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義[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義[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義(1924年11月30日-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開創了白血病和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首創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使這種兇險、高死亡率的急性白血病緩解率達到95%,5年生存率上升至目前的92%。王振義長期以來從事醫學內科血液學領域的研究及臨床工作,開創了白血病和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在國際上首創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在60餘年的從醫生涯中,為醫學實踐和理論創新做出了重大貢獻,王振義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奠定了誘導分化理論的臨床基礎;確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療的“上海方案”,闡明了其遺傳學基礎與分子機制,樹立了基礎與臨床結合的成功典範;建立了中國血栓與止血的臨床套用研究體系。他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在內的國家級獎項7項,省部級科技獎17項。國際上獲腫瘤研究獎4項,包括凱特林腫瘤研究大獎,這些獎項在國內都是唯一獲得的學者。此外,他還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等殊榮。

基本信息

簡歷

(圖)王振義王振義
1924年11月出生。
1948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
1954年起,從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
1980年起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
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套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為惡性腫瘤在不損傷正常細胞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誘導分化療法取得效果這一新的理論,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因而獲得國際腫瘤研究獎五項,國內國家級獎七項(一項第一作者)。
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
王振義是中國現任衛生部部長陳竺及其夫人陳賽娟的導師。

學術貢獻

學術研究

王振義王振義
王振義教授從事內科血液學的教學、醫學和科研工作45年。先後擔任過內科學基礎、普通內科學、血液學病理生理學等教學工作,培養了博士11人,碩士43人 。

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首先發現中藥生蒲黃頭防止家兔食餌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因各種原因,研究中斷,至80年代中期,在他的領導下與中科院藥物研究所合作,從生蒲黃中分離出四種有效成份,確定了它們的化學結果,並闡明了它們在防治食餌性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機制,因而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1979年至1986年研究了一些誘導分化藥物的方法,均為成功,1986年在體外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國際上首次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十分滿意的效果,挽救了一些頻死患者的生命。法、日和美國等學者證實了這一結果,但論文發表已晚於中國二三年。到為止,套用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病例高達85~90%,這種方法副反應少、不抑制造血、不引起出血、使用方便(只要口服)、價格低廉。這不僅為這種過去認為治療困難、死亡率高的急性白血病找到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而且還為腫瘤可以通過誘導分化治療的理論和治療途徑,還提供了一個範例,引起中國國內外學者廣泛重視。1994年通用汽車公司癌症研究基金會評審認為這是一項重大性的研究成果,為攻克腫瘤新途徑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因而授予癌症研究大獎凱特林獎。

1988年發表在國際雜誌《BLOOD》的論文。據統計,至1992年為止,已被引證370次以上,是中國被國外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這掀起和推動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熱潮。

80年代中期,所領導的研究組,在中國首先提純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建立了檢測該因子抗原與功能,以及甲型血友病攜帶者的方法,因而兩次獲衛生部科研乙級獎;研究組還在中國首先提純和檢測抗凝蛋白(蛋白C和S),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首先發現和報導蛋白S缺乏症。血小板蛋白分離、提純、抗血清製備和放射免疫測定藥箱的研製獲1985年二醫大科技成果獎。

論文專著

論文題名 作者 年卷期 發表刊物
CD4+ T細胞克隆對自體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特異的腫瘤殺傷作用 王振義,陳賽娟 2007年 2卷 01期 內科理論與實踐
急性白血病細胞遺傳和分子發病機制以及相關靶向治療 王振義 2006年 1卷 01期 內科理論與實踐
多個短串聯重複序列位點在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基因診斷中的套用 王振義 2006年 29卷 03期 中華檢驗醫學雜誌
血管性血友病診斷與分型方法的建立和臨床套用 王振義 2006年 29卷 09期 中華檢驗醫學雜誌
細胞因子信號轉導抑制因子與多發性骨髓瘤 王振義 2006年 15卷 03期 白血病·淋巴瘤
成人急性白血病的治療 王振義 2006年 20卷 02期 中國交通醫學雜誌
遺傳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伴組織因子異常的研究 王振義 2006年 27卷 03期 中華血液學雜誌
凝血因子Ⅺ基因內含子區受位剪下位點突變導致的遺傳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 王振義 2005年 26卷 03期 中華血液學雜誌
抗凝血酶基因C2759T(Leu99Phe)突變導致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分子機制研究 王振義 2005年 26卷 03期 中華血液學雜誌
白血病靶向治療的套用 王振義 2005年 25卷 06期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專著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 王振義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
臨床醫學卷·內科學(上、下) 王振義 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3
臨床醫學概要(一版) 王振義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腫瘤的誘導分化和凋亡療法 王振義,陳竺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
生命科學叢書 腫瘤的誘導分化和凋亡療法 王振義,陳竺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年12月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 王振義,阮長耿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第二版) 王振義,阮長耿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年9月
英漢雙解精選英語慣用語詞典 王振義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2
血栓與止血:基礎與臨床 王振義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
(1985-2007年發布)

