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中

王惠中,女,1929年5月生,湖南望城人。高級政工師。畢業於湖南省立女子師範學校。原任職於湖北紅安婦幼保健院。已退休。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武漢詩詞學會會員、湖北省詩詞學會理事、黃岡市詩詞、楹聯學會理事、東坡赤壁詩社理事、浠水清泉詩社理事、黃陂《木蘭詩詞》學術顧問。

基本信息

高級政工師

主要業績

1950年畢業於湖南省立 女師,擇優分配湖南省育才幹部子弟學校,參加革命工作,1952年調湖北黃陂商業局任商政股長,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調湖北省商業廳儲運處任主任科員,1955年調湖北省商業幹校任共青團專職幹部,1958年調鄂城鋼廠任黨辦秘書、《鄂鋼工人報》主編,1961年調湖北紅安,先後任新華書店副經理、楚劇團副團長、文化館負責人、知青辦秘書、婦幼保健所所長、黨支部書記、正局級調研員、高級政工師。1991年12月退休。1988年11月與紅安詩友共創紅安銅鑼詩社,被選為社長兼主編,1991年4月該社首屆社員代表大會改選為副社長兼主編。1994年12月及1998年12月該社召開第二、第三屆社員代表大會,得連選連任。至1999年6月底止,該社已擁有社員176人,詩友800多人,遍及全國各地和美、法、澳、泰、孟加拉、加拿大新加坡等7個國家。1992年出席全國在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召開的首屆中華女子詩詞研討會。1999年9月出席在華中理工大召開的全國第12屆中華詩詞研討會,所撰《與孩子們的詩緣》一文載入該會論文集。

著作

主編的《銅鑼詩詞》每年出刊一輯,已出版13輯,外增刊5輯,自撰《惠中吟草》已出書。其作品先後在法國巴黎《全球詩詞選集》、《中華詩詞》、《湖北詩詞》、《東坡赤壁詩詞》、《華夏吟友》、《全國詩社詩友作品選萃》等數十家詩刊上發表,曾有《鷓鴣天·金婚戀》獲中國作家協會筆會二等獎、《詠天山》獲首屆“渤海杯”二等獎、黃岡市《喜慶地改市》征聯三等獎,《迎澳門回歸》獲湖北省詩詞學會會員作品優秀獎、湖北省首屆老年人大學學員詩詞作品大賽優勝獎,並於“赤水桫欏杯”、“仙桃杯”等均先後獲獎。業績被載入《世界名人錄(中國卷2)》、《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5)》、《中華詩詞學會人名辭典》、《當代詩詞家大辭典》、《鄂東文藝家辭典》等。

紫砂壺工藝師

簡介

【姓名】:王惠中【年代】:現代
【家鄉】:江蘇·宜興
【類別】:紫砂壺藝人、陶瓷藝人、工藝師
【代表作品】:

人物簡介

1962年生,藝名傳人,王石耕之子,王氏陶藝第三代傳人,工藝美術師。1979年高中畢業,1980年招工進紫砂一廠學徒,1982年拜藝術大師鮑志強先生為師,學習書法繪畫和雕刻技藝。1984年到江蘇省輕工業學校裝飾班進修。1990年初隨著紫砂業的興起,進王石耕工作室拜父親為師,繼承家傳制壺技藝,基本功紮實。作品多次獲國家級省級評比金獎、銀獎,並在海內外有一定的聲譽,受到收藏家的認可。
制壺技術上有所功底,作品有[印包壺],[五頭元寶茶具], [金豬拱門壺],[虎燈壺],[小掇只],[黑小圓珠],[紅砂珠壺]等等,其中[金豬拱門壺]被省陶瓷公司評為新品三等獎,[元寶茶具]被省陶瓷公司評為新品二等獎,其作不失王氏陶藝功力與風格,於1995年評為工藝美術員,2000年1月被評為助理工藝美術師,同年8月被廠聘為工藝美術師。

