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鳳[水稻培育專家]

王桂鳳[水稻培育專家]

王桂鳳,生於1950年,漢族,中共黨員,高小文化,農藝師,水稻培育專家。她培育的水稻新品種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被確定為省水稻對照種,命名為“豫粳6號”,1997年,該品種順利通過國家級審定,確定為“九五”期間國家重點推廣品種,享受國家級後補助。“豫粳6號”推廣面積遍布河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等地,每年銷售量達500多萬公斤,黃河流域種植面積達80%以上,累計增加經濟效益38億元。王桂鳳先後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星火計畫二等獎、省三八紅旗手、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王桂鳳,1950年生,漢族,中共黨員,高小文化,農藝師。1993年,王桂鳳在2畝荒廢的蘋果園開始了水稻的繁育、提純復壯試驗,經過艱辛的努力終於取得了成功,從而使全村水稻由原來畝產350公斤提高到了615公斤,個別地塊達800公斤。同年,她牽頭成立了新鄉豐原稻業有限公司。經過10年的努力,構建起了科學研究、良種繁育、種子經營、技術服務一體化網路。1996年,她培育的水稻新品種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被確定為省水稻對照種,命名為“豫粳6號”,1997年,該品種順利通過國家級審定,確定為“九五”期間國家重點推廣品種,享受國家級後補助。“豫粳6號”推廣面積遍布河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等地,每年銷售量達500多萬公斤,黃河流域種植面積達80%以上,累計增加經濟效益38億元。經過多年研究,新培育的畝產在800公斤,達國家一級米質標準的水稻新品種——“新豐矮優”又將大量上市。王桂鳳先後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星火計畫二等獎、省三八紅旗手、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等榮譽稱號。

人物生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位科學巨匠繁育的種子是秈稻種子,主要種植區域在長江以南。黃淮流域乃至東北種植的是粳 稻。在黃淮稻區,一提起粳稻育種專家、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王桂鳳,無人不知。她與共和國同齡,高高的個子,黑黑的臉龐,寬寬的額頭,一雙大眼炯炯有 神,一身樸素的裝束,很少有人能看出她就是河南豐源種子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桂鳳的老家地處黃河故道的河南省新鄉縣楊任旺村。該縣地勢低洼,灌溉便利,適宜種植水稻。但在上世紀80年代,農民科技意識低,種子良莠混雜,水稻 畝產長期徘徊在350公斤左右。當時,王桂鳳是村裡的婦聯主任,她看到人們辛苦勞動一年,收成卻不高,心裡沉甸甸的。她常聽到農民說:“咱村的水稻畝產啥 時候能超過一千斤就好了。”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王桂鳳的腦海里,她立志要將水稻由低產變高產。為此,王桂鳳經常拿著水稻病株,騎70多里地的腳踏車到駐紮 在輝縣的新鄉市農科所去請教專家,弄清病因後,回村便召開廣播會,印發明白紙,向民眾傳授技術,指導生產。由於專家白天經常下鄉不在家,她就改為晚上登門 拜訪,常常是深夜才能回到家。她的舉動,深深打動了水稻專家孫彥常。他說:“桂鳳啊,你一個女同志跑這么遠,太不容易了,乾脆我去你們村講課吧。”從此, 水稻栽培技術培訓班就經常在她們村的田間地頭舉辦。王桂鳳先在自己的責任田裡探索科學種植方法,變大播量為小播量,變密植為稀植,取得成功後再向村里推 廣,使鄉親們的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要奪取水稻高產穩產,必須要有優質的種子。但原種好幾塊錢一斤,當時農民經濟條件差不願意買。於是,王桂鳳萌生了自己培育稻種的 念頭。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新鄉市農科所的專家,得到了專家的支持。1993年,她在兩畝荒廢的蘋果園裡建立了水稻育種三圃田,把從市農科所帶回的20棵水 稻單株,單育、單栽到三圃田。一天傍晚,她來到三圃田看望她的“寶貝”時,一下子驚呆了。由於地勢低洼,加上又是河水自流灌溉,兩畝三圃田已變成一片汪 洋。她心急如焚,立即騎腳踏車到新鄉市農科所請教專家,專家說只要稻苗莖稈還硬就有救。她火速往家趕,回來已是深夜12點。凌晨4點,她就拎起臉盆,扛起 鐵鍬,直奔三圃田,先在地周圍打了一個大埂,又把地里的水一盆一盆地淘出去,把沒淹死的稻秧重新移栽,一直乾到下午2點。當丈夫找到稻田裡,看到她渾身上 下都是泥,臉被烈日曬得通紅時,就嗔怪說:“你呀,傻了還是瘋了?這么不要命地乾!”在王桂鳳的精心管護下,秋天收穫後,最好的一個單株折合畝產達 1592斤。第二年,王桂鳳的試驗田擴大到12畝。王桂鳳育出高產水稻種子的訊息傳出後,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紛紛要求提供種子,於是她就成立了河南豐 源種子有限公司。

