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旻

王新旻

王新旻(1957-),本名王新民,筆名南北、野卉、鄭人等,河南新鄭人。曾居開封、鄭州、成都、黃山太平湖、上海、昆明、大理、沙溪等地。現居河北衡水。詩人、作家、素食者。 自1978年始至今,發表作品200萬字左右,出版詩集、禪意散文和詩畫評論集等十餘部。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1957年11月28日出生於河南省新鄭市梨河鎮前呂村。一歲多時作為醫生的父親王叔文因病去世。兩歲左右罹患灰質脊髓炎,留下終身殘疾;三歲時母親改嫁,遂隨祖父母及大姐長大。1970年祖父逝世,次年祖母逝世,1974年大姐戶口遷移許昌。作為初二學生,成為了村里年齡最小的“五保戶”。殘疾、孤獨,因而自由孤僻,喜獨處,尤喜讀能找到的所有文字書籍。
國中時開始民歌體的詩歌寫作,並擔任全校“寫作組長”。高中從同學處借到一本郭沫若三十年代出版的詩集《蜀道奇》,從此始識現代詩之面目,並開始現代漢語詩歌的摸索寫作。

在黃河渡輪上在黃河渡輪上

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生產隊擔任記工員,隨後被村里推薦到新鄭衛校學習,預備結業後回村當赤腳醫生。1976年戶口被叔叔遷移到開封市,分配到一家街道企業擔任出納員。1978年在《開封工人文藝》發表詩歌處女作《磨刀石》、《秋葉》等作品。1979年參加“無名文學社”,並編輯社刊《無名》雜誌。1980年代出版油印詩集《無花果》、《夢或詩》等,加入開封市作家協會,任開封詩歌學會理事。1985年與當地一位女詩人結婚,1990年得一子,1992年離婚。期間,與河南大學“羽帆詩社”的吳元成、黎陽等人發起創辦同人詩刊《新紀元》。
鄭州鄭州

1995年始離汴旅居鄭州,在多家報刊媒體充任編輯、記者,期間與田桑等人發起創辦《發現》詩刊,並開始創作、發表大量禪意散文作品。1996年經朋友介紹短暫在釋永信擔任會長的“少林慈善福利基金會”工作,參與佛刊《禪露》的創刊工作,並初步涉入現代禪詩的研究和寫作;1997年加入河南省作家協會。1999年成為自由撰稿人。2002年旅居成都,為多家報刊寫作專欄文章以謀生計,並陸續出版《幸福在心》、《了就是好》、《詩情畫意總關禪》等禪意散文及詩畫評論集,並著手”現代禪詩系列理論隨筆“的嘗試性寫作;2005年在樂趣園網站創立“現代禪詩探索BBS論壇 ;散文《螞蟻的救助》被選入國小語文課本三年級下冊。2006年旅居皖南太平湖畔,主編出版《菩提樹下-現代禪意散文選》,發起創立“現代禪詩研究會”。
現代禪詩研究會現代禪詩研究會

2007年旅居上海黃埔江畔,出版《禪的詩書畫》、《阿彌陀佛是一聲問候》等,並繼續“現代禪詩系列理論隨筆”的寫作。

2008年旅居昆明,2009年旅居大理,2012年旅居沙溪古鎮,租山地建成“半山茅舍-現代禪詩院”。期間舉辦兩屆“沙溪梅花詩會”,出版《幸福自在-南北先生的行思錄》、《放下-去繁就簡的人生(台北版)》、《一詩一畫一菩提》等,主編出版《世界現代禪詩選》。
自2009年始,主編現代禪詩研究會會刊《現代禪詩探索》叢刊,到2018年共出刊八期。

成都-詩歌廣場成都-詩歌廣場
沙溪-山野沙溪-山野
沙溪-與石上硫沙溪-與石上硫

著作編選半山茅舍-讀書

《無花果》,自印詩集,1983年,開封。
《夢或詩》,自印詩集,1986年,開封。
《清貧內部的花朵》,自費詩集,2000年,天馬圖書公司,香港。
《百歲高僧淨嚴法師傳》(與木魚合著),中國年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幸福在心》,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版。
《了就是好》,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版。[6]
《詩情畫意總關禪》,齊魯書社,2006年1月版。
《菩提樹下-現代禪意散文選》(主編),齊魯書社,2006年6月版。
《阿彌陀佛是一聲問候》,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禪的詩書畫》,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枕邊的禪-禪宗公案趣說101篇》,齊魯書社,2008年7月版。
《幸福自在-南北先生的行思錄》,鳳凰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了就是好(增訂版)》,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版。
《幸福在心(增訂版)》,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版。
《一詩一畫一菩提》,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放下-去繁就簡的人生》,秀威出版(台北),2012年11月版。
《世界現代禪詩選》(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6月版。