畫家

人物檔案

王惠中,男,61歲,出生於大別山區的羅田縣,1970年由部隊選送到四川美術學院,從師馮建吾、李從文等教授學習中國畫。1975年轉業至湖北師範學院從事書畫教學,現為該院副教授。他潛心教學,創作了很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培養出不少在全國有影響的知名書畫家,並出版多種書畫教學教程。

1、大別山下 勤寫苦畫

提起王惠中,黃石書畫界沒有人不認識,他的書畫作品不僅受到同行們的推崇,也影響了一大批書畫家和書畫愛好者,特別是他的山水畫體現出了一種江南的俊秀與靈氣,北方的雄渾與蒼勁,讀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種身心的愉悅,心靈的感動。
4月24日,記者走進了王惠中的家。他有一間約20平米的畫室,裡面就像是一個小小的美術展覽館:國畫、中國畫、書法、教學模具等充滿整個房間,特別是一幅老人的油畫肖像顯得特別突出。
王惠中說,畫面上老人是他的母親肖像,是他親自畫的,母親去世後,他就通過這幅作品,寄託了對母親深深的懷念:“如果沒有母親無私的奉獻和付出,就沒有今天自己的成就。”看得出,王惠中對母親的感情與思念全傾注在這幅作品中。
王惠中出生在大別山下的羅田縣,7歲的時候,父親不幸病逝,是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們姐弟三人撫養成人。14歲那年,他考入高中,由於家庭貧困,他痛苦地輟學了,回到家中伴隨著母親,扛著農具出入在山野之中。
也許是沉重的體力勞動讓他瘦小的身軀無法承受這種煎熬,他無數次地吶喊:為什麼自己的命運就那么苦呢?有一天,他在村里看到有人在牆上寫標語,一下子觸動了他的靈感。於是,他開始撿一些廢舊的報紙和農村祭祀用的黃裱紙回家,白天出工回來後,一個人就趴在煤油燈或樅樹油燈下,練字畫畫。那時,即沒有錢、也很少有學習書畫方面的資料,他就憑著自己的一份執著,對照課本上的字或線描畫進行臨摹、練習。
回憶那段艱難的歲月,王惠中刻骨銘心,他說,迷上寫字和畫畫後,由於自己的勤奮,進步也很快,他的字和畫受到鄉親們的喜愛,母親也常常鼓勵他。不久,生產隊里所有的刷標語、辦宣傳欄、畫毛主席像、寫大小字報都成了他的“專利”。
那時,白天出工做農活記工分十分辛苦,他只有利用晚上時間練習,由於當時山區煤油也要供應,他就從山上撿回來一些樅樹油作為照明用。王惠中至今清晰地記得,曾經有一年半時間,他沒上床睡過一次安穩的覺,練累了,他就靠在凳子上或趴在桌子睡一會兒,第二天早上起來,臉上都被樅樹油燻黑了,特別是雙眼變成了“熊貓眼”,鼻孔常常被煙燻得堵住了,他用冷水洗把臉後繼續上工。母親擔心他身體受不了,總是悄悄地煮一個雞蛋放在他口袋裡。