培育水稻種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初,她憑著滿腔熱情闖進育種領域,幹了以後才知道,裡面的學問大著呢!十幾年來,她跑遍全國的水稻產區,把收集來 的品種進行雜交組合,通過雜交手段,打破基因的穩定性,利用遠緣優勢,達到基因重組、優勢互補、廣適、高產、多抗的目的,每年都要搞近千個雜交組合。從水 稻出苗到收穫,她整天泡在三圃田裡,風雨無阻,細心觀察,至今已做了厚厚的十幾本、幾十萬字的觀察記錄。這期間,她克服了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的困難,系統地 閱讀了大量書籍,逐步掌握了育種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方法。經過幾年的努力,她參與新鄉市農科所選育的水稻新品種豫粳6號,於1995年和1998年先後通過 省里和國家審定。並確定為我國北方區域粳稻對照種。豫粳6號的培育成功,使水稻的畝產量由原來的350公斤提高到615公斤。十幾年來,河南豐源種子有限 公司年年對該品種進行提純復壯,優中選優,才使這個品種一直是黃淮地區的水稻當家品種。

近幾年,這個曾一度在黃淮稻區稱霸15年的品種,產量逐年降低,條紋葉枯病普遍發生,發病株率一般在30%-50%,嚴重地塊高達80%,部分地塊陷 於絕收,被稻農稱為水稻的癌症。其他科研部門新育出的幾個品種,要么高產不抗病,要么抗病不高產,要么就是米質差。稻農面對這些雜而亂的種子,感覺種什麼 都不理想,無奈之下,只好稻改旱,到2008年,僅原陽一個縣,就減少了20萬畝水稻。看到民眾那種焦急、無奈而又期待的神情,王桂鳳的心都要碎了。為 此,她和公司的全體科技人員一刻也不敢放慢選育的步伐,採取海南加代措施,加快育種速度。

但是培育一個良種往往需要經過幾千個到上萬個組合,數百項試驗。選育一個省審品種要十年左右,選出一個國字號品種需要十三四年。育種試驗既需要複雜的 腦力勞動,又離不開繁重的體力勞動。水稻授粉正好是三伏天,而花粉存活時間僅有4個小時,授粉必須在上午11點到下午3點進行,這個時段稻田氣溫高達30 多攝氏度。王桂鳳常常連續七八個小時頭頂烈日,腳踩爛泥,泡在水裡彎著腰為水稻授粉。在海南加代、擴繁時,王桂鳳為把好質量關,從選種、收割、脫粒,到晾 曬、託運,每一樣都是她親自操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王桂鳳帶領公司全體員工經過10年的艱苦奮鬥,攻破了一個個難關,終於育成了高產、優質、高抗的水稻新品種———新豐2號。 2007年4月,新豐2號通過河南省審定,2008年參加了全國區試。同年10月,經有關方面專家大面積測產,新豐2號千畝示範方畝均產量達 1227.26斤。因它高抗條紋葉枯病、適應性廣,黃、淮、海流域均能種植,而被河南省列為優秀主推品種。

2008年,新鄉市政府確認河南豐源種子有限公司為“新鄉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新鄉市10強種子企業。因此,王桂鳳也先後獲得省“三八紅旗手”、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全國十大“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

。。。。。。。。。。。。。。。。。。。。。。。。。。。。。。。。。。。。。。。。。。。。。。。

王桂鳳,男,1981年7月生,江蘇省姜堰市人,中共黨員。2003年6月本科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2003年9月到2008年6月,在南京林業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林木遺傳育種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木遺傳與生物技術從事次生壁發育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理學博士學位。期間參與國家973項目“樹木育種的分子基礎”研究。2008年7月進校工作,現主要 主要專業論文:

1. 王桂鳳, 高燕, 楊立偉, 施季森. (2007).杉木木材形成過程特異表達基因的鑑定與分析. 遺傳, 29, 483-489.

2. Wang G., Gao Y., Yang L., Shi J. (2007).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differentiating xylem of Chinese fir (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by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Genome. 50, 1141-1155.

3. 李曉榮, 王桂鳳, 席夢利, 施季森. (2008). 東方百合 LsCCR1基因的克隆及表達分析. 分子植物育種, 6, 141-147.

從事玉米種子發育相關的轉錄因子及相關突變體的圖位克隆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