《清貧內部的花朵》,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版。

長江文藝出版社詩歌出版中心,2016年5月版。長江文藝出版社詩歌出版中心,2016年5月版。

《吾心似秋月-禪語下品賞讀》(與李艷敏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版。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版。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1月版。

散文《螞蟻的救助》被選入國小語文課本S版三年級下冊,署名王新旻。

清貧內部的花朵清貧內部的花朵
禪系列:幸福在心、了就是好禪系列:幸福在心、了就是好
幸福自在-南北先生的行思錄幸福自在-南北先生的行思錄
螞蟻的救助螞蟻的救助
一詩一畫一菩提一詩一畫一菩提
世界現代禪詩選世界現代禪詩選
菩提樹下-現代禪意散文選菩提樹下-現代禪意散文選

訪談答問

王新旻王新旻

《現代禪詩答問錄》之一
答:南北
問:Qixaojiea
時間:2006-12-29
地點:皖南太平湖
關鍵字:現代禪詩,注定了是少數人的寫作
&
問:在一份民間刊物上看到你關於現代禪詩的理論隨筆和詩歌作品,後來又在網上看了你的部落格和《現代禪詩探索》BBS論壇,好像你已經對這個流派的詩歌討論很久了。能說點你當初是怎么開始的嗎?
答:我開始對禪感興趣,大概是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初。讀了一本別人到我家喝酒時遺忘在沙發上的禪語公案後。此後,就有意識的將自己理解的禪的意趣,注入到所寫的現代詩歌中。而提出“現代禪詩”這個概念,大概是1995年了。那時我在少林寺僧人辦的一個基金會裡做些文字方面的工作,也參與了其創辦的佛禪季刊《禪露》的編撰。在創刊號上,發表了嘗試寫作的禪意現代詩和散文。但那時大家還將現代禪意詩歌叫“新禪詩”。後來,我逐漸讀了些台灣、日本、美國以及歐洲、亞洲其它國家當代詩人寫作的這類詩歌,又了解了詩人的一些寫作、生活的情況,知道他們也都受到中國禪學的影響,並表現在詩歌作品裡面。我就意識到,“新禪詩”這個概念只能說明中國這一塊地方禪詩的演變,卻無力概括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像美國和歐洲這樣的國家。他們沒有舊體的禪詩,又哪裡來的新禪詩啊。於是,我提出“現代禪詩”的概念。認為這個概念能將地球上有這一傾向的詩歌全部囊括其中。我給它的具體定義是:用現代西方詩歌寫作的形式和理念技巧,來傳達一種來自東方的對於生命和萬物的禪意感知和省悟。
&
問:也就是說,你對於“現代禪詩”的寫作和探討,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就我所知,這似乎沒有太多的引起外界,也就是寫詩的人常說的詩壇的注意。對此,你是否有過很孤獨的感覺或者試圖選擇退縮以及放棄的打算?
答:我寫的第一批有意識的現代禪詩,時間大概是1991年吧,如《風起時》、《風過後》和《在水一方》等,都是那時候寫的,都有了比較濃的禪的意趣。其實,如果一個人對於中國的古典詩詞很喜愛,很熟知的話,是很容易進入這樣的境界的。可能自己並沒有明確的意識,但因為唐宋時代的詩人,多是禪者,他們的詩詞,也就大都禪味很濃。並且,後來,禪意的境界甚至成了品評一首作品或一個詩人好壞優劣的一項潛在標準。
我有意識的寫作現代禪詩,應該是從1995年之後。這主要是我早就不滿足於自己詩歌寫作上的無方向性。主要是找不到方向,曾經在很長的時間裡處於寫作的苦悶中。當我遇到了禪,遇到了禪詩後,一下子天空就晴朗了起來,就明確了自己要的這個方向了。那時候,大陸這一塊還少有人清醒的來具體認識,談論這個事情。我就覺得我在這個方向上,是有希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子來的。
至於說孤獨,那是肯定的了。我在開始的時候,基本沒有這方面可以交流談論的人。周圍寫詩的朋友,也都對此不了解也不甚有興趣。
關於外界或詩壇的關注,這個我考慮的不是太多。因為我基本沒有投過這方面的稿子給國內刊物。我就是為了解決自己在詩歌寫作上的一個出路,我找到了,自己在寫作探討中得到了滿足和樂趣,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基本沒有過退縮或者放棄的念頭。何況,我一直對這個流派的寫作是很有信心的。我覺得它一定會成為中國甚至世界詩歌方面的一個流派。當然,這是以後的事情。但從國內國外的情況來看,我的說法也並非無稽之談。台灣的洛夫,美國的加里•斯耐得等,都是在這方面已經很有影響的詩人。洛夫在近年的一些訪談中,就也說自己晚年的詩歌基本是在追求實踐一種現代禪詩的路子。這個在台灣不但洛夫一人,而是很有點像我們唐宋時期的樣子,是一大群,或者說寫詩的人基本都有著這方面的傾向,很多人的作品都有禪意。大陸這方面差些,我想,這個與社會的思想文化形態,或者說社會制度都有關係。因為在大陸,包括詩歌宗教等諸多方面在內,都有太多的禁忌。這肯定限制了人們的探索和創新思維。因為嚴肅的,有思想意味的創新和探索就意味著一種冒險,遠沒有搞些低級的玩樂寫作或走走老路子保險,容易被容忍和認可。
