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洞若

王洞若

王洞若(1909—1960),江蘇省丹徒人,早年考入南京曉莊鄉村師範,畢業後留校工作,協助陶行知致力於“晨更工學團”的工作,1934年秋加入共產黨,積極開展知識分子工作,吸收黨員,增強黨的戰鬥力;上海地下黨臨時工委成立後,他為負責人之一;中共江蘇省委成立時,任群委委員;上海淪陷後,奉陶行知之命,組建育才學校,任研究部主任;“皖南事變”後,隱身於昆明教育界,由於長期在白色恐怖下艱苦奮鬥,積勞成疾,解放後在上海療養,1960年12月19日逝世。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洞若文集 王洞若文集

王洞若,原名義田,又名王作、王甲觀、王乃明,江蘇丹徒人。

先後就讀於省立鎮江第六中學與南京曉莊師範;1930年去滬從事革命活動。1933年春,加入左翼教育工作者聯盟;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建立生活教育留滬領導小組、大場區委等黨組織。

歷任國難教育社黨團書記、上海大場區委書記、中共江蘇省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武漢抗戰教育研究會黨團書記、育才學校黨支部書記及中共南方局特派員等職。

王洞若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

他在長期從事地下黨的組織工作、革命教育和抗日救亡活動中積勞成疾,解放戰爭後期,陷入與病魔搏鬥之中;

建國後,王洞若在滬療養,1960年12月19日逝世,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王洞若(1909—1960),乳名錫堂,曾名義田、王作、用觀、乃明,江蘇丹徒大路鄉北族村人。敏而好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縣六中,並考入陶行知初創的南京曉莊鄉村師範,畢業後留校工作,常與志同道合的劉季平、徐明清、戴伯韜等同志,探索改革鄉村教育和救國救民之策。

民國19年(1930),為反對日艦停泊南京,曉莊師生舉行遊行示威,竟遭國民黨軍警逮捕,殺害多人,學校被封。王隱蔽家鄉,執教於王巷國小。

民國21年秋赴滬,協助陶行知致力於“晨更工學團”的工作,常與陶一起學習革命理論。馬克思逝世50周年時,毅然參加由陶與蔡元培、李公朴、章乃器等一百餘人發起的紀念會。受陶委派參加進步社團舉辦的全國鄉村工作會議,向大會闡述了陶行知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的宗旨,深受好評。

民國22年,在“晨更工學團”加入“左翼教育工作者聯盟”(黨的外圍組織),是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時“晨更”建立共青團支部,益顯革命,負責人徐明清受到當局傳詢。為避免損失,黨組織決定改由王主持“晨更”工作,兼管“生活教育社”的日常事務。民國24年,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左翼教育工作者聯盟”負責人徐明清被捕;王受命為“教聯”黨團書記,不畏險阻,積極開展知識分子工作,吸收黨員,增強黨的戰鬥力。

“一二·九”運動後,上海地下黨與陝北黨中央取得了聯繫,成立了上海地下黨臨時工委,王為臨委負責人之一。次年1月,奉命與張勁夫組建“國難教育社”,任黨團書記。

民國26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侵犯上海,地下黨及時成立了工人運動委員會、民眾運動委員會、職業界臨時工作委員會,王為群委委員,又為難民救濟委員會負責人之一。在戰火熾烈、戰區難民處境艱難時,王進入戰區安排救濟難民,發動民眾支援抗日前線,組織戰地服務團為作戰部隊搶救傷員、運送食品。8月下旬,收難童22人成立“孩子劇團”。不久黨中央派劉曉來滬研究恢復上海地下黨組織,經組織考察,王為首批批准的20個正式黨員之一。中共江蘇省委成立時,任群委委員。

上海淪陷前夕,根據省委決定,帶領“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部分人員撤至武漢。次年1月,孩子劇團輾轉至漢口,八路軍辦事處仍安排由王領導,而國民黨擬強迫收編,王請示周恩來、鄧穎超,即至黃石港暫避。12月,“生活教育社”總社在桂林成立,王任常務理事,負責總社日常事務。民國28年7月,奉陶行知之命,與戴伯韜、丁華組建育才學校,成立於重慶,下設3個部,任研究部主任。

“皖南事變”後,隱身於昆明教育界,與當地同志一起開展黨的工作。由於長期在白色恐怖下艱苦奮鬥,積勞成疾,從此陷入與病魔搏鬥之中。

民國35年,陶行知先生患腦溢血逝世,王在渝驚悉,臥榻填《長相失》一闋痛悼陶師:長相失,運命忒朦朧,生離不再逢。海角天涯,朝雲暮雨,三色黑藍紅,智仁勇達新辭古意窮。絕阿容,聖賢知介入英雄,誰說西方民主同。長恨國中天地小,熊鷹互斗及蛇龍,猶未盡哀榮。

解放後在滬療養,後定居鎮江市。1960年12月19日逝世,安葬於鎮江市南郊公園,建墓立碑。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

2001年7月6日,鎮江市委、市政府隆重舉行王洞若革命烈士資料捐贈儀式,副市長孫燕麗同志出席並講話。

王洞若革命烈士系列資料共867件,由其子女親屬王勤、朱雲同志捐贈,現由市檔案館收藏,是研究我市黨史的寶貴財富。

人物評價

王洞若不僅是革命者,還是一位在哲學、政治學、語言學等方面造詣很深的學者。

曾和王洞若同志共同戰鬥過的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胡喬木同志評價說:“洞若同志留給我的印象是我所不能忘懷的,他過早地逝世實在是我黨的一個損失”。

原國務委員張勁夫在《懷念革命戰士兼學者王洞若》一文中說:“1934年,王洞若同志是我參加上海‘教聯’的介紹人;1935年,王洞若同志是我入黨的介紹人。我之走向革命道路,一是受到陶行知‘人民第一、人民至上、一切為人民’的思想影響,要和人民站在一起;二是受到王洞若同志的影響。王洞若同志是一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處在當時上海白色恐怖環境中,他始終在刻苦學習社會科學理論,追求真理,深刻理解社會發展規律,深信人類社會總要向著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走去,中國總是要在人民覺醒團結奮鬥中,求得獨立自由的。任何艱難困苦,任何危險,都動搖不了他的信念,他把這種信念傳播給我,感染給我,幫助我不斷提高覺悟,自覺接受這種信念。因此,我一直認為他是我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我從內心深處永遠懷念他感激他。”

相關詩文

悼王洞若烈士墓

南山幼木皆成林,

令人長憶種樹人!

我本千里來攬勝,

卻於青綠拜先生。

註:王洞若(1909~1960),原名王義田,筆名洞若,江蘇省丹徒縣人。民主革命先驅,著名革命烈士,曾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做出重大貢獻。

南山幼木皆成林:這裡以“幼木成林”比喻王洞若等革命先輩昔日為之奮鬥的民主革命目標終於實現,乃至國家得解放,民族得獨立。

令人長憶種樹人:意謂看看今天,想想過去,就不能不令人長久懷念為民主革命奮鬥一生的王洞若等革命先輩。

我本千里來攬勝,卻於青綠拜先生:意思是我千里迢迢來到鎮江,本來是遊覽這裡名勝古蹟的,不料期間卻被王洞若革命先輩的事跡所感動,所以,來到南山,拜謁與青山綠水為伴的王洞若烈士之墓。

青綠:見陳毅元帥《題西山紅葉》:紅葉遍西山,紅於二月花。四圍有青綠,抗暴共一家。詩中“青綠”亦暗含此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