2、求學助教 甘當紅燭

王惠中是幸運的。1968年,部隊去大別山招兵,一位帶兵的軍官無意中發現王惠中不僅字寫得好,還能畫一手好畫,人也十分厚道。經過與王惠中交談,發現他將來必定是一位有用之才,當即將他作為特種兵帶回部隊,分配到鐵道兵7師,專門從事宣傳、放電影、畫毛主席像、寫革命標語等宣傳工作。
1970年,幸運再次光臨他,王惠中被選送到四川美術學院學習三年,師從四川美院當時著名的教授、畫家馮建吾、李從文等,在那接受系統的美術教育,他的書畫技法又提高了一大步。
1975年,王惠中從部隊轉業分配到湖北師院從事書畫教育。當時,學院裡沒有專門的美術機構,全院的美術老師就他一人。同時,學院裡還沒有專門的書畫教材,全國也很少。這時,他腦海里浮現起自己在大別山練習書畫的日子,自己為了尋找一本教材比登天還難的情景,他就立志要編寫出適合教學書畫的教程。
1980年,他將自己收集的資料,還有自己平時在書畫過程中的體會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筆記進行了整理,用三年時間編寫了第一本《書法基礎教程》。之後,他又用三年的時間編寫了一本《硬筆書法教程》,該教程共20餘萬字,底稿全是他用硬筆書法工工整整完成的,在出版發行後,一出版社想用數萬元購買他的手稿,但遭到他的謝絕。接著,他又與鄒志生合編完成了另一本教程:《書法教程》,該書20餘萬字,底稿也是用極工整的毛筆書法完成的。據了解,這些教程現在已經成為全國大學通用書畫教材。2007年,還被評為鄂東南優秀教材,並榮獲一等獎。
1990年,在王惠中建議下,學院讓他開始籌建美術系.1995年,在他的努力下,他終於完成了學院的美術系建立,1999年,他離開了自己一手籌建的美術系專業,調到公共課部,繼續專門從事書畫研究與教學。30多年來,王惠中如一根蠟燭,用他的智慧與才華培養出了像陳新亞、鄒志生、蔣聖琥等這些全國知名的書畫家。同時,在幾十年繪畫中,他的作品多次參加了全國高校名師作品展,也有不少作品被海內外藝術機構和收藏家收藏。

3、親近自然 醉心創作

王惠中在一起,再讀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與他的人一樣親近而自然,沒有絲毫的掩飾,真誠而又謙遜。他的畫室中,幾幅中國畫作品深深吸引了記者,站在畫前細細品味,一種江南的靈秀與北方的豪放躍然紙上,透射出一種靈氣,讓人仿佛走進了大自然。
據了解,王惠中是一個十分勤奮的書畫家,他將自己所有的精力與智慧全用在書畫與教學上。他說,他來自大別山,是大別山養育了他,也是大別山造就了他厚重的性格。故此,他才在作品中體現出了對故鄉山水與自我精神的傳神寫照,難怪令人喝彩。
當代著名美術編輯賈德江稱王惠中為21世紀有影響力畫家個案,他說:“縱觀王惠中的山水作品,始終以追尋山水精神為目的,塑造山水的美感意味,在自然面前,在山水面前,畫家體驗了生活的蒼涼,也傳達了生活的愉悅。王惠中的山水畫功力深厚,所作的山水章法,筆墨明顯的流露出對石濤、黃賓虹諸大師的追慕。近處墨色深厚,遠處輕妝淡抹,筆墨融合自然,渾然一體,形成一種氣勢與韻律瀰漫在畫面中,做到了遠觀其勢的磅礴,近觀其質的精微。”
《書法報》前任執行主編、當代書法名家陳新亞這樣評價王惠中:“惠中老師從蜀地轉業到師院至今,又是三十餘載,長路漫漫,也近乎經歷了一種‘蜀道難’。然而,任工作之餘,教學之繁雜,生活之挫折,他總也能樂而觀之,從容待之。”
陳新亞還說:“惠中老師的書畫,不粘著古人,亦不模式化,既能從傳統取資,又不拘於舊的繩墨。其山水畫骨氣清雄,筆墨勁秀。無論是寫他久居的黃石山水,還是家鄉的大別山色,或草草數筆,或反覆皴積,總體上具有一種清雄厚重之感。細讀之,又覺得一種明透通透的韻致,這種雄與秀的對立統一,是不易做到的。”
記者想起古人王微在《敘畫》中說:“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璋之琛,豈能仿佛之哉?披圖按牒,效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王惠中的山水畫,就像是這“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是一種意境、一種精神、一種心靈的風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