&
問:從你的部落格和論壇上看到,你倡導的現代禪詩,近年來特別是2006年以來,似乎情況要好多了,有民間的或先鋒的媒體開始關注並推動。你以為這是否一種繁榮的開始?或者說,會追隨的人越來越多?
答:呵呵,沒錯。其實從前年,也就是04年,我就有幾首這樣的詩被星星詩刊刊發。其它的一些雜誌、報紙副刊,也零星發過一些。當然他們出於我不明白的原因,不願意打上現代禪詩這幾個標識性的字。不過,我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大概有他們內部的一些考慮吧。而在佛教刊物上是個例外,他們都用現代禪詩多少首,現代禪詩理論隨筆這樣我自己定的標題,很少有改變的。大概,這就是公開出版的官刊和非正式出版的官刊之間的區別吧。我是說,其實佛刊基本也是經官方批准的刊物,只是不準公開在社會上發行,而只允許做內部交流。
我是從2005年後才有意識來推廣我的現代禪詩理念的。我2005年3月在樂趣園註冊了個論壇,開始叫“現代禪詩論壇”,後來改成“現代禪詩探索”至今。現在已經小有影響。你在任何一個搜尋引擎上填上這幾個字,大概都能搜出一些相關的信息了(笑)。
今年,應該說是有了點初見成效的感覺吧。大概在幾個月前,一位四川大學叫何兮的朋友,在我的部落格裡面留言,說看到了我的詩歌,並給了一個網路地址。我打開一看,是一家禪宗網站,貼有我幾十首這樣的現代禪詩。這些詩都是我05年時發在天涯詩會上的,連許多網友的跟帖和爭論,也都沒有刪除。是原樣端去的。網站註明這是他們轉自《今日先鋒》第七期的。我之前沒有見過,甚至沒有聽說過這個刊物。好在現在要找一個什麼,不用找人打聽,用搜尋引擎搜一下就行了。我一搜,原來這是家在國內頗有影響的大型文化叢刊。是天津社科院搞的。但我至今沒有見到過這個刊物。按理,他們若真發表我的作品,首先應該取得我的授權同意,然後發表了也應該給樣刊稿費。但我什麼都不知道,也沒有見到樣刊,更不要說稿費了。甚至,是否真有這件事情,我也不能肯定。但我在搜尋中,看到也是《今日先鋒》第七期,還發有諾獎得主高行健的現代禪劇的評論。我就想,也許是真的吧,他們這期是在做一個關於禪與文化或文學方面的專題。這是多數刊物的編輯常例。
民間方面,是06年10月出版的《獨立》,發了我一個這方面的專輯,有我的現代禪詩作品選,有理論隨筆。算是第一次比較完整的對我在這方面的理念做了一個宣揚。在此,我要感謝發星兄弟。他是個堅守在中國西南大山裡面很有雄性氣魄的詩人。
關於是否會從此繁榮起來,是否會有很多人來追隨,我沒有太多考慮過。我想大概不會吧。這個,我想有賴於大的環境的改善。在一個浮躁喧囂的環境下,能真正靜下心來寫作和思考的人畢竟是少的,所以不能對此報有太多幻想。
&
問:我讀了你的《現代禪詩理論系列隨筆》。有些地方不是太懂,可能要慢慢的來嚼嚼(笑)。你寫這些是為了解釋你的作品嗎?
答:這個我覺得不是很容易簡單回答。應該說是,但又不完全是。我的那篇《現代禪詩一瞥》,原來的標題是《東方智慧的花籃》,最初發在國內的一家佛教刊物上。後來05年出集子時,改成了現在的標題,是想在意思上更明白些。寫作時間大概是在2000年之前。其它的隨筆,都是06年在成都時陸續寫的。目的當然是想給自己的作品來定一下位,幫助別人來認識和理解。但更是因為,我意識到這個方面是一個空白,還沒有哪個人專門來比較全面的論述現代禪詩的發生和可能的發展。還沒有人給它一個明確的定義。也有這種可能,是早就有人在做了寫了,但我不知道,沒有看到。不過我想,即便是已經有人在進行這個拓荒的事情,我的努力也還是會有一點價值的吧。百家共鳴啊。起碼,我說的是我個人的認識和感受吧。就像大家都吃過蘋果,但肯定每個人說出的吃蘋果的感受,是不會完全一樣的。
我沒有過專門的文學理論方面的訓練,也不喜歡那種學究式的寫作和表述,我就用隨筆的方式,來說一點自己“吃蘋果”的感覺感想,表明一點粗淺見解,全當是拋磚引玉了吧(笑)。
&
問:我看了你主持的論壇,你的改版理由我理解。但這樣一來,是否真的就會“門前冷下車馬稀”了呢?這是你希望看到的景象么?你的紙刊好像也在編輯了,你期望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
答:其實,門前冷落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情,門庭若市也不見得就好。特別對於一個有自我追求的詩人來說,更是這樣。詩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少數人的事情,或者如人所說,是邊緣的。現代禪詩就更應該是少數的少數,邊緣的邊緣。這是它本身的性質決定了的。
