺布道具。危險艱難的工作,願意自己承擔。

科教片

1979年拍攝《長江》,他是江源考察拍攝隊中年紀最大的一個。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區,空氣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空氣的一半,有兩位青年因嚴重的高山反應不得不退出考察隊,然而他卻爬冰川,翻雪山,堅持爬到海拔五千四百米的拍攝點,三天時間連續拍攝兩處冰川的奇景壯觀,行動和青年人一樣利索,誰也看不出他是一個患多種疾病進藏體檢不合格的人。他正是以這種爬冰川、翻雪山的精神,不斷努力從事科教電影創作的。他是上海科影廠多產的導演之一。自然界不斷發展變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教電影藝術創作也要不斷繁榮提高。王為光壯志滿懷,對發展祖國科影事業充滿信心。他又將開始新的探索,試圖編導具有中國特點的新樣式的科教片。

個人貢獻

1980年5月,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舉行的第五屆國際電影節上,我國科教片《針刺麻醉》以樸實自然,明快流暢的藝術手法,生動地介紹了我國針刺麻醉技術的發生、發展和在醫療手術中廣泛套用的情景,引起外國朋友的關注和讚賞,獲得電影節的教育片獎。在這以前,這部影片被譯成幾種外文,在許多國家放映,宣傳了我國的醫學成就,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

編導的《斷肢再植》 、 《針刺麻醉》 、《控制上海地面沉降》、 《天體的來龍去脈》 、《高山植物》、 《長江》 (上集)等十四部科教片。這些影片雖然題材各不相同,但都能在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與宣傳科學的認識方法貫通一氣,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有些影片不僅得到國內觀眾的肯定,也得到國外人士的好評。

所獲獎項

導演、編導科教片七十餘部。

其中《精選稻種奪豐收》 ,於1964年獲國家科委、文化部1958~1963年科教片為農業服務獎、1978年獲第十屆貝爾格勒國際科教電影節金獎;

《針刺麻醉》(與人合作)於1974年獲第一屆紐約長島國際電影節大獎、1980年獲黎巴嫩貝魯特第五屆國際科教電影節教育片獎;

《中國首次南極考察》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

《手足情——組合移植誕生錄》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2年優秀影片獎;王為光雖已年過五十,仍象當年的文工團員一樣精力充沛,幹勁十足。

《造手大師——記於仲嘉教授從醫五十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5年中國電影華表獎。

個人作品

《兒女親事》 (1950) .... 村長

《呂梁英雄》 (1950) .... 辛老二

《骨頭斷了有妙著》 (1993) .... 導演

《骨頭斷了有妙著》 (1993) .... 編劇

《造手大師——記於仲嘉教授從醫五十周年》 (1995) .... 導演

《造手大師——記於仲嘉教授從醫五十周年》 (1995) .... 編劇

《液壓家庭新成員——疊加閥》 (1994) .... 導演

《液壓家庭新成員——疊加閥》 (1994) .... 編劇

《雲天奇觀》 (1988) .... 編劇

《海天佛國——中國名山氣象》 (1989) .... 導演

《海天佛國——中國名山氣象》 (1989) .... 編劇

《我們貴州人》 (1990) .... 導演

《我們貴州人》 (1990) .... 編劇

《藝術大師劉海粟繪畫藝術》 (1989) .... 導演

《藝術大師劉海粟繪畫藝術》 (1989) .... 編劇

《藝術大師劉海粟繪畫藝術》 (1989) .... 其他

《長江》 (1980) .... 導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