榮譽獎項

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獲1989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1991年首屆上海科技博覽會優秀獎。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全反失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的機制研究獲第六次國家自然科技三等獎。

人類白血病分子機制研究及其臨床套用項目獲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PHI染色體相關白血病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獲1994年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4年,王振義院士獲得國際腫瘤學界的最高獎——凱特林獎,評審會稱他為“人類癌症治療史上套用誘導分化療法獲得成功的第一人”。

PHI染色體相關白血病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研究獲1995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人類白血病細胞分子機制研究及其臨床套用獲1995年國家科委技術進步二等獎。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全反失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的機制研究獲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獲求是科技基金傑出科學家獎。

1993年3月在瑞士獲步魯巴赫腫瘤研究獎。

2011年1月14日,王振義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2年1月,榮獲第七屆聖捷爾吉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

2012年3月6日,在美國領取了由全美癌症研究基金會頒發的第七屆聖捷爾吉癌症研究創新成就獎。

擔任職務

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中華血液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血液學雜誌》副總編,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歷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前廣慈醫院)主任、主治醫師(1948-1960)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病理生理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60-1982)、基礎醫學部主任(1982-1984)、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1984-1988)、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1987-1996)。

人物軼事

1996年,王振義72歲時開始學習使用電腦和上網,從此每天都要在網上查閱醫學文獻三四個小時以上。王振義追憶起當年每周末大老遠到中華醫學館查資料,逐字逐句把有價值的內容抄下來,一天最多能讀四五篇文章,不禁感慨現在的網路實在太方便。王振義說:“為人師表,我不能老拿舊知識去糊弄年輕人。讓他們看到我的學問在不斷上進,他們也會受到激勵,不斷學習。”事實是,每次“開卷考試”最緊張的不是考生王振義,反倒是考官。年輕的醫生們既為有機會能得到王老師真傳而興奮,又為王老師可能會提的各種問題而緊張。

人物評價

從醫60多年來,您嚴謹治學、救死扶傷,不僅在血液學臨床和研究等領域進行了多項開創性工作,而且以高超的醫術為無數患者帶來了福音,為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您甘為人梯、德高望重,不僅培養了一大批醫學拔尖人才,而且在為人、為醫、為師、為學等方面是大家學習的楷模,當代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評)

王振義教授的學術成就充分說明轉化醫學研究在中國大有可為,上海血研所四代人,在王振義先生的旗幟下,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終於將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基本攻克,而且創立了腫瘤細胞誘導分化治療的新模式。(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陳竺評)

您是國內血栓和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所取得的成就蜚聲海內外。您幾十年來專注於治病救人、醫學研究,為中國血液學、腫瘤誘導分化領域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培養了一大批醫學臨床和科研領域的頂尖人才。您始終淡泊名利,敬業奉獻,嚴謹治學,為醫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作出了表率。我們特別需要像您這樣的大師,培養更多的創新拔尖人才,帶動提升上海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評)

王振義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為人所景仰的名醫大家,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血液學專業人才,王振義同志是全國醫藥衛生戰線的傑出代表,也是廣大醫務人員學習的榜樣和楷模。(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評)

王振義院士是“我們敬佩的科學家,我們敬重的醫學家,我們敬仰的教育家,我們當之無愧的學習楷模。”王振義院士是轉化醫學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殷一璀評)

王振義教授是世界轉化醫學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國內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傑出的研究型醫學家。他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醫學專家,還是一位功勳卓著的教育家,是中國醫學和教育領域的治學典範、為師楷模。決定號召全校師生、醫護工作者學習王振義教授敬業仁愛的高尚醫德,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甘為人梯的崇高思想。決定要求廣大師生醫護員工要以王振義教授為榜樣,時刻不忘國家和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努力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醫學院,為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為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評)

王老是“一位無私無畏、尊重科學的醫生,一位精勤不倦、胸懷寬廣的科學家,一位言傳身教、甘為人梯的老師,一位胸懷壯志、淡泊名利的大師,一位勤於鑽研、學無止境的老人”。(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評)

像王振義老師這樣的良醫大師,之所以令人推崇、敬畏,正是因為他們以不凡的智慧、毅力和品格,做到了常人沒有做到的事情,王老創建的血研所正是“轉化醫學”的典範,王老本人就是“轉化醫學”的實踐典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原院長、終身教授李宏評)

“王振義老師是我醫學道路上的導師,是我們醫學人生中的楷模,是血研所全體同道的領路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學研究所所長陳賽娟評)

我們要學習王振義全心全意為病患服務的熱情態度,學習他戒除浮躁的研究精神,學習他作出決斷的勇氣和決心,學習他謙和沉靜、淡泊名利的醫者本色。(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張烜評)
王振義院士醫德高尚,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血液學專業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他永遠勤奮認真,對病人溫和可親,他的學術成果卓著,但在署名、評獎等時,他的一貫作風永遠是將成果歸功於團隊,把合作者特別是年輕人推向前台。(人民畫報評)

王振義院士結合自身60多年的從醫經歷和感悟,用質樸無華的語言向家鄉醫務人員講人生、講學問。(新華日報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