要想進入現代禪詩這塊神秘美麗的園地,至少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一是要熟知、參究和欣賞中國古典詩詞,這是個很重要的基礎,特別是舊體的禪詩部分。
二是要熟知並掌握現代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技巧,了解西方現代哲學思潮和文學藝術各流派的同異之處。這個也是個基礎性的訓練,不可或缺。
三是要解悟中國的禪學思想,了解台灣、日本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禪的思潮、發展和現狀,並了解佛教思想的來龍去脈,不這樣,你也無法真正的把握現代禪詩的內在依據所在。
四是要有較多的生活經歷和積累,有自己獨到的對於生命生活的思考和體悟。
最後一條,我認為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現代禪詩的寫作者,應該是一個能積極看破紅塵的大無畏的勇士。你必須勇於質疑,勇於叛逆,勇於蔑視一切世俗的成規和定規,敢於挑戰一切的偶像、神聖和權威,以此達成身心的圓滿、自由和自在。一個甘於平庸的人,是不能也不配寫作現代禪詩的,因為他先天就不足。奴性十足的人,更是連看和談論現代禪詩都不能,因為他的眼中除了主子,再沒有了別的東西,也不敢有別的東西。一個連自己都不屬於自己的人,你還能要求他什麼,還怎么當人來看他,更何況詩人這樣的稱號?
這幾個條件,對於一個想在現代禪詩上有所建樹的探索者來說,幾乎是缺一而不能的。所以,這些苛刻的條件,就決定了現代禪詩不是隨便哪個人腦子一熱就可以寫作的,不可能像“梨花體”或者“下半身”或者“垃圾派”那樣,會在計算機上敲擊鍵盤打出漢字,會用回車鍵分行就OK了。現代禪詩應該說,是一項對於一個詩歌寫作者智慧型和知識能力的全面檢驗。比之當年的“朦朧詩”,在寫作上的難度還要大得多。它只適合那些矢志不渝,將詩歌當作終生追求的詩人,只適合將學習和寫作當作每日清修功課的苦行者。也就是說,沒有三五年的苦學苦練,想入其門徑是不可能的。而入得其門,要想在其中覓到真正的趣味和境界,沒有十年八年的功夫,也是沒有可能的。
當然,這個過程可以很漫長,也可以不那么漫長,這要看個人的天賦和所處的具體環境了。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堅持。誰能堅持住,能受得了寂寞,誰最後就有可能進入到這片真境界中來。
所以,這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熱鬧的地方,而只能是個清淨的地方。這個有點禪家苦修的況味,你見有在鬧事中坐禪修煉的嗎?若有,那也不過是故意為了說明點什麼在作秀表演罷了,不會是真實的情況。
我將現代禪詩的寫作說得很難,似乎是在打擊朋友們的熱情和興趣。但我說的是真心話,也是不得不說的。我的意思是讓每一個對現代禪詩感興趣的人,事先有個思想上的準備,以免進入其間,不知路徑,迷了方向不說,可能還會信心大失,從此望詩興嘆。
我想,我的那個《現代禪詩探索》論壇,即便有天就剩了我一個人在那裡,也是正常的事情,我也不會驚訝。就如詩友九華山人說的,最終能有三五人堅持並修成了正果,也是莫大功德了呢,呵呵。
關於紙刊,也就是《現代禪詩》叢刊,我是06年3月就開始籌辦了的。但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出來。現在,我準備在新的一年裡來完成這件事情。要達到什麼目標呢?我想,就是給有相同追求趣味的朋友,一個聚合的場合吧。但也和論壇一樣,我不會去為了追求人氣亂拉人來湊熱鬧。我在選稿時,會儘量精一些。至於外界的反應和評價,這個還不是我現在要考慮的。我只把該我辦的事情辦了,別人怎么看,怎么說,先不去想。
“若無閒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呵呵,我就想做個心頭儘量少掛閒事的人。
&
問:呵呵,在這之前,我一直認為禪詩是屬於“東方神秘主義”的,現代禪詩當然也不會例外。但通過您的講說,就覺得雖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現代禪詩的寫作者,但也不是完全的高不可攀。只要堅持和努力,就有可能進入其中並得到樂趣。現在,夜已經很深了,請允許我再提最後一個問題:您能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一下現代禪詩的基本特徵好嗎?
答:謝謝您的提問。其實回答您的提問,也讓我有機會對於現代禪詩寫作中的一些問題,做一個系統的思考和梳理。
對於現代禪詩最簡單的概括,我想可以用四個字:古今中外。
也許要說明這四個字,又要用很多的文字語言來表述,但我在這裡就不說了,留一些空白給有心的人去自己品味尋找,也許更有樂趣和意義。

在路上在路上

《現代禪詩答問錄》之二
提問:星兒葉子(簡稱“星”)
答覆:南北(簡稱“南”)
訪談方式:電子郵件
訪談時間:2012年3月
南北老師好,現代禪詩研究會自2007年5月由您發起以來,至今已快5個年頭了,5年來,現代禪詩作為中國現代新詩的一個流派,在您的倡導下,在現代禪詩研究會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無論作品創作還是理論探索、抑或刊物編輯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作為現代禪詩的倡導者和踐行者,您能概括總結一下現代禪詩5年來取得的創作和研究成果嗎?我的具體問題如下:
星:現代禪詩發展至今,在實踐詩寫“禪的理念”方面,哪些方面取得了基本成功和突出成績?哪些方面還需進一步拓展?
南:我覺得,現代禪詩探索的道路,還很長很遠。只能說,我們在這條路上走著,不斷前行著。當然收穫還是有的。這又有點像是農民種地,只要有土壤,有種子,又有了適當的水份和溫度,你又不吝勞力的去耕耘播種,就不可能什麼回報都沒有。
如果說收穫,我們至少有了一個現代禪詩研究會的基本形式存在著了,又有了一個大家都在遵循的《簡約》。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了一批信念堅韌的研究會同人,這是我們的根本。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現代禪詩探索、研究的群體。再就是,我們在創辦網路論壇和編選每月一期的《現代禪詩探索》選刊(網刊)的基礎上,又創辦了紙質的《現代禪詩探索》叢刊,至今已經出版了三期。這都是我們重要的園地。我們通過自己的論壇和刊物,在同人之間相互交流,與其他流派的詩人進行互動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傳播了現代禪詩的基本主張和理念,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我們,靠近我們。
再就是,我們現在已經在建設一個“沙溪現代禪詩院”,碧青也聯繫了河北的一處景區,來進行現代禪詩院的合作事宜。我們將“現代禪詩院”來作為我們同人相聚的地方,也作為我們現實中的一塊領地和對外的視窗。雖然由於經驗、資金等種種因素的限制,我們開始做得可能不會很理想,會出現種種紕漏,但我們必須開始做。只有開始做,才有可能逐漸做好。這又有點像走路。只有在路上了,才有可能接近並抵達目標。
星:現代禪詩寫作題材和內容方面,有哪些領域已經比較成熟?有哪些領域還不夠成熟或者還未涉及?
南:據我的觀察,我們的寫作,大概在自然、山水、寺院禪林和僧人等題材方面,涉及的比較多,也比較成功。但在涉及現實生活和社會問題方面,甚至在個人情感方面,用禪的觀照去表達的,就相對較少。因為這些方面一是可以借鑑的古今作品都不多。二是這些方面也確實不容易表達得準確到位,體現出佛禪的境界立場。所以,我們的探索道路還很遠,需要努力的方面,還很多。
星:現代禪詩探索實踐至今,人們已經基本認同的現代禪詩的審美取向和藝術特色都有哪些,您概括總結一下給大家一個指引好嗎?
南:在審美趨向和藝術特點上,我在《現代禪詩系列理論隨筆》裡面,有過一些涉及,比如《禪,禪入,禪意》、《寫詩三境界》、《思想的高度就是詩歌的高度》、《空靈之境》、《一首“現代禪詩”所能達到的閱讀效果》、《簡單點,再簡單點》等隨筆中,對這個問題都有過討論。
碧青曾有一篇達五萬多字的論文《中國現代禪詩的重大美學貢獻》,更是對現代禪詩的審美問題做了詳細、全面的論述。張黎、樵野、星兒葉子和大畜等人,也在他們各自的文章中,對於現代禪詩的審美趨向,做了各自的表述。另外,國內、外一些大學或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也有對於現代禪詩審美問題進行論述的,雖然有些論文不是以我們現代禪詩研究會成員的作品為對象,但也還是值得借鑑。
如果非要我用簡單的語言來總結一下,我覺得可以用“簡單、細節、樸素、空靈”這八個字來概括。
星:除了以上這些特色還能否有進一步拓展?
南:我在上面的提問中已經說過,我們是走在探索路上的人,是行者。我們前面未知的事物還很多。我們身後和眼前的景象,是看到的或看到過的。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新景象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所以,進一步拓展的空間,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機緣和能力有多大的問題。
星:現代禪詩寫作實踐中,對中國古代禪詩的繼承和超越方面有哪些得與失?對現代詩歌寫作技巧的融合運用方面有哪些成果和不足?
南:打個比方吧,比如寫字。古人都是用毛筆寫字的。而在發明毛筆寫字以前呢,大概就是用石塊或樹枝之類,在牆壁或地面上刻畫的吧。而現在我們呢,書寫的工具已經從鉛筆、鋼筆、原子筆等,發展到了在電腦鍵盤上敲打,手寫或語音錄入等更現代直接的方式,這是個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時間段里,人們只能達到和呈現那樣的水平。現代禪詩也是這樣。古人寫那樣的詩,用五言或七言,押韻或不押韻,那是他們所處時代所要求的,他們不可能有完全的超越。而我們現在呢,要想再回到古代,自然也不可能。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是一個網際網路聯結的“地球村”時代了。對於古代的禪意詩或偈語,我們繼承和借鑑的,只能是其中對於禪意的傳達方法和技巧,而非別的東西。我們必須用現代的語言和方式,來傳達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對於我們自身的認識。當然,我們的觀照立場,是禪的立場。
星:黃春祥第一本中國現代禪詩集《月下指月》為現代禪詩寫作提供了哪些新鮮參照?
南:黃春祥這本詩集,對於我們現代禪詩同人和詩歌界來說,最大的意義在於他開了一個頭。是第一本現代禪詩的個人作品集。我們曾經一直想要編輯一套“現代禪詩探索”叢書,但由於很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又一直議而未決。現在黃春祥以個人的名義出了詩集,也牛也正在聯繫出版,我已經將序給他寫了。這就給我們大家一個信息,你只要有作品,只要能負擔一筆出版費用,就可以出個人的現代禪詩作品集,而不必去等待其他的方式。
星:現代禪詩作為中國新詩的一個詩歌流派,與其他類型中國新詩的區別和聯繫是什麼?如何處理其間關係?
南:首先,我們都是用漢語寫作的現代詩歌。與其他流派,是一種共存的關係。可以交流,可以學習,但也僅此而已。畢竟各自的主張不同,作品甚至為人處世的原則都不一樣。我們說禪體現了一種中國的古老民主思想。而所謂的民主,就是你不一定贊成其他人或群體的主張,但卻要尊重人家的選擇,這是每個人的自由。只要他不侵犯、傷害別人,你就沒有理由不讓人家進行自己的探索和表達。
星:最後,請您對現代禪詩今後的發展做一個展望好嗎?
南:如果讓我一下說到底的話,現代禪詩最後的結局,肯定是敗滅,是消失。還不但現代禪詩,縱是我們的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甚至這個地球,以及我們正在討論的禪和佛法,最後的結局,都一樣:敗滅,消失。
這是基於佛陀的空觀理論,無常思想來論定的。甚至,在世界唯物論那裡,也承認這樣的一個觀點。
但是,這個走向最後終點的路途到底還有多遠,時間還有多久,就很難一言論定了。
如果從過程來講,我們現代禪詩才剛剛開始,還在嬰幼兒時期。所以,我們還會經歷少年、青年、壯年和老年,然後才可能走向死亡。
那么,這個現代禪詩的生命過程,會不會在中間的某個階段,被人為或其他的因素驟然截斷呢?不能說沒有這樣的一個可能,但那一定是意外中的意外,才可能發生。按照一般的規律,只要詩歌的藝術形式還存在,只要禪的思想人們還需要,她就不會消失,甚至在某個階段,還會燦爛如花,芳香四溢。
如果將現代禪詩比喻為一種產品,那就要看她有沒有市場需求。只要有人需要,她又沒有陷入自身不可救拔的泥潭中,她就會存在,就會有生命力。
說實話,我認為現代禪詩,其實就是專為那些在詩歌道路上四處碰壁,苦苦掙扎,但卻輾轉不能解脫的詩人開闢的一條幽僻小路。在這條小路上,你終於看清了你想要的是什麼,那些名和利,權和斗,只能是讓你苦痛叢生的泥沼。在這條現代禪詩的小路上,你卻看到的是生命真相,是獲得生命自在和愉悅的簡單樸素方式。
所以,在此意義上,現代禪詩又可比喻為一味治療貪嗔痴的中藥,只要有病人,她就有作用,也就會存在和發展。
現代禪詩院現代禪詩院

現代禪詩答問錄(之三)
1
問:禪意詩與意象詩如何區別?
答:禪意詩當然是先要有禪意,也就是禪味禪趣。這個禪味禪趣,似乎還是有點含糊,令人不知所以。其實也就是一個觀照角度的問題。這個首先你要知道禪,知道何者為禪?然後用禪者的目光觀照事物,當你觀照的事物化而為詩時,便是所謂的禪詩了。而這禪詩又是合乎現代詩的形式和表現方法,也就便是現代禪詩了。
而意象詩則是源於英美的一個現代派詩歌流派,主張主題和形式取材於現代生活,注重心象的表現和抒寫。所謂意象,詞典上的解釋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融合成的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根本不同。現代禪詩在寫作時要求包含意象詩的現代寫作手法技巧在裡面,而意象詩則不能含裹現代禪詩的一些基本特徵和理趣。
2
問:現代禪詩和冰心體的區別何在?
答:大概對於中國新詩稍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冰心的詩歌語言清新易懂。以她的《繁星》為代表的小詩,曾在很長時間裡成為年輕寫作者模仿的樣本。但這種詩體卻不是冰心所創的,而是她仿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冰心曾將英文的《吉檀迦利》翻譯成中文出版,對中國新詩的寫作創新影響很大。不過,冰心的最大貢獻在於她的詩歌語言。她沒有像20世紀初的大多中國文人如魯迅等那樣,文白夾雜,生硬拗口,而是將日常口語與翻譯體的歐美文體相糅合,形成了很清新的一種語言風格。
現代禪詩在語言風格上,還沒有成型的定例。但在我的寫作中,是基本採用的冰心那樣的語言態度的。不故意用拗口華麗的詞語,不用必須加注才能明白的典故。儘量用生活語言來表達和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
應該說,現代禪詩和冰心體,無論形式上還是語言上,都沒有什麼必要進行區別。我的主張是汲取冰心體的風格到現代禪詩中來。
3
問:如何定義現代禪詩?
答:現代禪詩就是用現代的詩歌形式和手法,來傳達古老而新鮮的中國禪的思想和意趣。
具體的,在此我就不再重複曾經說過的話了。可以看看我隨筆裡面的“現代禪詩一瞥”和“現代禪詩和新禪詩”等部分,基本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4
問:有人說,您所闡述的“現代禪詩”概念,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雷默等人“新禪宗詩”或“新禪詩”概念基礎上提出來的,請問您所倡導的“現代禪詩”與雷默他們的“新禪宗詩”,到底是何種關係?
答:我在《現代禪詩系列理論隨筆之二:現代禪詩與新禪詩》裡面,已經說明過這個問題:“雜誌……裡面的欄目,卻是以文學樣式為主,其中一個欄目就叫‘新禪詩’。”也就是說,我所說的“新禪詩”,只是當時(1996年)釋永信以“少林慈善福利基金會”名義所辦內部刊物《禪露》創刊號上的一個欄目名。我所作關於“現代禪詩”與“新禪詩”關係的論說,也是針對該刊所提“新禪詩”的,而與雷默等人的“新禪宗詩”毫無關係。因為,當時我對於雷默等人的“新禪宗詩”從沒聽聞過,更不知道雷默、張子清等人在南京的事情。而對於雷默的稍微了解,是在十年之後我在樂趣網辦“現代禪詩探索”bbs論壇後,他到論壇發帖,才知道他們此前曾編印過一本《新禪宗詩》。但,除了雷默在論壇貼出的兩篇短文,我沒有看到他們對於“新禪宗詩”提出過一個比較成型的的理論框架。不過,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儘管他們在當時及此後都沒有在詩歌或文學界造成影響,但畢竟是有過這方面的探索和實踐。而當年《禪露》創刊時,設定該“新禪詩”欄目的主編者,是否聽聞過“新禪宗詩”,我就不得而知了。至於雷默在《禪露》上發表作品,那應該是《禪露》創刊多年之後的事情了。
至於“新禪宗詩”後來怎么演變成“新禪詩”,我不太清楚。但無論“新禪宗詩”、“新禪詩”,還是我們所提倡的“現代禪詩”,只能說在二十世紀的九十年代,大家在不同的時間和地方(包括台灣),都開始了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但不存在誰影響誰或誰在誰的基礎上形成的問題。那時還沒有現在這么方便的網路傳播,搜一下就能遍知天下之事。個人電腦更是少之又少,信息要比現在封閉得多。如果有人非要這么毫無根據的去假設去推想,我想大概不會是為了詩歌或藝術本身,當然也不會是為了什麼學術研究。
對於涉及人或事件的學術問題,我覺得還是應該遵循胡適先生提出的考據原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萬不可想當然的妄下斷語和結論。
5
問:我還注意到在《新禪詩的隱默探索者——網易輕博LOFTER官方推薦詩人雷默專訪》中,雷默引用張黎《崛起的現代禪詩》一文說:“對現代禪詩流派的形成有著促進作用的三個人:洛夫、北島、雷默。”張黎曾經是現代禪詩流派的重要成員,也是對於現代禪詩發言甚多者,您怎么看他的這個說法?認為確當嗎?
答:如果這個說法確實出自張黎的筆下,我覺得她完全是在信口開河。
洛夫由“詩魔”而皈依禪學,又受台灣“現代禪詩“之風氣的影響,有部分晚年的作品呈現禪意,說對現代禪詩流派成員的寫作有所影響,還有可能。但張黎曾經寫過一篇《淺談洛夫對禪文化審美的背叛》,是全面否認洛夫作品中有“禪味”的。而北島,我似乎從來沒有聽聞過他對於現代禪詩有過任何哪怕隻言片語的言說,其作品也根本與現代禪詩風馬牛不相及,根本扯不到一塊去。至於雷默與現代禪詩,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我在1996年開始思考現代禪詩這個問題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他這個人。直到2005年我在樂趣網開辦《現代禪詩探索》論壇後,他到論壇發帖,才知道原來他曾經寫過“新禪宗詩”。但這與現代禪詩有什麼關係呢?
6
問:我看到一些歐美的研究報告稱,禪具有某種心理治療的作用,被用做精神治療的方法。現代禪詩既然是以“禪為根本”,那么,是否也具有治療人們身心疾病的效果呢?
答:是的。這方面的文章,我也讀過幾篇。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立者,是思想家,同時也被稱為“大醫者”或“大醫王”,也就是說,他是能夠看病治病的。當然,他不是傳說中用什麼符咒或什麼靈丹妙藥治病,而是用思想治病,是治的“心病”。禪是佛學中的一脈,所以就也傳承了這個“醫病”的功能。但其功效,也就僅僅是在“心理治療”一途。因為,人的很多疾病,都是“心病”或由“心病”而引發的肌體上的病變。
心理治療,是只能作用於有緣人的。對於根本不接受禪理旨趣的人,是沒有用的。也正如一個病人,醫生雖然確診了他的病,並且給他開了對症的藥,但他拒絕接受服用,也就還是毫無用處。
(2014年5月30日整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